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碗面,害了一個孩子,卻驚醒全國無數父母!

一位奶奶經常帶着放學的孫子到學校旁邊的一家牛肉面店吃碗面才回家,他們經常點兩碗面,每次吃面之前,奶奶總是将自己碗裡的牛肉夾到孩子碗裡,然後笑呵呵地看着囫囵吞棗的孫子大口大口地吃。

你沒有把牛肉給我

這家面店沒有服務員,面條一般是老闆煮好後,客人自己來端的。

這一天,奶奶來端面的時候,幹脆拿起筷子,将自己碗裡的所有牛肉都夾到另外一個碗裡,然後才端着兩碗面到孫子面前。店主看到這情形猛搖頭,但沒吭聲。

奶奶微笑着讓孫子吃,但孫子盯着奶奶的碗,皺了皺眉毛,“奶奶,你今天怎麼沒将牛肉給我?”

奶奶說自己的牛肉已經在端來前全部夾給他了,但孫子不相信,在那裡大叫:“你騙人!你肯定将牛肉偷偷藏起來了!”一邊叫嚷一邊用筷子往奶奶碗裡掏,竟然将全部面條都掏在了桌子上!

奶奶露出無奈的表情,一邊說你真不聽話,一邊用筷子将桌面上的面夾回自己碗裡。

一碗面,害了一個孩子,卻驚醒全國無數父母!

我的面不賣給你

“那肯定是被你偷吃了!你怎麼能這樣?我不吃了,不吃了……”周圍的食客都匪夷所思地看着這個小霸王。

奶奶歎了一口氣,“不吃會餓肚子的,那我再買一碗吧!”

正要開口,店老闆冷冷地說:“不好意思,我的面不賣給你們了!”

奶奶無奈地坐回去,“我的牛肉已經給你了,我真的沒偷吃!”

這時生氣的孩子憤怒得連脖子上的青筋都露了出來,一伸手,竟将桌面上兩碗面都打掉,氣呼呼地走了,奶奶灰溜溜地跟在後面。

周圍的人投去譴責的目光,這孩子也太霸道了,這個奶奶怎麼能這樣溺愛孫子?

沒多久,孩子帶來了一個男人,看樣子,應該是孩子的爸爸,後面跟着的奶奶在抹淚。

這個男人一進門徑直找到了店主,說:“給我三碗面!”然後氣呼呼地坐下。

我買的面,我說了算

店主沒吭聲,給他們做了三碗面。

三碗面一放下,男人将其中兩碗面的牛肉全部夾到了孩子面前,“老闆,過來!”當店主走近後,男人敲着桌子說:“我給錢買的面,我喜歡怎麼吃就怎麼吃,我喜歡給我兒子吃就給我兒子吃,你看,我全部夾給了我兒子。現在我們還不想吃你的面了!”

說完,往碗裡吐口水!然後甩下了100元,牽着孩子的手走了。

店主生氣得掉淚,說當初拒絕賣第三碗面給婆孫,是希望能讓孩子意識到錯誤,還想讓老人知道那樣溺愛孩子是不對的,沒想到給自己招來侮辱,這個社會好人難做!

教育專家馬卡連柯說:“一切都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

部分中國的家長常常把這個可怕的禮物完完整整地送給自己的孩子,這個禮物對孩子造成的負面影響就是“重智輕德”,其表現是父母對孩子溺愛成性,片面注重智力的培養。

溺愛孩子的10大典型形式

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處處享受特殊照顧,比如吃“獨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獨生”,爺爺奶奶可以不過生日,孩子過生日得買大蛋糕,送禮物……

這樣的孩子常常自感特殊,習慣于高人一等,必然變得自私,沒有同情心,不會關心他人。

過分關注:

全家人眼睛都在孩子身上,過分關照他,陪伴他。過年過節,親戚朋友來了往往嘻笑逗引沒完,有時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圍在中心,一再歡迎孩子表演節目,掌聲不斷。

這樣的孩子自認為自己是中心,變成“小太陽”了。家裡人都要圍着他轉,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甯,注意力極其分散,“人來瘋”也特别嚴重,甚至客人來了鬧得沒法談話。

輕易滿足:

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有的父母還給幼兒和國小生很多零花錢,孩子的要求就更輕易得到滿足了。

這種孩子很大可能會養成不珍惜物品、講究物質享受、浪費金錢和不體貼他人的壞性格,并且毫無忍耐和吃苦精神。

生活懶散:

允許孩子飲食起居、玩耍學習沒有規律,要怎樣就怎樣,睡懶覺,不吃飯,白天悠閑不做正事,晚上看電視到深夜等。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容易缺乏上進心、好奇心,做人得過且過,做事心猿意馬,有始無終。

祈求央告:

例如邊哄邊求孩子吃飯睡覺,答應給孩子講3個故事或者答應給孩子買某個玩具才把飯吃完。

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養不出責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家長教育的威信也很快會喪失殆盡。

包辦代替:

家長幫孩子包辦一切,是以三四歲的孩子還要喂飯,還不會穿衣,五六歲的孩子還不做任何家務事,七八歲的孩子還不懂得勞動的愉快和幫助父母減輕負擔的責任。這樣包辦下去,必然失去一個勤勞、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幹、上進的孩子。這決不是聳人聽聞。

大驚小怪:

老話說“初生牛犢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後往往自己不聲不響爬起來繼續玩。

後來為什麼有的孩子膽小愛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時表現驚慌失措,嬌慣的最終結果是孩子不讓父母離開一步。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剝奪獨立:

家長不肯放手讓孩子去嘗試去鍛煉,慢慢這樣的孩子會變得膽小無能,喪失自信,養成依賴心理,還往往成為“把門虎”,在家裡橫行霸道,到外面膽小如鼠,造成嚴重性格缺陷。

害怕哭鬧:

由于從小遷就孩子,孩子在不順心時就習慣以哭鬧、睡地、不吃飯來要挾父母。溺愛的父母就隻好哄騙,投降,依從,遷就。

害怕孩子哭鬧的父母是無能的父母;打罵爸媽的孩子會變成無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無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種子。

當面袒護:

有些家長面對孩子的錯誤,不是第一時間去糾正孩子而是袒護孩子,為孩子找借口,這樣的孩子當然是“教不了”啦!因為他全無是非觀念,而且時時有“保護傘”和“避難所”,其後果不僅孩子性格扭曲,有時還會造成家庭不睦。

寫在最後

中國俗話說:“寵兒多不幸,嬌兒難成才。”

這是告誡家長怎麼樣去教育自己的孩子,怎麼樣去給孩子一個良好的道德教育。

教會孩子如何做人是每個家長義不容辭的職責。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需要家長首先走出愛的誤區。

經常被過度溺愛的孩子,他們覺得大人所做的一切,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他們不懂得為人着想,也不知道大人的艱辛和付出。

他們一切以自我為中心,性格自私自利、驕橫乖張,不懂得寬容,更受不了委屈。他們甚至不懂得禮貌,目無長輩,口無遮攔。

這完全是孩子的錯嗎?

不要隻是抱怨,别人家的孩子怎麼那樣懂事,我家的孩子卻是個小霸王。孩子從懵懂無知到變身霸王并非一日之功,當孩子習慣了索取,他們就忘記了感恩,他們總在希望别人不斷地給予,也不會想到自己要為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做些什麼事情。

是以,愛他就教他學會分享,愛他就讓他懂得感恩!

給孩子金山銀山,不如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給孩子提供一個好的學習平台,将會讓孩子終身受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