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是愛新覺羅後裔,被稱“京城第一車夫”,一小時收費150元

曆史車輪滾滾向前,任何人都無法阻擋。明朝大才子楊慎就曾在詩中寫道:“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随着時間流逝,往事也随風而去,一切都可作為茶餘飯後的笑談。

1912年是曆史的一個轉折點,辛亥革命推翻了綿延數千年的封建王朝,清政府也消失在時光中。随着王朝覆滅,清朝所有的貴族生活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人上人,以後的時代人人平等。

他是愛新覺羅後裔,被稱“京城第一車夫”,一小時收費150元

對于皇族愛新覺羅來說,這樣的變化許多人都難以接受,例如末代皇帝溥儀,從皇帝到平民,他的心理落差極大,是以後來冒着風險當上傀儡皇帝,為此他多坐了十年牢。相比之下有些皇族成員卻比較坦然,有一位愛新覺羅的後裔看準了商機在北京城裡做三輪車夫,人稱“京城第一車夫”,一小時收費高達150元,找他拉車的人還得排隊。

這位三輪車夫名叫安林,他的父親是清朝王爺。清朝覆滅後整個家族都淪為平民,父親也一直靠着手工生活。到了安林這一代時家族已經和普通百姓無異,安林也在父母的安排下與當地一位女子成婚,父親本想讓他繼承自己的事業,也做木匠的生意。

他是愛新覺羅後裔,被稱“京城第一車夫”,一小時收費150元

可是年輕的安林并不願意這樣平凡度過一輩子,他希望能找到其他機會,給家裡賺更多錢,改善生活狀況,正巧上世紀八十年代,北京城交通還十分落後,人們出行大多選擇乘坐三輪車,安林認為這是一個賺錢的好機會,于是向父親借了一大筆錢買了一輛三輪車。

買車之後安林便成為了三輪車夫,沒曾想這份工作賺錢比想象的還要簡單,他僅僅工作一天便賺回了所有成本,比起家人們辛苦的工作,他的錢來得更為容易。接下來的幾個月裡安林一直持續着這樣的生活,每天起早貪黑幫人拉三輪車,雖然穩定卻也難以賺取更多錢财。

他是愛新覺羅後裔,被稱“京城第一車夫”,一小時收費150元

後來偶然發生的一件事改變了這樣的情況,安林像往常一樣拉着客人在北京城飛奔,此時客人向他打聽北京胡同裡的故事,健談的安林便詳細給對方講了許多曆史故事,原本隻是拉車之餘解解悶,沒想到這位客人對于這些故事十分滿意,行程結束之後給了安林許多小費,聰明的安林馬上發現了商機:把講故事作為收費的一部分。

那個年代人們生活水準普遍不高,是以安林的講故事項目願意購買的人并不多。不過安林并未選擇放棄,他依然堅持着自己的做法,即便對方不願意他還是會與客人多交流,從對話中學習更多知識充實自己。到了今天北京城老胡同裡的故事許多都已被遺忘,而安林口中講述的曆史更加吸引人的注意。

他是愛新覺羅後裔,被稱“京城第一車夫”,一小時收費150元

許多前往北京旅遊的人都希望能坐一坐他的三輪車,聽一聽老北京的故事。節假日的時候坐安林的三輪車甚至要排很長的隊,足以見其吸引力,當然經過數十年的沉澱,安林也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化人,講故事的時候也需要客人們認真對待,如果對方對自己的故事不感興趣,那麼他也會禮貌地請人下車。

愛新覺羅一族除了安林之外還有一人也在北京擔任車夫,不過他的身份卻給自己帶來了不少麻煩。此人名叫晏森,是清朝多羅克勤的郡王,他難以接受王朝覆滅的現實,成為平民之後依然保持着當年的消費習慣,整日無所事事。為了保持貴族風範,他不得不變賣家中的資産,從古董花瓶開始,再到各類字畫,家中值錢的物品幾乎都被賣光。

他是愛新覺羅後裔,被稱“京城第一車夫”,一小時收費150元

可是再富裕的家境也有耗光的一天,沒錢之後晏森終于意識到了問題,他此時醒悟過來準備找一個賺錢的工作。不過晏森沒有一技之長,在北京城找工作十分困難,無奈之下他隻得選擇成為一名黃包車夫。可惜晏森的内心依然有一股傲氣,拉車之時他總喜歡向客戶透露自己往日的輝煌。

1931年,有一位客人将晏森的事情曝光出來,一時間許多人都在議論這位昔日的王爺淪落為車夫的故事,同時又很多人來到晏森的拉車地點一睹真容,當時清政府滅亡不久,大家對于王爺依然保持着敬畏之心,最多隻是看看熱鬧,沒幾個人敢坐他的車。就這樣晏森辛苦建立起來的生意難以為繼,隻得改行做其他事情。

他是愛新覺羅後裔,被稱“京城第一車夫”,一小時收費150元

安林和晏森作為曾經的皇族,王朝滅亡後他們不約而同選擇成為車夫,不過最後的下場卻迥然不同,究其原因就在于自我定位。安林始終以普通人自居,而且講的故事也是老北京的故事,十分親民,而晏森一直還把自己當作王爺,這也導緻了最後的失敗。人們應該把目光放在當下,勇敢面對任何挑戰,不能沉浸在過去的輝煌中,這樣才能順利發展。

參考資料:

《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