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UTO
速度 深度 态度
導|語
2021/12/30
時隔一年,作為上汽集團三電、智駕、智造等技術的重要載體,智己汽車這個也被認為是含着“金湯匙”出生的純電動品牌僅僅做到體驗測試,能算成功嗎?
記者丨李思佳
責編丨楊晶
編輯丨朱錦斌
12月26日,上海臨港。
在品牌成立一周年之際,智己汽車首款産品智己L7終于迎來“傳遞”。之是以加上雙引号,是因為此次首批200台車型為Beta體驗版,傳遞的也是“系統測試使用者”。
兩個方面看。
首先是Beta體驗版。顧名思義是一種驗收測試的版本,它是技術測試的最後一個階段,通過了驗收測試,産品就會進入釋出階段。而此次Beta體驗版的傳遞也是智己L7的軟硬體産品完成了功能測試和系統測試之後,在産品釋出之前所進行的測試活動。

另一方面,傳遞使用者也是“系統測試使用者”。相關管道人士表示,“此次傳遞的使用者為産品專家和工程師,天使輪和A輪使用者有機會參與測試”,但相信更多的是專業人士參與專業測試。
也就是說,首批200台車型Beta體驗版智己L7是交給專業人士做最終測試,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傳遞。其意義在于資料搜集與更新,而後給予廠家調整的空間,為最終的傳遞做背書。
肩負上汽集團智能化重擔的智己汽車,其首批車型的傳遞,對于智己乃至整個上汽集團都有着裡程碑式的意義。但時隔一年,作為上汽集團三電、智駕、智造等技術的重要載體,智己汽車這個也被認為是含着“金湯匙”出生的純電動品牌僅僅做到體驗測試,能算成功嗎?
一年就出個測試車?
“什麼?智己汽車一年就搞了一款車,還不是最終傳遞?你看同期其他車企都……”
這是很多人的想法。
自2020年12月25日智己汽車成立以來,這家由上汽集團、張江高科和阿裡巴巴集團共同打造的企業就受到整個市場的關注。無論是其客觀的投入、擁有的資源、戰略定位,還是我們主觀對它的高期待,都共同彙成壓力與動力,施加在了這家企業的頭上。
壓力也好動力也罷,對于這家全新企業而言,沖進市場并受到關注,就自然會有不同的聲音,或褒或貶,或踩或捧。
急于看到成果落地者再三催促,一邊看着新能源市場的殺伐局勢,一邊對标着同一時期獨立的其他新能源品牌的階段性成果;樂觀的人大方地給予時間和機會,讓智己汽車打磨産品競争力,塑造品牌形象;悲觀者認為市場容量有限,新能源格局趨于穩定,後來者鬥不過蔚小理和特斯拉。
面對這些聲音,智己汽車這一年來也沒閑着。
首先,便是從跳脫代号“一号工程”,讓這個在上汽内部醞釀了兩年多的“L項目”,正式以“智己汽車”之名成立公司,且智己汽車這家全新的使用者型汽車科創公司,在創始輪融資就拉來了阿裡巴巴集團和浦東新區,起步階段達百億量級。
緊接着,首款電動中大型轎車在4月初正式命名為智己L7。而後,智己汽車便圍繞着這款産品優化風阻系數到全球前三、底盤調校、車機系統的創新,智己汽車為它從硬體到軟體做了一次又一次推進。
和很多其他企業一樣,智己汽車從試錯中調整,從質疑中前行。
但其實精進之路并非易事。就拿影響的風阻系數來說,智己汽車工程師左輝輝表示:“風阻系數每降低0.01,可将純電汽車續航裡程大概提升8km”,可見風阻系數對于一個全新産品的重要性。
而低的風阻系數就意味着空氣動力學的契合,無論是進氣格栅、輪毂、還是尾翼等,都需要巧妙地與空氣融為一體,才能實作設計美感與空氣動力學性能的完美結合。這些精準的資料、角度,細節都需要一遍又一遍地打磨。
以現代的技術配套設施條件,可能擷取參數和技術并不難,但對産品的态度之嚴謹認真是關乎關于品牌追求的事,是一場夢想和工程的碰撞,急不得、壞不得。
一年後的今天,随着智己L7 Beta體驗版傳遞,智己汽車這個“後入局者”奮鬥數月後,給市場以階段性答卷。至于未來C端使用者的傳遞,智己汽車表示,“智己L7計劃年底實作小批量投産,現在最大的目标就是明年的二月底到三月份實作to C傳遞。”
智己需要證明自己
不管是明年的to C傳遞,還是現階段的“系統測試使用者”傳遞,都是智己汽車的關鍵一步。
但客觀地說,智己汽車現在做的顯然還不夠好。
就像上文說的,自去年長安汽車宣布将與華為、甯德時代聯合打造高端新能源汽車品牌後,便掀起了傳統汽車企業的高端化之争。在随後的半年時間裡,東風岚圖開始發力;廣汽埃安霸占華南車市;北汽藍谷的極狐“刷屏”上海車展;吉利推出極氪;長城汽車的坦克品牌正式獨立,完成了從一款車型到一個品牌的跨越,正式成為長城汽車旗下的第五大品牌……
一衆傳統車企獨立出來的高端新能源品牌,産品相繼落地,從當初的PPT走到銷量表格。
而智己汽車跟他們大多數相比,在産品進入市場的速度上确實是落後了。
那麼智己L7作為後來者,有獨特的優勢嗎?
今年4月的上海車展上,智己L7以40.88萬元的價格開啟預售,已經明确表示了其市場定位就是高端。作為後入局者,智己L7如今在市場上勢必将面對衆多競争對手,除了來自特斯拉和蔚小理等新勢力,還要面臨轉型的大衆、通用等傳統車企轉型的沖擊。考慮到價格區間,甚至在競争的名單上還要加上BBA等豪華品牌燃油車在高端市場的固守。
智己L7的競争壓力不言而喻。
正如特斯拉的品牌号召力、蔚來汽車打造服務體系力,理想在車身尺寸的獨特定位,智己汽車必須要在高端化的純電動市場中盡快建立出自身的獨特性。
而從首款産品智己L7來看,智己将自身的優勢鎖定在了配置端。超高分辨率的39英寸巨幅智慧場景屏、12顆攝像頭及5顆毫米波雷達帶來的高階智能駕駛解決方案、1000km的續航、整車無線充電,均成為智己L7在預售時期的營銷核心。
但随着自動駕駛技術的軍備競賽邁向L3級别,雷射雷達在業内20萬級的電動車産品上已經卷至2顆以上時,仍隻是預留雷射雷達接口的智己,似乎缺少足夠的說服力。
同時,按照整車的研發周期來計算,智己用時22個月完成首車下線,在可靠性以及産品的穩定性上,智己L7又能否有充分的保障,并給予消費者充足的信心,仍需要市場來檢驗。
智己汽車要做的便是證明自己。
|李思佳|
反香菜聯盟頭目、公社一樓雅座長期霸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