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什么美军和日军作战非常艰难,而苏军打关东军却是摧枯拉朽?

老周

摘要:二战中,美军在太平洋上和日军作战,从逐岛争夺到跳岛作战,每场岛屿登陆战都是相当艰苦,尤其是在夸贾林、硫磺岛等地的战斗,战况之惨烈,伤亡之惨重,更是成为美军记忆深刻的梦魇。为什么同样面对日军,苏军出兵东北,却是摧枯拉朽?

为什么美军和日军作战非常艰难,而苏军打关东军却是摧枯拉朽?

二战中,美军在太平洋上和日军作战,从逐岛争夺到跳岛作战,每场岛屿登陆战都是相当艰苦,尤其是在夸贾林、硫磺岛等地的战斗,战况之惨烈,伤亡之惨重,更是成为美军记忆深刻的梦魇。为什么同样面对日军,苏军出兵东北,却是摧枯拉朽?

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必须先来了解一下关于日军的一些常识性知识。二战中哪些日军部队可以i算是头等精锐?很多人想当然地以为是甲种师团。其实甲种师团是1939年以后,日军为了解决在中国战场上兵力越来越不足的窘迫,不得不将在中国战场的各师团全面调整为“三单位”制师团。到1942年,日军才完成中国战场上师团编制的调整,全部统一为“三单位”制。随后才根据担负作战任务的不同,开始出现甲种师团(野战)、乙种师团(辅助作战)、丙种师团(警备)和丁种师团。也就是说,甲种师团是只有中国派遣军才有的独特编制,关东军和南方军都没有。所以甲种师团只是中国派遣军的头等主力,而不是整个日军的头等主力。说的更直白一点,甲种师团只是日军在中国战场的部队里,矮子里面挑长子。

整个日军里,真正头等主力是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就已经组建的常备军,17个常设师团。在中国战场的日军部队,除了只有第3和第13师团两个常设师团基本上打满全场之外,其他的常设师团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已经全部调到太平洋战场。而在太平洋战场,不但没有甲种师团乙种师团的说法,就连常设师团的说法都没有了,而是叫作“重装备师团”。相对应主要承担岛屿守备任务的师团则被称为“海洋师团”。

常设师团是“四单位”制,每个师团下辖4个步兵联队,而甲种师团只是“三单位”制,每个师团只下辖3个步兵联队,也就是说常设师团要比甲种师团整整多了三分之一的兵力!而留在中国的常设师团也都减少了1个联队,调整为三单位的甲种师团。因此,日军头等主力,到底是常设师团还是甲种师团,就一目了然了。

为什么美军和日军作战非常艰难,而苏军打关东军却是摧枯拉朽?

上文就已经提到,日军的17个常设师团,除了少数留在本土,绝大部分都调到太平洋战场和美军作战,只要看看1945年8月日军投降时,这17个常设师团的投降地点,就可以看出端倪了:

第1师团在菲律宾投降;

第2师团在越南投降;

第3师团在中国投降;

第4师团在泰国投降;

第5师团在印尼投降;

第6师团在所罗门群岛投降;

第7师团在本土投降;

第8师团在菲律宾投降;

第9师团在台岛投降;

第10师团在菲律宾投降;

第11师团在本土投降;

第14师团在帕劳群岛投降;

第16师团在莱特岛全军覆灭;

第19师团在菲律宾投降;

第20师团在新几内亚投降;

近卫师团在本土投降。

在17个常设师团中,除了1个在中国,3个在本土以外,其余13个师团都是在太平洋战场向美军投降,占全部常设师团的四分之三!顺便也强调一点,这17个头等主力师团中,没有1个在东北,也就是说苏军出兵东北,对阵的日军中是没有1个头等主力师团。

为什么美军和日军作战非常艰难,而苏军打关东军却是摧枯拉朽?

这样一看,今天我们这个话题的答案就呼之欲出了,美军在太平洋上遇到的都是日军的精锐主力,所以打得如此艰苦,也就不奇怪了。

再具体看看美军几次最艰苦战役中的对手:

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日军参战部队为第2师团,1873年第一批成立的六个镇台之一,1886年更名为第2师团,几十年征战从无败绩,被誉为日军最精锐的部队。

夸贾林战役,日军参战部队为海上第1机动旅团,是由原来关东军第6独立警备队改编而成。

莱特岛战役,日军参战部队为第1、第16师团,都是常设师团。

硫磺岛战役,日军参战部队为第109师团,这个师团虽然不是常设师团,但骨干部队第145步兵联队是原来关东军部队。

冲绳战役,日军参战部队为第32军,骨干部队是第9师团,也是一个常设师团。

可见,美军遇上的日军都是硬茬子,战斗力强悍,战斗意志更是顽强,因此美军即便拥有强大的火力优势兵力优势,依然打得非常艰苦,而且付出的伤亡也很惨重。

再看苏军的情况,苏军对阵的关东军,曾经是日军最精锐的部队,担负战略预备队的重任,被誉为“皇军之花”,但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关东军的主力相继被调往太平洋战场和本土,到1945年时,关东军80%的部队都是半年里新组建的部队,兵员都是来自东北垦殖团的25万名在乡军人和侨民,不是老弱就是少年,训练不足,装备也严重缺乏,连人手一支三八大盖都做不到,战斗力很低,因为在日军内部被称为“稻草人”部队。

不过,就算是面对这样弱不禁风的日军,苏军也远远没有达到摧枯拉起的程度。

为什么美军和日军作战非常艰难,而苏军打关东军却是摧枯拉朽?

8月8日零时(莫斯科时间)苏军开始进攻东北。但日军一直依托边境筑垒地域和城镇进行抵抗,苏军直到8月13日中午时分才逼近牡丹江市。日军第126、135师团在牡丹江以西十公里的掖河山防线顽强抗击,到日本宣布投降的8月15日,苏军还是没有攻下牡丹江市。另一个方向的苏军,直到8月14日才攻占了洮南,,距离长春还有200公里!

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投降诏书,此时苏军发动远东战役已经整整一周,但苏军的战线大致从西到东是克什克腾旗(赤峰西北约150公里)——突泉——洮南——兴安盟——海拉尔——孙吴——宝清——林口——牡丹江,没有占领一个中等以上城市,也没有能够成建制全歼日军一个师团,催枯拉起从何说起?

关东军在8月16日下午4时接到了日本大本营关于全体陆海军部队投降的命令。关东军司令部立刻向所属各部队传达,同时向苏联方面请求停止战斗,并于17日派出关东军参谋长前往哈尔滨向苏联总领馆提出停战交涉。

但苏军总参谋部发布声明,称天皇的投降通告只是一般投降书,以日军还在抵抗为由继续进行战争。远东苏军总司令回复关东军,“建议从8月20日12时起在整个战线停止对苏军的一切战斗行动,缴械投降。”苏军为了占领更多的地方,竟然出现了拒绝立刻接受投降,而继续军事行动。可谓战争史上的一大奇观。

实际上到8月18日,除了部分失去联系的边境堡垒,大部分地段上的日军已经开始投降。苏军的作战,其实已经没有遭到抵抗——这时才能叫催枯拉起。8月19日,苏军才出动空降兵以机降方式占领长春和沈阳。

为什么美军和日军作战非常艰难,而苏军打关东军却是摧枯拉朽?

即使到了8月20日12时,日军与外界失去联系的虎头、东宁等要塞仍在抵抗,苏军依然没能彻底肃清日军抵抗。虎头要塞坚持到8月26日才被攻克,1400名日军除少数人之外全军覆没,苏军伤亡也在1400人左右。东宁要塞更是一直坚持到8月28日,面对苏军二十天的猛攻,仍然屹立不动,关东军派人前来宣读投降命令,东宁要塞的日军才投降。

可见,美军在太平洋上之所以打得这么艰苦,因为对手是日军真正的头等主力。

而苏军面对的是已经是“稻草人部队”的关东军,但即便如此,依然没有做到摧枯拉朽。如果苏军的对手是美军在太平洋上遇到的那些日军头等主力,结果会是怎么样?老周觉得大概率是会被打得满地找牙吧。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