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美軍和日軍作戰非常艱難,而蘇軍打關東軍卻是摧枯拉朽?

老周

摘要:二戰中,美軍在太平洋上和日軍作戰,從逐島争奪到跳島作戰,每場島嶼登陸戰都是相當艱苦,尤其是在誇賈林、硫磺島等地的戰鬥,戰況之慘烈,傷亡之慘重,更是成為美軍記憶深刻的夢魇。為什麼同樣面對日軍,蘇軍出兵東北,卻是摧枯拉朽?

為什麼美軍和日軍作戰非常艱難,而蘇軍打關東軍卻是摧枯拉朽?

二戰中,美軍在太平洋上和日軍作戰,從逐島争奪到跳島作戰,每場島嶼登陸戰都是相當艱苦,尤其是在誇賈林、硫磺島等地的戰鬥,戰況之慘烈,傷亡之慘重,更是成為美軍記憶深刻的夢魇。為什麼同樣面對日軍,蘇軍出兵東北,卻是摧枯拉朽?

在讨論這個問題時,必須先來了解一下關于日軍的一些常識性知識。二戰中哪些日軍部隊可以i算是頭等精銳?很多人想當然地以為是甲種師團。其實甲種師團是1939年以後,日軍為了解決在中國戰場上兵力越來越不足的窘迫,不得不将在中國戰場的各師團全面調整為“三機關”制師團。到1942年,日軍才完成中國戰場上師團編制的調整,全部統一為“三機關”制。随後才根據擔負作戰任務的不同,開始出現甲種師團(野戰)、乙種師團(輔助作戰)、丙種師團(警備)和丁種師團。也就是說,甲種師團是隻有中國派遣軍才有的獨特編制,關東軍和南方軍都沒有。是以甲種師團隻是中國派遣軍的頭等主力,而不是整個日軍的頭等主力。說的更直白一點,甲種師團隻是日軍在中國戰場的部隊裡,矮子裡面挑長子。

整個日軍裡,真正頭等主力是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前就已經組建的常備軍,17個常設師團。在中國戰場的日軍部隊,除了隻有第3和第13師團兩個常設師團基本上打滿全場之外,其他的常設師團在太平洋戰争爆發後已經全部調到太平洋戰場。而在太平洋戰場,不但沒有甲種師團乙種師團的說法,就連常設師團的說法都沒有了,而是叫作“重裝備師團”。相對應主要承擔島嶼守備任務的師團則被稱為“海洋師團”。

常設師團是“四機關”制,每個師團下轄4個步兵聯隊,而甲種師團隻是“三機關”制,每個師團隻下轄3個步兵聯隊,也就是說常設師團要比甲種師團整整多了三分之一的兵力!而留在中國的常設師團也都減少了1個聯隊,調整為三機關的甲種師團。是以,日軍頭等主力,到底是常設師團還是甲種師團,就一目了然了。

為什麼美軍和日軍作戰非常艱難,而蘇軍打關東軍卻是摧枯拉朽?

上文就已經提到,日軍的17個常設師團,除了少數留在本土,絕大部分都調到太平洋戰場和美軍作戰,隻要看看1945年8月日軍投降時,這17個常設師團的投降地點,就可以看出端倪了:

第1師團在菲律賓投降;

第2師團在越南投降;

第3師團在中國投降;

第4師團在泰國投降;

第5師團在印尼投降;

第6師團在所羅門群島投降;

第7師團在本土投降;

第8師團在菲律賓投降;

第9師團在台島投降;

第10師團在菲律賓投降;

第11師團在本土投降;

第14師團在帕勞群島投降;

第16師團在萊特島全軍覆滅;

第19師團在菲律賓投降;

第20師團在新幾内亞投降;

近衛師團在本土投降。

在17個常設師團中,除了1個在中國,3個在本土以外,其餘13個師團都是在太平洋戰場向美軍投降,占全部常設師團的四分之三!順便也強調一點,這17個頭等主力師團中,沒有1個在東北,也就是說蘇軍出兵東北,對陣的日軍中是沒有1個頭等主力師團。

為什麼美軍和日軍作戰非常艱難,而蘇軍打關東軍卻是摧枯拉朽?

這樣一看,今天我們這個話題的答案就呼之欲出了,美軍在太平洋上遇到的都是日軍的精銳主力,是以打得如此艱苦,也就不奇怪了。

再具體看看美軍幾次最艱苦戰役中的對手:

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日軍參戰部隊為第2師團,1873年第一批成立的六個鎮台之一,1886年更名為第2師團,幾十年征戰從無敗績,被譽為日軍最精銳的部隊。

誇賈林戰役,日軍參戰部隊為海上第1機動旅團,是由原來關東軍第6獨立警備隊改編而成。

萊特島戰役,日軍參戰部隊為第1、第16師團,都是常設師團。

硫磺島戰役,日軍參戰部隊為第109師團,這個師團雖然不是常設師團,但骨幹部隊第145步兵聯隊是原來關東軍部隊。

沖繩戰役,日軍參戰部隊為第32軍,骨幹部隊是第9師團,也是一個常設師團。

可見,美軍遇上的日軍都是硬茬子,戰鬥力強悍,戰鬥意志更是頑強,是以美軍即便擁有強大的火力優勢兵力優勢,依然打得非常艱苦,而且付出的傷亡也很慘重。

再看蘇軍的情況,蘇軍對陣的關東軍,曾經是日軍最精銳的部隊,擔負戰略預備隊的重任,被譽為“皇軍之花”,但是太平洋戰争爆發後,關東軍的主力相繼被調往太平洋戰場和本土,到1945年時,關東軍80%的部隊都是半年裡新組建的部隊,兵員都是來自東北墾殖團的25萬名在鄉軍人和僑民,不是老弱就是少年,訓練不足,裝備也嚴重缺乏,連人手一支三八大蓋都做不到,戰鬥力很低,因為在日軍内部被稱為“稻草人”部隊。

不過,就算是面對這樣弱不禁風的日軍,蘇軍也遠遠沒有達到摧枯拉起的程度。

為什麼美軍和日軍作戰非常艱難,而蘇軍打關東軍卻是摧枯拉朽?

8月8日零時(莫斯科時間)蘇軍開始進攻東北。但日軍一直依托邊境築壘地域和城鎮進行抵抗,蘇軍直到8月13日中午時分才逼近牡丹江市。日軍第126、135師團在牡丹江以西十公裡的掖河山防線頑強抗擊,到日本宣布投降的8月15日,蘇軍還是沒有攻下牡丹江市。另一個方向的蘇軍,直到8月14日才攻占了洮南,,距離長春還有200公裡!

8月15日,日本天皇釋出投降诏書,此時蘇軍發動遠東戰役已經整整一周,但蘇軍的戰線大緻從西到東是克什克騰旗(赤峰西北約150公裡)——突泉——洮南——興安盟——海拉爾——孫吳——寶清——林口——牡丹江,沒有占領一個中等以上城市,也沒有能夠成建制全殲日軍一個師團,催枯拉起從何說起?

關東軍在8月16日下午4時接到了日本大學營關于全體陸海軍部隊投降的指令。關東軍司令部立刻向所屬各部隊傳達,同時向蘇聯方面請求停止戰鬥,并于17日派出關東軍參謀長前往哈爾濱向蘇聯總領館提出停戰交涉。

但蘇軍總參謀部釋出聲明,稱天皇的投降通告隻是一般投降書,以日軍還在抵抗為由繼續進行戰争。遠東蘇軍總司令回複關東軍,“建議從8月20日12時起在整個戰線停止對蘇軍的一切戰鬥行動,繳械投降。”蘇軍為了占領更多的地方,竟然出現了拒絕立刻接受投降,而繼續軍事行動。可謂戰争史上的一大奇觀。

實際上到8月18日,除了部分失去聯系的邊境堡壘,大部分地段上的日軍已經開始投降。蘇軍的作戰,其實已經沒有遭到抵抗——這時才能叫催枯拉起。8月19日,蘇軍才出動空降兵以機降方式占領長春和沈陽。

為什麼美軍和日軍作戰非常艱難,而蘇軍打關東軍卻是摧枯拉朽?

即使到了8月20日12時,日軍與外界失去聯系的虎頭、東甯等要塞仍在抵抗,蘇軍依然沒能徹底肅清日軍抵抗。虎頭要塞堅持到8月26日才被攻克,1400名日軍除少數人之外全軍覆沒,蘇軍傷亡也在1400人左右。東甯要塞更是一直堅持到8月28日,面對蘇軍二十天的猛攻,仍然屹立不動,關東軍派人前來宣讀投降指令,東甯要塞的日軍才投降。

可見,美軍在太平洋上之是以打得這麼艱苦,因為對手是日軍真正的頭等主力。

而蘇軍面對的是已經是“稻草人部隊”的關東軍,但即便如此,依然沒有做到摧枯拉朽。如果蘇軍的對手是美軍在太平洋上遇到的那些日軍頭等主力,結果會是怎麼樣?老周覺得大機率是會被打得滿地找牙吧。

(本文圖檔來自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