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是說過和做過事情的記憶。——卡爾·貝克
1950年,當時正值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四川省長壽縣工作組在地主傅德輝家裡查抄出一疊借據。但再仔細看了這些借據後,其中有一張借一百塊大洋借據的署名,讓他們大吃一驚。原來,上面簽的正是開國元帥朱老總的名字。衆所周知,朱老總是共和國主要締造者之一,那麼一位偉大的開國功臣怎麼會跟一個小村莊裡的地主扯上關系呢?

這件事被上報上去之後,原以為就此石沉大海,不會有任何結果。誰知朱老總卻承認了這一事實,之後還親自寫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講述了這張借據背後的故事。我們都知道,在參加革命之前,朱老總就已身居高位,任雲南省警務處處長兼省會警察廳長等職。但在駐防四川泸州期間,他受到俄國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的啟發,逐漸意識到老的軍事鬥争的辦法行不通。想要改變中國貧窮落後的面貌,必須尋找新的出路。于是,他決定與朋友一起出國考察,最終于1922年赴德國留學。
但在留學期間,朱老總因從事革命活動被德國政府逮捕并驅逐出境。當時他手頭拮據,缺少路費就向一位同在德國留學的中國學生借了一百大洋,此人就是傅德輝。傅德輝成績出衆,為人慷慨大方,曾幫助過不少生活窘迫的在德中國留學生,其中就包括朱老總,朱老總借完錢後還寫了一張借條,承諾今日恩情,來日必當相報。回國之後,因為交通通信不發達,加上當時國内混亂的形勢就此失去了聯系。
直到1950年工作組在傅德輝家中查出一張借條後,兩位老朋友才得以久别重逢。當時,朱老總在那封解釋信中還專門提到說:“傅德輝是搞科學的,不要為難他送到北京來。”傅德輝在北京學習生活了三個月,思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回到四川後,由當時的川東行署任命為工業廳化驗室主任,此後相繼在西南工業部和綜合勘察院西南分院等處專門從事化學工業的研究和教育工作。1976年去世,享年7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