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華為叛将”也造車?員工僅有1000人,除了組裝,李一男還有什麼

“華為叛将”也造車?員工僅有1000人,除了組裝,李一男還有什麼

前段時間,各大新能源車企先後公布了11月份的銷量資料,其中比亞迪與特斯拉的角逐最為引人注目。

首先,比亞迪以90142的銷量連續7個月位列國内新能源乘用車銷量第一名。其中,比亞迪旗下的“秦漢雙雄”再創佳績,分别以30049輛和12838輛的銷售成績,雙雙跻身國内新能源乘用車排行榜前3名,其中比亞迪“秦”系列銷量同比增長了466%。

而與之對應的是特斯拉掉落到榜單的第三名。其中,model 3在華銷量斷崖式下跌。根據特斯拉官方公布的數字,11月份特斯拉model 3在華市場銷量僅為8615輛。雖然與其他國内造車新勢力相比,這個銷量或許不俗,但對比去年同期21604輛的銷售業績,model 3銷量同比跌幅高達60%。

“華為叛将”也造車?員工僅有1000人,除了組裝,李一男還有什麼

雖然沒有資料統計可以證明,比亞迪“秦漢雙雄”動辄幾倍的增長速度有多少是搶奪了特斯拉的份額。但從全球兩大電動汽車霸主在中國銷量此消彼長的發展态勢,我們可以看到,新能源汽車行業已經從此前共同搶占燃油車市場,轉向了彼此之間“内卷”。

然而,在這樣天昏地暗的競争環境下,國内電動汽車市場又迎來了一個新玩家。

一、從“天才少年”到“華為叛将”

據媒體報道,由華為前副總裁李一男創辦的牛創新能源科技公司正式官宣,将加入新能源汽車賽道的厮殺,預計在2022年9月實作量産,名字也起好了,英文名為“NIUTRON”,中文名為“自遊家”。與此同時,李一男前雇主、此前一直明确立場不造車的華為也與賽力斯合作,推出了中型豪華SUV——問界M5。

“華為叛将”也造車?員工僅有1000人,除了組裝,李一男還有什麼

早在今年“雙12”當天,牛創新能源就公布了從檢具工程師、到總裝廠技工等多個崗位的招聘。顯然,李一男繼小牛電動車後的二次創業計劃,絕非很多人傳言的“口頭自嗨”。據李一男介紹,牛創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定位與特斯拉一緻。很多人好奇,牛創本來入局新能源汽車行業就晚了一拍,還直奔行業C位,他能成功嗎?

其實,比起牛創新能源和小牛電動車創始人的身份,李一男最廣為人知的還是“華為接班人”這個名号。當年李一男在華為的晉升之路,幾乎無人能夠複制。

1992年,李一男以實習生的身份進入華為工作。入職華為僅2天,李一男就被任正非提拔為工程師,在後續的2年時間裡,李一男一路從進階工程師升任到中央資料部經理、華為總工程師。到1997年時,27歲的李一男已是華為史上最年輕的副總裁,并幫助華為在1999年實作銷售額突破100億元的大關。

“華為叛将”也造車?員工僅有1000人,除了組裝,李一男還有什麼

在當時,無論是華為員工,還是高管,都把李一男看作任正非欽定的接班人。按照正常的發展軌迹,在私下被任正非稱為“幹兒子”的李一男升任華為總裁隻是時間問題,然而李一男的命運卻在此時發生了轉折。

2000年,為了對抗全球網際網路泡沫的沖擊,任正非向華為員工發出了内部創業的号召。同年,李一男帶走了價值1000萬的裝置和上百名華為技術骨幹,來到北京建立了港灣網絡。但沒過兩年,港灣網絡便在路由器、以太交換機等領域開始與華為正面交鋒。而更為過分的是,港灣網絡在快速發展過程中竊取了不少華為專利,甚至買通華為内部人員在與港灣網絡的招标項目中故意放水。這些行為也讓李一男扣上了“華為叛将”的帽子,同時也點燃了任正非心中的怒火。

二、被“收編”的李一男再次創業

2004年,在北美市場與思科達成和解的任正非撥款4億元,在華為内部成立了“打港辦”,專門負責搶奪與港灣網絡有關的訂單和客戶。在華為兇猛的反撲下,2006年,創立6年的港灣網絡被華為以17億元收購,李一男的第一次創業宣告失敗。

“華為叛将”也造車?員工僅有1000人,除了組裝,李一男還有什麼

港灣網絡被華為吞并後,李一男曾一度回到華為工作,和離開時一樣,擔任華為副總裁職務,負責國際技術前沿資訊的探索收集工作。然而此時的“副總裁”,和十年前的副總裁,實際地位有着天壤之别。當年李一男執掌的是華為研發總部的副總裁,把握着華為發展的核心命脈。而十年後的“副總裁”,僅承擔終端裝置基礎技術的研發,其重要性在華為上百名副總裁裡,堪稱倒數。從這個時候開始,李一男終于認識到,自己和華為的緣分盡了。次年年初,李一男再次從華為離職。

在充分見識老東家華為的實力後,李一男再也無心涉足電信領域。此後幾年間,他先後在百度、中國移動擔任要職。2015年,李一男創立了小牛電動車,并打造出了電動車領域的爆款車型“小牛智能電動車N1”。可惜好景不長,2017年1月,因涉嫌内幕交易,李一男被判處有期徒刑兩年半。

“華為叛将”也造車?員工僅有1000人,除了組裝,李一男還有什麼

不過,牢獄之災絲毫沒有澆滅李一男的創業熱情,在出獄後不久,李一男迅速與梅花天使創投達成合作。緊接着,繼牛電科技之後,李一男的第二個新能源電動車品牌——牛創科技,開始進入籌劃階段。

三、牛傷口臨的現實難題有哪些?

經過3年準備,2021年12月牛創科技終于來到了實際營運的關口。但就目前牛創科技已經公布的各方面資料而言,李一男想要在電動汽車領域立足,難度非常大。

1、資金捉襟見肘:

首先是資金問題。資料顯示,目前李一男個人身家約為10億美元,小牛電動在美股的市值也不過11億美元,而對比蔚來汽車、理想汽車、小鵬汽車在美股的市值均超過了300億美元。哪怕李一男持有了小牛電動車40%的股份,與“造車新勢力”們的資本實力相比,仍是小巫見大巫。

“華為叛将”也造車?員工僅有1000人,除了組裝,李一男還有什麼

2、研發基礎薄弱:

其次是研發基礎薄弱。根據牛創科技的官方介紹,目前牛創科技在職員工約為1000人左右。而蔚來汽車員工超過7000人,理想汽車超過4000人、小鵬汽車超過5000人。而新能源汽車行業霸主比亞迪員工總數22萬,其中研發人員就近3萬人。僅有1000人的牛創科技,研發的後勁充足麼?

3、沒有核心技術:

新能源汽車領域最為重要的就是汽車晶片與動力電池。目前全球正在鬧“汽車晶片荒”,唯有像比亞迪這樣實作全産業鍊自主研發的公司才能自給自足,包括豐田、大衆等在内的汽車巨頭均受“汽車晶片荒”影響,或者限産,或者停工。而在動力電池方面,目前全球最大的動力電池廠商為甯德時代的訂單早已排到6個月後。是以,在汽車晶片和動力電池兩方面,牛創科技均沒有核心優勢,如果都是做拼裝,牛創科技又能靠什麼打敗其他競争對手呢?

“華為叛将”也造車?員工僅有1000人,除了組裝,李一男還有什麼

四、結語

僅從目前紙面的資訊看,牛創科技造車,難免有“吹牛”的嫌疑。但畢竟它的創始人是李一男,是那個曾經幫華為突破百億營收、号稱“一個李一男,半部華為史”的天才少年。

在離開華為的10多年間,李一男雖然經曆了諸多失敗,但也都一次次重新站了起來,并成功将自己創立的電動車品牌“小牛電動”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誰又能證明,這一次李一男不會再次成功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