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抗日戰争時期是中國人們凝聚力的巅峰,那時,所有的中國人民心中都隻有一個目标,那就是勝利,勝利,勝利。
全國空前地一緻對外,國民黨主要負責的正面戰場是戰争中極重要的組成部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等等,而在這些戰役中,總有幾個名字在我們的腦海中留下永不磨滅的痕迹。
鄭洞國就是其中之一。作為最早參加抗日戰争的國民黨将領,他在台兒莊戰役和昆侖關大捷中都立下了赫赫的戰功。但這位傳奇将領的感情經曆卻可謂的一波三折。

早年婚姻
鄭洞國出生于1903年,因為生活年代較早,他14歲時就在父母的操辦下與大自己八歲的覃臘娥結了婚。夫妻二人雖然年齡相差很大,但感情十分不錯,一直都相敬如賓。
但這段婚姻卻是結束地讓人猝不及防。1930年在參加中原大戰期間收到了一份電報,帶來了妻子亡故的消息。這樣的消息一度讓鄭洞國悲傷到暈厥。
但再大的悲劇都不能阻止戰争的腳步,鄭洞國還要繼續戰鬥。他收起自己的悲憤,在後來的戰争中不斷強有力地打擊了敵人,事業也一路高歌。長城抗戰結束後,他前往南京通路住院的好友肖執中。在這裡他偶遇了自己未來的妻子,肖夫人時年十七歲的堂妹陳。
陳的父親曾是國民黨的元老級的人物,後來又開起了律師事務所,在當時名氣極大。她本人也擁有非常出色的才華,會說英文,字也寫得不錯。
意氣風發、前途大好的青年将軍和年輕漂亮生活優渥的大家閨秀,光是看到這兩句話就能引發人們無數的遐想。話本裡的故事之是以經典,往往是因為現實已上演過太多遍的緣故。
二人迅速墜入愛河,很快就定下了終身,婚後也十分恩愛。即使戰争迫使二人長時間地分離,但隻要稍有空歇,陳都會盡力與丈夫相聚。
1939年,迫于戰争的壓力,為了讓部隊的戰士們可以更加專注地投入戰鬥中,許多人都把自己的家人帶到了昆明,鄭洞國同樣如此。
陳在昆明極力地幫助自己的丈夫,她舉辦了軍中慈善募捐晚會,效果很好,收獲了“怒江之花”的稱号。
而在1943年,鄭洞國前往印度擔任軍長時,陳甚至穿越了有着“死亡飛行線”之稱的駝峰航線隻為與丈夫見上一面。
這樣可以為了對方冒着生命的危險,在戰争年代,歎一句“情比金堅”都不為過。
抗日戰争結束後二人暫時在上海居住了一段時間,感情依舊很好,因為沒有孩子,陳還抱養了她弟弟的女兒。
感情裂痕
1946年,鄭洞國被派往長春,接着就被解放軍圍困了兩年,期間陳寫信說為鄭洞國替蔣介石賣命而感到擔憂和傷心。後來鄭洞國于1949年在長春起義,陳又像當年一樣不顧危險跨越千山萬水隻為與丈夫相見一次。
二人感情開始出現裂痕是在1951年鄭洞國回到上海治療胃病,1952年康複後要前往北京定居,可陳卻一反常态地以北京天氣很冷,自己水土不服為由拒絕北上,甚至在第二年寄了一封離婚協定書。
這段感情結束得如此突然,簡直是讓人摸不着頭腦,前面感情有多深重,後面的結尾就有多草率。不光我們不能了解,就連當事人鄭洞國都覺得十分荒謬。
但二人後來都各自走入了另一段婚姻。陳很快與一位鐘姓男子結婚,鄭洞國在1955年與顧賢娟結婚并生下女兒鄭安玉。
二人婚姻盡管破裂,但依然保持聯系。
後續
可陳的第二段婚姻也沒有迎來美好的結局,陳的丈夫因故入獄,出獄後也窮困潦倒,後來去了蘇州的農村,最後病故。
丈夫的遭遇讓陳的日子十分不易,于是她在1972年聽說顧賢娟去世時,去了北京,希望能夠與鄭洞國複合,可卻除了一次探望後再沒有得到任何的回應。而鄭洞國哪怕兒女再如何勸說,都沒有複合的想法。
雖然曾有過轟轟烈烈的愛情,可是要修複一塊已經破碎的鏡子,從來都沒有容易的先例,以後也不會再有。
有裂痕的鏡子,有折痕的白紙,都象征着曾經美好卻再也回不去的愛情,是以不管多麼年輕氣盛,不管當時多麼義無反顧,都永遠不要做讓自己後悔的決定,因為當你決定作出改變,那麼曾經永遠都隻會是曾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