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原本是南韓人,在中國成為抗戰名将,回國後又參加北韓戰争

1910年日本吞并北韓起,許多不甘做亡國奴的北韓人來到中國和沙俄,想要借助兩國做複國的基地,開始了一系列異常曲折、異常艱辛、備受挫折的光複祖國的事業。

許多北韓流亡者,加入了中國的軍隊,一起為消滅日本法西斯而努力,王逸曙就是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個。

他原本是南韓人,在中國成為抗戰名将,回國後又參加北韓戰争

王逸曙,北韓名字叫金弘一,1916年,18歲的王逸曙來到中國,開始了他漫長而又曲折的救亡之路。

作為弱小無助的流亡者,王逸曙像即将溺斃的落水者一樣,看見什麼或者摸到什麼都想借助一下,都想試圖懇請對方幫助自己,結果遭到了無數失望和挫折,可是他沒有放棄,屢挫屢奮,始終如一,還是感動了不少中國人。

1918年,王逸曙在上海結識了貴州督軍劉顯世之子劉剛武,劉剛武指引他進入貴州陸軍講武堂學習軍事,畢業後,進入了劉顯世的部隊。

但是,軍閥的部隊讓他看不到希望,隻好回到上海,找到大韓流亡政府。流亡政府一看他懂軍事,便派他到東北,組建南韓義勇軍,後來進入俄國發展。

可能他們以為,俄國作為日本的宿敵,必然會大力支援他們,可是偏偏這個時候,俄國陷入内戰,南韓義勇軍站在沙俄一邊,押錯了寶,最後遭到了蘇聯的驅逐。

他原本是南韓人,在中國成為抗戰名将,回國後又參加北韓戰争

南韓義勇軍重新回到中國,也基本處于瓦解的狀态,王逸曙看到複國必然是一個長期而又漫長的道路,于是戒掉急躁之心,決心紮根中國,參與到中國的革命中。他感覺到,中國必然是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主力軍,參加中國革命,其實也是間接為北韓複國而努力。

1926年,王逸曙加入了國民革命軍,參加北伐,後來擔任吳淞要塞司令部參謀長、上海兵工廠軍機處主任、19路軍後方情報局長等職。

1932年,上海爆發一二八淞滬抗戰,王逸曙與上海的中韓兩國抗日志士一起策劃了一起震驚中外的暗殺行動,在王亞樵的資助下,王逸曙聯系到南韓民族英雄尹奉吉,在虹口公園對日本高官實施了一次成功的襲擊,炸死炸傷多名日本高官。

随後,王逸曙又與中國抗日志士一道,試圖潛水炸毀停泊在吳淞口的日本旗艦“出雲号”。這兩起事件,都是中韓兩國人民團結抗日的象征。

1937年,中國全面抗戰爆發,在王逸曙強烈要求下,被調入抗日實力最強的幾支部隊中的一支——柏輝章率領的黔軍102師擔任參謀長。

他原本是南韓人,在中國成為抗戰名将,回國後又參加北韓戰争

102師參加過著名的淞滬會戰、萬家嶺戰役、上高戰役等重大戰役,屢獲功勳,王逸曙也受到了蔣介石的重視,把他調入陸軍中央大學學習,并晉升為國軍中将參謀長。

日本投降後,王逸曙沒有立即回到闊别已久的祖國,而是繼續在東北任職,直到1948年才回國,擔任南韓護國軍局局長、陸軍士官學校校長等職。

北韓戰争爆發後,面對勢如破竹的北北韓人民軍,沒有什麼戰鬥經驗的韓軍慌了手腳,王逸曙主張集中優勢兵力打幾次殲滅戰,可是沒有被采納,結果韓軍被各個擊破。

關鍵時刻,王逸曙臨危受命,擔任南韓第一軍團司令,構築了一道非常牢固的江漢防線,支撐到了美軍的到來。

不過,王逸曙屬于“中國派”,在人多勢衆的親蘇派、親美派、親日派的排擠下,後來漸漸失勢,退出了軍界。

後來,王逸曙擔任過南韓外交部長、光複會會長等職,于1980年去世,終年82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