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用怀疑的态度看历史,用批判的眼光看当下

用怀疑的态度看历史,用批判的眼光看当下

??“信以传信,疑以传疑。”意思是,可信的,就作为可信的传留下去;可疑的,仍作为可疑的传留下去。指对文献资料及传说中的不同说法,采取客观慎重的态度。古人著作史书,一般都是按照这样的体例。

这种死板教条的态度是不负责任的,也不利于史学的深入研究和历史的真实呈现。

用怀疑的态度看历史,用批判的眼光看当下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是告诫读书人要有质疑精神。

史书上记载的

,并不全是事实。

里面会掺杂史官的主观偏见,也会折射统治者的思想意志。《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正史的很多记载尚不可信,更不必说那些稗官野史、历史评论、演绎小说、民间传说,甚至由此改编的电影、电视剧了。

用怀疑的态度看历史,用批判的眼光看当下

史官违心记载、篡改事实的主要原因是

为了迎合当时统治者。

对统治阶级不利的话、不光彩的事实,他们是不敢记载的。他们记录统治者的多为正面,多是夸大、溢美之词。这无可厚非,如果不按照统治者意志记载,他们可能面临灭顶之灾。

用怀疑的态度看历史,用批判的眼光看当下

分裂时期的史料,往往比统一时期更真实可信。

统治越专制,言论、著作越受钳制。从先秦到汉朝初期,国家基本处在分裂状态,各种思想交流碰撞,各种改革此起彼伏。仁人志士主动寻求更好的制度,主动去尝试新的理念,不惜代价、不惜性命。当然其中充满了对当时制度的反叛,也充满了对名声和利益的追逐。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

人们从主动变革制度、探索道路,转向如何适应当时制度,如何去迎合固有统治模式,臣民思想变得顺从、被动

,这是中国人思想领域的一个重大转折。

用怀疑的态度看历史,用批判的眼光看当下

??这种思想追求从主动到被动的转变,让“百家争鸣”成为“一家之言”。

思想越统一、言论越单一,皇权的至高无上让史书的真实程度大打折扣

反对当时统治阶级的声音,也会隐匿起来。当各种言论高度统一于一个人的时候,很容易形成个人崇拜,民主制度和科学决策将会受到威胁。但“声音”多了也并非好事,如果成千上万的思想认识长时间得不到统一,国家就不能进一步发展。所以,

中庸、均衡、适度等

理念,逐渐成为中国人信奉的信条。

用怀疑的态度看历史,用批判的眼光看当下

??由此可见,

我们很难了解过去的

全部

真相

即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都难以做到百分之百真实记录事实和人的思想,更何况以前。这里不是说历史记载都是假的、不可信的,甚至对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和社会产生怀疑。而是不能以偏概全、一叶障目、断章取义,用局部、星星点点的内容来判断事物的性质;

应该

用怀疑的态度看历史,用批判的眼光看当下,培养客观辩证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文

|韩乃栋?图|网络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