卷首语
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人一物,城市里的一座座房子,就像方方正正的汉字,书写的城市的百年沧桑,风云巨变。他们汇聚成一篇优美的诗,一段慷慨的文,文字的内容,是独属于房子和它主人的故事。
在黄浦的街头巷尾,有许多像这样有故事的建筑。
那房、那人、那事,是属于黄浦的专属文字。

曾经上海滩,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为魔都留下过众多精彩的建筑作品,南京西路上的大光明电影院堪称其中的佼佼者,因为它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前,一直被誉为”远东第一电影院”。
这座耗资20万元大洋兴建的戏院,于1928年12月23日,在卡儿登跳舞场遗址上建造,戏院大门开在派克路上(今黄河路)。当时,中外各界人士千余人齐聚影戏院大厅,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亲自到场为其开张剪彩,郑正秋、周瘦鹃等文化名人竞相演说,《申报》副刊主编周瘦鹃特地撰文一篇,题为《梅开光明记》。
1931年,因电影《不怕死》事件影响,生意萧条,宣告歇业。1932年,美籍华人卢根与美国国际抵押银公司经理合资组成联合电影公司,耗资110万两白银,将旧戏院拆除重建,同时增购周围的零星地块将其扩大,新建筑由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戏院大门也由原来的派克路移至到了静安寺路216号(今南京西路)。新建后的大光明戏院为西方现代派建筑,观众厅分上下二层,设软席1913座,以同心圆弧形排列。新戏院在1933年6月14日开业,《申报》以“远东唯一伟大富丽的电影之宫”来评价新大光明。
1933年重建的大光明戏院
十九世纪30年代大光明宣传海报
电影票代价券
新大光明为了让观众能够更好地欣赏外国电影,1939年11月,新大光明率先引进了“译意风”同声翻译耳机设备。当时每个座椅背后都安装了一个小方匣,里面有电线与发音机相连。观众多付一毛钱,就可以租借耳机连上小方匣,听到“译意风”小姐们纯正的同声翻译。据悉,第一代“译意风”小姐中就有如今蜚声海内外影坛的著名影星卢燕。
译意风影片“风流奇侠传”
各类影院的电影说明书
1949年5月南京路上敲锣打鼓,欢天喜地,上海解放了。
大光明电影院门口依旧车水马龙,它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驻沪解放军部队前来观影。1953年由上海市文化局接管,改称“大光明电影院”。
如今的大光明电影院已是上海市近代优秀建筑保护单位,历经芳华岁月,一代又一代的上海人追忆着它的过往,它的传奇故事依旧耐人寻味,百闻如新。
记者 / 宋晴
编辑 / 高磊
资料 / 上海市收藏协会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