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是民國第二号軍事家,為老蔣立下汗馬功勞,卻被棄用

在民國時期的軍界,向來有“三個半軍事家”的說法,即蔣百裡、楊傑、白崇禧,再加上“半個”劉斐。

今天的人對蔣百裡和楊傑可能不是很熟悉,但隻要看看排第三的白崇禧,就知道他們二人的地位了。在國軍數千将領中,白崇禧絕對是牛轟轟的,連林總都說:“我認為白崇禧是國軍将領中最有才幹的一個,這句話可以說并非過獎。他不用說有多年的軍事經驗,他的指揮也比其他國軍将領高明。”而蔣百裡和楊傑能排到他的前面,可見二人的實力。

今天要說的,就是排名第二的楊傑。

他是民國第二号軍事家,為老蔣立下汗馬功勞,卻被棄用

楊傑是雲南大理人,生于1889年,跟他同齡的名人還有李大钊、李四光、張群,國外還有希特勒、尼赫魯、卓别林。

楊傑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預備學校時,跟蔣介石是同學,但他的成績比蔣介石要好得多,兩年後,蔣介石被下放到部隊,而楊傑則繼續考入正式的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深造。

回國後,楊傑成了各地軍閥的座上賓,但他也目睹了軍閥混戰的種種弊端,感到迷茫無助。1921年,楊傑被任命為雲南省留日學生監督,帶着一幫學生再次來到了日本。

到日本後,楊傑對學生們說:

“來日本學習,若單注意專業之修習,忘卻這個國家之未來發展及其對鄰國之野心,雖然學成回國,亦難适應國家未來的需要。”

而且,楊傑自己也報考了日本陸軍大學,希望能繼續深造。不過,當時日本陸軍大學有規定,報考的學生必須軍銜是中尉到中校之間,而楊傑已經是中将軍銜了。楊傑沒有猶豫,毅然放棄了得之不易的中将軍銜,改成了中校。

1928年第二次北伐時,楊傑被任命為第一集團軍參謀長,而第一集團軍的司令正是蔣介石。此次北伐中,蔣介石之是以建立奇功,楊傑的作用絕對不可忽視。

兩年後,中原大戰爆發,楊傑又被任命為陸海空司令部總參謀長,協助蔣介石完成大業,功不可沒。

1931年12月,楊傑被任命為陸軍大學校長。請注意,在楊傑主持時期,陸軍大學相當于黃埔軍校的進階版,黃埔軍校的學生達到一定的水準後,才能進入陸軍大學繼續深造。是以,不要再吹黃埔了,其實陸軍大學才是民國的最高軍事學府。

正是在這期間,楊傑寫出了《國防新論》《軍事與國防》《大軍統帥學》等軍事著作,成為當時每一個進階軍官的必備讀物,也奠定了楊傑“軍事家”的稱号。據說,連我軍的很多名将也都在看這些著作。

他是民國第二号軍事家,為老蔣立下汗馬功勞,卻被棄用

1933年,國民政府派出軍事考察團,去歐洲考察軍事,楊傑就是考察團的團長。在歐洲期間,楊傑成了各國首腦的座上賓,斯大林稱他是“戰略專家”,專門請他指導蘇聯紅軍騎兵部隊。英國國防大臣也稱他是“軍學泰鬥”,請他糾正英國國防計劃的疏漏。

回國後,楊傑力薦蔣介石應以國防工業為重心,克服依賴外國武器的缺點,

“否則世界戰端一開,各國自顧不暇,敵軍封鎖我海岸,到時雖以萬金,不能求禦敵之武器。”

可惜,蔣介石另有打算,沒有聽從。

楊傑雖然才高八鬥,但脾氣很急,得罪了不少人,是以一直沒有得到重用。比如陳誠,就被他罵成“一頭豬”,何應欽的對日作戰計劃也被他斥為“狗屁計劃”。

即使是蔣介石,他也不放在眼裡,有一次,蔣介石在會議上說:“我姓蔣的不抗日,全國人民共誅之。”話音剛落,楊傑就站起來說:“我到外國轉了一圈,看見各國都在忙,德國在忙,蘇聯在忙,意大利在忙,日本也在忙,好像吞了我東三省還不滿足,還要氣勢洶洶地滅亡中國。可我回到上海一看,遍地是閑人,官員更閑,吃喝玩樂通宵達旦,簡直把東三省淪陷的恥辱置之腦後,希望政府切實拿出抗日的措施來!”

這樣的人,可想而知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他是民國第二号軍事家,為老蔣立下汗馬功勞,卻被棄用

全面抗戰爆發後,因中日兩國的實力太過懸殊,很多人都表現得很消極,認為中國沒有勝算,但對日本有很深研究的楊傑卻說:

“日本目前有軍閥和财閥之争,海軍和陸軍之争,少壯派和老舊派之争,全國不是一條心,以小國臨大國,又不能傾力來犯,外交上得罪英美,犯下兵家大忌,是以不難把日本打敗。”

今天來看,這些觀點已經是共識了,但在當時,絕對是石破天驚,精準地點出了日本人的死穴。

然而,躊躇滿志的楊傑卻沒有得到蔣介石的重用,連他最看重的總參謀長,也落到了何應欽的頭上。

抗戰結束後,蔣介石叫嚣“三個月擊潰敵軍主力”。但楊傑卻對記者說:“三個月?要是美、蘇之間的沖突不解決,不要說三個月,恐怕十年都未必能打垮,三十年也不能解決。”

1949年9月18日,楊傑正準備出席新政協會議,結果被毛人鳳暗殺,終年60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