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用懷疑的态度看曆史,用批判的眼光看當下

用懷疑的态度看曆史,用批判的眼光看當下

??“信以傳信,疑以傳疑。”意思是,可信的,就作為可信的傳留下去;可疑的,仍作為可疑的傳留下去。指對文獻資料及傳說中的不同說法,采取客觀慎重的态度。古人著作史書,一般都是按照這樣的體例。

這種死闆教條的态度是不負責任的,也不利于史學的深入研究和曆史的真實呈現。

用懷疑的态度看曆史,用批判的眼光看當下

??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是告誡讀書人要有質疑精神。

史書上記載的

,并不全是事實。

裡面會摻雜史官的主觀偏見,也會折射統治者的思想意志。《史記》《漢書》《資治通鑒》等正史的很多記載尚不可信,更不必說那些稗官野史、曆史評論、演繹小說、民間傳說,甚至由此改編的電影、電視劇了。

用懷疑的态度看曆史,用批判的眼光看當下

史官違心記載、篡改事實的主要原因是

為了迎合當時統治者。

對統治階級不利的話、不光彩的事實,他們是不敢記載的。他們記錄統治者的多為正面,多是誇大、溢美之詞。這無可厚非,如果不按照統治者意志記載,他們可能面臨滅頂之災。

用懷疑的态度看曆史,用批判的眼光看當下

分裂時期的史料,往往比統一時期更真實可信。

統治越專制,言論、著作越受鉗制。從先秦到漢朝初期,國家基本處在分裂狀态,各種思想交流碰撞,各種改革此起彼伏。仁人志士主動尋求更好的制度,主動去嘗試新的理念,不惜代價、不惜性命。當然其中充滿了對當時制度的反叛,也充滿了對名聲和利益的追逐。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起,

人們從主動變革制度、探索道路,轉向如何适應當時制度,如何去迎合固有統治模式,臣民思想變得順從、被動

,這是中國人思想領域的一個重大轉折。

用懷疑的态度看曆史,用批判的眼光看當下

??這種思想追求從主動到被動的轉變,讓“百家争鳴”成為“一家之言”。

思想越統一、言論越單一,皇權的至高無上讓史書的真實程度大打折扣

反對當時統治階級的聲音,也會隐匿起來。當各種言論高度統一于一個人的時候,很容易形成個人崇拜,民主制度和科學決策将會受到威脅。但“聲音”多了也并非好事,如果成千上萬的思想認識長時間得不到統一,國家就不能進一步發展。是以,

中庸、均衡、适度等

理念,逐漸成為中國人信奉的信條。

用懷疑的态度看曆史,用批判的眼光看當下

??由此可見,

我們很難了解過去的

全部

真相

即使在科技發達的今天,都難以做到百分之百真實記錄事實和人的思想,更何況以前。這裡不是說曆史記載都是假的、不可信的,甚至對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和社會産生懷疑。而是不能以偏概全、一葉障目、斷章取義,用局部、星星點點的内容來判斷事物的性質;

應該

用懷疑的态度看曆史,用批判的眼光看當下,培養客觀辯證的世界觀和曆史觀。(文

|韓乃棟?圖|網絡

本文内容由壹點号作者釋出,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