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父母最大的牽挂,孩子從上幼稚園開始,父母就比較擔心一件事,擔心自己的孩子會被别人欺負,成了一個任人擺布的“軟柿子”。
林林是一個國中生,他是一個性格比較内向的孩子。但在他的家裡,爸爸媽媽總是吵架,吵得很兇很兇,他隻能一個人默默地待在角落裡,大氣都不敢出。在學校裡,他也是一個沉默寡言的學生,學習成績也不太好。

又是一個周末,林林回家就趕緊把校服脫了,放在洗衣機裡面洗,洗了半天拿出來,後背還是有許多地方有用碳素筆畫的圖案,大多數都是一些烏龜殼,還有一些亂麻麻的筆印。這已經是第三件了,媽媽問他,他也不說是誰幹的。
前兩次媽媽已經找到了學校裡,可是他也說不出來是誰幹的,同學們也都不承認,老師教育了孩子們幾句,要團結友愛就完了。這孩子這樣軟弱可欺,到社會上肯定是不行,爸爸媽媽也批評他,如果再挨欺負回家也要揍他一頓。
林林這個軟弱的孩子,卻有一對強勢的父母,這樣看來還真不是遺傳的原因。孩子的性格成長,和家庭教育是分不開的,有這幾種家長,看似是無意的,卻容易養出軟弱可欺的孩子,經常被别人欺負。
首先,夫妻關系不好經常吵架,孩子性格内向自卑,容易成為被欺負的人
爸爸媽媽經常吵架,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爸爸媽媽對孩子來說,就是安全的港灣,那些父母非常恩愛的孩子,他們心裡的安全感更強。而那些父母關系惡劣,經常家裡發生争吵的孩子,他們會覺得自己的生存環境随時受到威脅,惶惶不可終日,沒有安全感。
爸爸媽媽經常争吵,孩子也不敢站出來說話。是以,這樣的孩子容易形成内向、自卑的性格,面對欺負自己的人,也大多數選擇忍讓。
父母的關系不應該影響到孩子,給孩子一個溫馨的家庭,才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好的教育。特别是當着孩子的時候,父母不要總是吵架,會對孩子的性格成長很不利。
其次,那些特别溺愛孩子的父母,把孩子養成溫室裡的花朵,孩子可能會比較軟弱。
從孩子上幼稚園開始,那些生活自理能力強的孩子,他們的性格一般都是比較獨立的、勇敢的性格。而那些什麼事情也不會做的孩子,人際關系比較差,而且孩子們之間在一起,也會有個比較,那些做什麼都不行的孩子,往往會被看不起、被欺負。
我們有一部分家長,非常溺愛孩子,孩子的一切事情都想替他完成,結果把孩子養得像溫室裡的花朵。這樣的孩子不敢自己面對外界的紛争,被欺負的時候,也大多選擇逃避和忍讓。我們不可能永遠跟孩子在一起,也不能夠永遠替他掃清障礙,孩子的事情還是要他自己去多面對。
最後,那些經常打罵孩子的父母,容易把孩子養成軟弱的性格
有的父母喜歡用打罵孩子的方式教育孩子,可是,父母的打罵對于孩子是最大的傷害。同學、老師如果打孩子,孩子還可以回家和父母哭訴,可是如果是爸爸媽媽打孩子,孩子隻有選擇忍讓這一條路。如果父母總是打罵孩子,孩子就容易接受這樣的交流方式,當别人打罵孩子的時候,他也選擇忍耐,不會反抗。
教育孩子不是越嚴厲越好,我們可以有批評孩子的時候,也應該有肯定和鼓勵孩子的時候。家長也應該學會用科學的方法批評教育孩子,當孩子犯錯有适當的懲罰方法,罰他站,罰他做家務等等。
自卑的家長,容易養出懦弱的孩子。
有的家長性格就是比較懦弱自卑的,遇到事情,家長忍讓的态度和做法,也會傳遞給孩子。孩子遇到類似的情況,也會用相同的方法去處理。是以,我們應該多向孩子傳遞正能量,每一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我們要正視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做一個堅強、自信的人。
過于節儉的父母,容易養出懦弱自卑的孩子。
孩子在年齡稍微大一點以後,父母就應該給他一部分零花錢。學校裡經常有這樣的孩子,為了向别人乞求一點零食或者是文具,做出一副很可憐的樣子,等待别人的施舍。我們不能培養孩子奢侈浪費,但是也不能對孩子太摳門,太摳門的父母,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如别人,變得懦弱、不自信。
性格決定命運,我們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善良、勇敢,這世界上再沒有暴力和欺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