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近日,在河南信陽,一老人騎車送孩子上學時,将孩子忘在原地。據孩子母親賀女士稱,外公等孩子上車時,孩子還沒坐上外公就騎車離開。随後賀女士發現孩子步行前進,得知外公忘帶孩子。追上時,外公仍未察覺,經提醒後才發現。
近年來,因為家長疏忽大意導緻孩子身心受到傷害的新聞層出不窮,這些“馬大哈”家長,有的逛街和開車時忘記帶孩子,有的高溫天将孩子獨自鎖車裡。那麼,家長“馬大哈”行為會對孩子造成哪些傷害?又該如何避免成為“馬大哈”家長呢?

河南信陽一孩子外公送娃上學忘帶孩子。網絡截圖
“馬大哈”行為引網友熱議,紛紛留言講述自身經曆
外公送娃上學忘帶孩子行為經媒體報道後,引發網友争議。不少網友在評論區留言,有的稱因為老人的一時疏忽,很可能給孩子造成身心傷害;有的認為老人的行為是無心之舉,是粗心大意罷了;更多網友留言表示自己也經曆過家長“馬大哈”行為。
網友“李夢蕊”留言稱:“我就這樣被我媽帶丢過,過紅燈我下了車,綠燈我媽騎車走了,我在後面一路追,媽媽像風一樣的女子一路往前,直媽媽到了目的地才發現我不在後座。”
網友“欣欣”表示:“我爸開車走的時候,把我和弟弟扔了,還以為我們一直在車上沒下去。”
網友“箐”訴苦說:“我也是試過,手剛搭上去,問我好了沒,我說沒,車就走了。等半天才找回來,估計是回到了家才發現。”
網友“琳姐”小時候也遇到過“馬大哈”的外公,她說,小時候外公送子上學,下雨了,外公下來蓋個雨衣後,就直接開走了,留下她一個人在雨中。
網友“慢慢重塑”想起了弟弟的一次遭遇:“我爸有一次也是,送我弟上學。結果我弟還沒上車就開走了,半路遇見我阿姨打招呼問他去幹嘛,他說送孩子,才發現我弟沒上車,又傳回去接。”
有家長在留言區表示剛剛經曆過“馬大哈”家長行為:“前幾天才犯過類似的錯誤。急急忙忙開車沖出去200米,才想起來娃還沒上車。”
在留言區,也有部分家長留言,為“馬大哈”家長支招。網友“愛吃蔬菜的貓”表示,“我接孩子時候,讓他抓我的衣服,感覺有人拽着我才走。”
家長:看孩子時應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減少分心
在北京工作的馬女士育有一兒一女,在女兒三歲時,她和丈夫帶女兒逛商場,就出現了一次“馬大哈”行為。
“在商場裡,突然孩子不見了,我以為跟爸爸走了,爸爸以為跟我走了。”馬女士說,等到夫妻二人找到女兒時,女兒正在商場裡大哭。
馬女士說,在商場中人多擁擠,看孩子容易出現“大馬哈”的行為,“都以為對方在看着孩子”。
她為此非常懊悔,更加注意出門小心呵護孩子,但因為本性粗心大意,又多次導緻女兒摔跤和跌倒。
“我覺得很多家長都出現過看孩子粗心大意的行為。”馬女士說,因為不少家長性格和習慣原因,出現“馬大哈”行為也就非常正常,“幹别的事情也不細心,看孩子也會不細心”。
“行為決定習慣,習慣養成性格,很長時間養成的,我覺得不是因為一件事就能改正的,這方面大意了,那方面又犯了。”
如何避免帶孩子“馬大哈”行為?馬女士認為,首先,應該讓不細心的家長少看孩子,少帶孩子出門,更不要去人多的地方。其次,在看孩子時,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減少分心,不要想其他事情。
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幼稚園副園長晏紅。受訪者供圖
專家:粗心大意不能成為家長忽視保護孩子安全的理由
“由于未成年人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有限,家長的首要責任就是保護孩子的安全,但是‘馬大哈’家長對孩子的安全保護存在着馬馬虎虎、不到位的隐患。”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幼稚園副園長晏紅接觸的孩子家長較多,經過她的觀察發現,“馬大哈”家長可以大緻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家長對孩子的安全保護意識薄弱,這類家長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就經常丢三落四,帶孩子也是如此;另一類是家長雖然重視孩子的安全保護,但是經驗不足、安全隐患未能得到有效排除。但無論怎樣,家長對自己的事情“馬大哈”與對孩子的安全保護“馬大哈”在性質上是不同的,造成的負面影響也不具有可比性。
晏紅認為,家長對自己的事情“馬大哈”屬于生活習慣問題,可能會造成效率低下的問題;而對孩子的安全保護“馬大哈”則屬于家長履職問題,可能會給孩子的健康成長和安全感造成風險。
2022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将要正式實施,法律規定“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是家長的教育責任,而受保護權是未成年人的基本權利,為此法律進一步明确要求家長“關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導其珍愛生命,對其進行交通出行、健康上網和防欺淩、防溺水、防詐騙、防拐賣、防性侵等方面的安全知識教育,幫助其掌握安全知識和技能,增強其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
晏紅說,由此可見,“馬大哈”家長要加強對孩子的安全保護意識與安全教育職責,不要對安全防範不以為然,不要對一些“有驚無險”的事例存有僥幸心理。
“可能有的家長會說,人總有粗心大意的時候,因而有些問題是防不勝防的;即便如此也不是忽視安全保護的理由,更不符合安全保護的原理。”晏紅解釋說,在安全保護原理中,有一個著名的墨菲法則,說的是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種選擇方式有安全隐患甚至導緻災難,則必定有人會做出這種選擇,危險與災難因而發生。
“墨菲法則告誡人們: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她認為,安全保護是有法則、有程式的,如果懂方法、按程式操作,安全系數就會大大增強。
晏紅認為,新聞中的老人騎車送孩子上學,如果形成讓孩子先上車、家長再上車,以及家長騎車前再次進行檢查的安全操作方法和安全檢查程式,就可以大大提高安全性。“可見,加強對孩子的安全保護不僅是家長的責任,還要遵循安全保護法則,不能嫌麻煩而忽視必要的安全保護準備和必要的安全保護程式。”
來源:青小小(ID:zqwqxx)記者 李華錫
責編:左橙
稽核:王龍龍
複核:王岑予
留言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