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人们凝聚力的巅峰,那时,所有的中国人民心中都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胜利,胜利,胜利。
全国空前地一致对外,国民党主要负责的正面战场是战争中极重要的组成部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等等,而在这些战役中,总有几个名字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永不磨灭的痕迹。
郑洞国就是其中之一。作为最早参加抗日战争的国民党将领,他在台儿庄战役和昆仑关大捷中都立下了赫赫的战功。但这位传奇将领的感情经历却可谓的一波三折。

早年婚姻
郑洞国出生于1903年,因为生活年代较早,他14岁时就在父母的操办下与大自己八岁的覃腊娥结了婚。夫妻二人虽然年龄相差很大,但感情十分不错,一直都相敬如宾。
但这段婚姻却是结束地让人猝不及防。1930年在参加中原大战期间收到了一份电报,带来了妻子亡故的消息。这样的消息一度让郑洞国悲伤到晕厥。
但再大的悲剧都不能阻止战争的脚步,郑洞国还要继续战斗。他收起自己的悲愤,在后来的战争中不断强有力地打击了敌人,事业也一路高歌。长城抗战结束后,他前往南京访问住院的好友肖执中。在这里他偶遇了自己未来的妻子,肖夫人时年十七岁的堂妹陈。
陈的父亲曾是国民党的元老级的人物,后来又开起了律师事务所,在当时名气极大。她本人也拥有非常出色的才华,会说英文,字也写得不错。
意气风发、前途大好的青年将军和年轻漂亮生活优渥的大家闺秀,光是看到这两句话就能引发人们无数的遐想。话本里的故事之所以经典,往往是因为现实已上演过太多遍的缘故。
二人迅速坠入爱河,很快就定下了终身,婚后也十分恩爱。即使战争迫使二人长时间地分离,但只要稍有空歇,陈都会尽力与丈夫相聚。
1939年,迫于战争的压力,为了让部队的战士们可以更加专注地投入战斗中,许多人都把自己的家人带到了昆明,郑洞国同样如此。
陈在昆明极力地帮助自己的丈夫,她举办了军中慈善募捐晚会,效果很好,收获了“怒江之花”的称号。
而在1943年,郑洞国前往印度担任军长时,陈甚至穿越了有着“死亡飞行线”之称的驼峰航线只为与丈夫见上一面。
这样可以为了对方冒着生命的危险,在战争年代,叹一句“情比金坚”都不为过。
抗日战争结束后二人暂时在上海居住了一段时间,感情依旧很好,因为没有孩子,陈还抱养了她弟弟的女儿。
感情裂痕
1946年,郑洞国被派往长春,接着就被解放军围困了两年,期间陈写信说为郑洞国替蒋介石卖命而感到担忧和伤心。后来郑洞国于1949年在长春起义,陈又像当年一样不顾危险跨越千山万水只为与丈夫相见一次。
二人感情开始出现裂痕是在1951年郑洞国回到上海治疗胃病,1952年康复后要前往北京定居,可陈却一反常态地以北京天气很冷,自己水土不服为由拒绝北上,甚至在第二年寄了一封离婚协议书。
这段感情结束得如此突然,简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前面感情有多深重,后面的结尾就有多草率。不光我们不能理解,就连当事人郑洞国都觉得十分荒谬。
但二人后来都各自走入了另一段婚姻。陈很快与一位钟姓男子结婚,郑洞国在1955年与顾贤娟结婚并生下女儿郑安玉。
二人婚姻尽管破裂,但依然保持联系。
后续
可陈的第二段婚姻也没有迎来美好的结局,陈的丈夫因故入狱,出狱后也穷困潦倒,后来去了苏州的农村,最后病故。
丈夫的遭遇让陈的日子十分不易,于是她在1972年听说顾贤娟去世时,去了北京,希望能够与郑洞国复合,可却除了一次探望后再没有得到任何的回应。而郑洞国哪怕儿女再如何劝说,都没有复合的想法。
虽然曾有过轰轰烈烈的爱情,可是要修复一块已经破碎的镜子,从来都没有容易的先例,以后也不会再有。
有裂痕的镜子,有折痕的白纸,都象征着曾经美好却再也回不去的爱情,所以不管多么年轻气盛,不管当时多么义无反顾,都永远不要做让自己后悔的决定,因为当你决定作出改变,那么曾经永远都只会是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