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每一個求助的孩子都值得被傾聽

每一個求助的孩子都值得被傾聽

◎楊萌

疫情沖擊使德國部分家庭關系惡化、青少年學業荒廢、網絡成瘾

德國兒童求助熱線116111是全世界較早的兒童青少年心理咨詢熱線之一,目前歐洲共有28個國家的孩子都可以通過這條統一的求助熱線尋求專業幫助

2020年德國的兒童和成人免費求助熱線分别接到了444028次兒童與青少年的來電,以及33380次的父母求助電話,困擾中的孩子們和父母都獲得了專業的咨詢和幫助

新冠疫情改變了整個世界,在德國,大人們應對突如其來變化的同時,孩子們所受到的沖擊也是巨大的:學校停課或轉為網課,課外活動不時被叫停,朋友之間的正常社交受到限制,孩子們規律的生活完全被打亂,而大人的一部分焦慮和壓力也無形中被轉移到孩子身上。疫情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導緻很多孩子在虛拟世界中去尋找朋友、樂趣和安慰,有人玩網絡遊戲成瘾,荒廢學業;有人身心受到傷害,精神抑郁;有人和父母關系惡化,甚至被家暴!德國青少年福利局的統計數字顯示,2020年身心健康受到威脅或傷害的德國兒童和青少年為60600人,比2019年增長了9%,達到了2012年推出統計資料以來的最高水準。

2021年5月,德國最新修訂過的《青少年保護法》生效,明确規定了未成年人在公共娛樂場所可以逗留的時間和條件,加強了網絡平台與社交媒體對使用者資料的保護機制、電影遊戲的年齡級别限制等等。修訂後的法律旨在更好地保護兒童與青少年在公共場所與網際網路上免受欺淩、性騷擾、仇恨言論等負面影響,并讓整個社會重新審視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保護。

對一個社會來說,在任何時候讓感覺受到威脅或傷害的孩子都能通過簡單的方式尋求幫助,進而獲得保護,是至關重要的。德國擁有世界上較早的兒童求助熱線,還有各種兒童援助機構,以及各地的青少年福利局為孩子們提供專業幫助,讓他們在最大可能的保護下能夠健康成長。

“對我們孩子的襲擊”就在身邊

2021年3月8日,德國著名的RTL電視台做了一期紀實節目,震驚了全德國!節目名字叫“對我們孩子的襲擊”,主題是孩子的網絡安全問題。為了調查孩子們在網絡上可能遇到的風險,節目組專門搭建了一個模拟兒童卧室,三名長相很年輕的20歲的演員(兩女一男)化妝打扮成12歲的孩子,在不同的聊天網站上注冊登記。三天之内,這三個“孩子”受到了500多次網絡騷擾,從視訊邀請到心理上的操縱掌控,從性暗示到有目的的邀約見面。顯而易見,很多騷擾者深谙此道——他們了解青春期孩子孤獨、叛逆的心理,駕輕就熟地與孩子們聊天,讓孩子們感到被了解、被關注,很容易便得到孩子的信任而達到自己的陰暗目的。

在指導“孩子們”聊天的過程中,電視台記者震驚地發現,其中有些騷擾者在現實生活中已經多次得逞。節目錄制期間,這些騷擾者給“孩子們”發出的聊天資訊,以及視訊超出了所有節目參與者的想象,挑戰了社會底線。

該節目連續播出三天,第一天就獲得了270多萬的收視率。除了邀請教育工作者、網絡安全監督者之外,節目組還安排了十幾部實時熱線,很多父母打電話來講述自己孩子類似的遭遇。節目組第二天邀請了其中一位前一天打過電話的父親,他講述了自己十歲女兒的故事,也是有可能發生在每一個家庭的故事。在節目的準備和錄制期間,節目組和科隆檢察院聯手調查,收集資料,最終對相關人員提出了起訴并追究法律責任。

孩子和父母都可以撥打熱線電話尋求幫助

随着網絡科技的發展,不僅在德國,全世界都需要面對孩子的網絡安全問題。其實,最直接也最能夠幫助孩子的是父母,但是常常因為各種原因,很多孩子卻不願意和父母溝通。

在德國,孩子們可以尋求很多形式的幫助,其中最簡單的一種方法就是撥打兒童求助熱線116111——這條熱線專門幫助面對困擾而不知所措的孩子們。德國的兒童求助熱線成立于1980年,是全世界較早的兒童青少年心理咨詢熱線之一。孩子們無論有任何煩惱和困擾,都可以在周一到周六下午兩點到晚上八點打通116111的免費電話尋求幫助。在76條電話線路後面,随時準備提供幫助的是2235名受過教育訓練的志願者。而在每個周六的下午兩點到晚上八點,兒童求助熱線的另一端是16歲到21歲的年輕志願者——如果想得到同齡人的傾聽和幫助,孩子們可以選擇這個時段打電話。

另外,随着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在歐洲越來越多得到重視,從2008年發展至今,歐洲共有28個國家的孩子都可以通過116111這條統一的求助熱線傾訴煩惱、尋求咨詢并獲得專業幫助。除了打熱線電話,孩子們還可以線上留言咨詢或者發郵件求助。在這裡,孩子的身心健康是第一位的,他們的所有資訊也都被保密。

很有意義的是,德國也有針對父母的熱線電話08001110550——無論是對孩子心懷擔憂,還是和孩子産生沖突,父母們同樣可以打熱線求助。據統計,2020年德國的這兩條“求助熱線”分别接到了444028次兒童與青少年的來電,以及33380次的父母求助電話,困擾中的孩子們和父母都獲得了專業的咨詢和幫助。

熱線志願者張開耳朵、敞開心靈

為每一個求助的孩子打開新的世界

為了幫朋友求助,也是因為好奇,我撥打了德國的兒童求助熱線,電話另一端是一位已經在這條熱線義務工作了16年的女士。不同于一般德國習俗,這位女士接起電話,并沒有報自己的姓名,因為這些志願者的個人隐私也需要保護。

和這位女士的聊天非常有趣,她告訴我,經常會有好奇的孩子打來電話——他們沒有什麼問題,隻是聽說了這個熱線,就想撥這個号碼試試;也會有搗蛋的孩子好像玩“按了門鈴就跑”的遊戲一樣打來電話,還有的甚至要點披薩。但是她接下來說的一句話讓我很感動,她說:“有的孩子雖然是鬧着玩,但是我會告訴他我們是做什麼的,如果想要聊天,他随時可以打來。那麼當這個孩子真的有煩惱的時候,他就會想起來這個熱線,我們就可能會幫助到他。”

當我問及志願者是如何應對孩子們各種各樣的問題時,她說: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鼓勵和贊賞孩子,肯定他們的勇氣,因為不是每個孩子都有勇氣打熱線電話,告訴一個陌生人自己心裡的煩惱。有些孩子缺少家庭關愛,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肯定和贊賞,來自電話另一端的鼓勵和肯定會給他們足夠的勇氣來講述自己的故事,甚至帶來心靈的沖擊。他需要知道,這個世界是溫暖的,而他也并非如自己想象的那麼不堪。

其次,志願者需要真誠平等地和孩子交流,通過引導孩子組織語言,講述自己的故事;了解孩子的情緒是不安難過、傷心失望,還是生氣憤怒;通過聊天詢問,了解孩子真正的問題所在,以及内心困擾的根源所在。

第三,志願者不質疑孩子,不嘲笑孩子,不“教育”孩子,不責備孩子。他們傾聽孩子的故事,肯定孩子的感覺,鼓勵孩子自己去嘗試改變。他們會告訴孩子,你的感覺是對的,很多事情并不是你的錯!無論是父母離異,還是爸爸失業,酗酒家暴,這一切都不是你的錯!

說到這裡,我立刻想到了朋友的孩子。設想一下,如果朋友的孩子告訴我,他整天隻想玩手機,上網聊天打遊戲,媽媽是以非常生氣。我可能說出的第一句話就是“你怎麼能這樣啊?”“你為什麼不好好學習,不完成作業呢?”“你這樣子,媽媽該多傷心啊!” 這位志願者聽了我的話立刻笑了,她問我:“你覺得如果這樣說,這天還聊得下去嗎?”我承認,這天兒确實被我一句話聊死了!雖然這可能是大多數大人們的正常反應。

那麼志願者會怎麼做呢?這位女士說,她會首先肯定孩子,能夠意識到自己對手機的上瘾以及媽媽的難過,打電話來尋求幫助這件事本身就值得表揚。接下來她會詢問孩子為什麼喜歡上網聊天打遊戲?是因為學習太難,太無聊?是因為跟同學有沖突,在學校沒有朋友,是以想要在網上找朋友?網上有什麼精彩的東西讓他那麼喜歡而不願離開?通過這樣的問答,就可以發現(也幫助孩子自己發現)到底是網上的什麼東西在吸引他,而他在現實生活中又有哪些問題不願意去面對?

接下來可以給孩子提出不同的建議去改變現狀:比如記日記,記錄自己每天上網的時間,以及上網做了什麼。或者詢問孩子以前有沒有嘗試過改變?用了什麼方法?有沒有效果?如果孩子說,以前他去找朋友打球了,或者和爸爸在家玩遊戲了,很開心,那麼就可以建議孩子再用這些類似的方法去繼續嘗試。

如果情況真的很嚴重,可以告訴孩子,他需要去跟父母溝通,讓父母幫助他尋求心理治療。很有可能焦慮的父母早已想到過這個辦法,隻是孩子聽不進去,而如果一個願意傾聽他的志願者也提出這個建議,也許會更容易被接受。

在電話聊天中,這位女士對我強調了非常重要的一點:“兒童求助熱線”不是青少年福利局和警察局伸長的手臂,也無法替代這兩個組織。打來電話求助的孩子們隻希望自己不再煩惱,或者和父母的沖突不要再發生,而不是想離開爸爸媽媽,是以我們不想也不能毀掉孩子的家庭。根據孩子的家庭情況和困擾孩子的問題,志願者也會建議孩子咨詢當地青少年服務機構、兒童保護協會或者社會服務機構,以尋求幫助;并給孩子出主意,可以說是為一個朋友打來電話尋求幫助,這樣孩子們就會更有勇氣走出這一步。

還有一個例子,一個孩子打電話來說他在商店裡偷了東西,不知道該怎麼辦。志願者先肯定孩子意識到自己做了一件錯事,然後鼓勵孩子去告訴父母,因為如果直接去店裡自首,店員一般會直接報案,這對一個孩子來說後果太嚴重。如果父母帶孩子去店裡解釋并承認錯誤,孩子更容易被原諒,讓這件事情成為他未來的警醒。

這位女士還告訴我一個有趣的事情,一個孩子打電話來說他想做海盜,但是沒有人支援他。她便問孩子:

- 你知道做海盜是要攔截商船、殺人放火、搶奪财物嗎?你願意嗎?

- 不知道,不願意。

- 那麼你到底是想要做什麼呢?

- 想要尋找寶藏!

- 啊,尋找寶藏,那你可以做水下考古學家啊!

最終,孩子發現他其實需要去學遊泳!

在結束談話時,我問了這位女士最後一個問題,如果有新的志願者加入,您會給他什麼樣的建議。她沉思了一下,說:張開耳朵,敞開心靈!孩子的每一個求助電話都會為他們打開一個新的世界,要嚴肅真誠地對待每一個孩子和他們想說的話!

其實,這樣的兒童求助熱線不是心理咨詢,不是青少年教育,也不是調解家庭沖突的社會服務,它隻是孩子們面對困擾不知所措、傷心失望時,不能夠或者不願意和父母溝通時的一個傾聽管道和聊天的朋友。但是這樣的一個電話可能會挽救生命,甚至改變一生。

青少年福利局是保護未成年人的“正規軍

在德國,每個城市都有正規的幫助青少年和家庭的政府機構——青少年福利局。青少年福利局旨在保護未成年人,如果一個家庭中孩子的身體和精神健康受到威脅,青少年福利局會進行幹預,輕則調查調解,重則強制孩子離開問題父母,去别處生活。

青少年福利局有權利有義務在緊急危險的情況下采取保護孩子的措施——如果孩子的身心健康在家庭中受到威脅,那麼無論是孩子的求救,鄰居提供的線索,還是父母的求助,青少年福利局的從業人員都必須介入,并需要采取各種措施幫助改善現狀,比如上門了解情況,對孩子和父母提供咨詢調解。緊急情況下,如果孩子的身心健康、人身安全不能得到保障,青少年福利局會将孩子暫時保護起來,安置在集體宿舍或者寄宿家庭,直到找到合适的解決辦法為止。

德國青少年福利局的統計數字顯示,2020年身心健康受到威脅或傷害的德國兒童和青少年為60600人,比2019年增長了9%,達到了2012年推出統計資料以來的最高水準——在這些孩子中,每兩個就有一個小于8歲,每三個就有一個甚至小于5 歲。在這60600個身心受到威脅傷害的孩子當中,58%是因為被父母忽視,34%的案例有心理虐待的迹象——例如以羞辱、恐吓、孤立和冷暴力的形式,比2019年增加了17%;26%的案例有身體虐待的證據,5%有性暴力的證據,以上原因常常也會疊加出現。

疫情下的2020年,德國青少年福利局在全國範圍内共評估了194500件兒童疑似被虐待案例,其中27%由當事家庭的親戚、鄰居、熟人提供線索,27%來自警察及法律機關提供的資訊,大約十分之一的案例則是身心受到威脅傷害的未成年人或其父母自主發出求助。青少年福利局最後一共對45400個身心健康遭受威脅的孩子提供了暫時性保護:一般來說,大約超過一半的孩子在兩個星期之後會回到父母身邊,但也有很多孩子會短期離開父母,甚至不再回到父母身邊——這種情況下,孩子通常會被送去寄養家庭獲得照顧。

因兒童保護機構經費不夠、人手不足 求助之聲常被忽視

孩子被送去寄養家庭的原因很多,比如單親媽媽生病住院,無力照顧孩子,孩子就需要去寄養家庭暫住;或者父母本身有問題,沒有撫養孩子的能力;或者原生家庭沖突尖銳,孩子的身心健康不能得到保障。根據實際情況,孩子可能短期或長期生活在寄養家庭中。而寄養父母也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的,必須要事先申請資格,并通過青少年福利局的審查。除了身體健康以外,寄養父母必須有足夠的經濟收入和時間來養育孩子,而且願意為了孩子和青少年福利局合作。青少年福利局也會定期上門調查談話,對寄養父母的家庭情況、心理狀況、教育能力等做一系列評估,因為被寄養的孩子一般原生家庭有這樣那樣的問題,需要寄養父母更多的耐心和愛護。

做寄養父母雖然在經濟上可以得到一些補償,但是不同于領養。寄養父母沒有孩子的撫養權,是以很多事情必須要征得孩子親生父母的同意。為了不切斷孩子和親生父母的聯系,根據情況,父母可以和青少年福利局,以及寄養父母商議探望孩子的時間,這樣在允許的情況下,孩子就可以定期和父母見面,甚至在父母身邊過夜或者過周末。

除了寄養家庭,青少年福利局還會安排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的孩子去兒童福利院或者青少年集體宿舍。在這些地方,孩子們生活在一起,一方面有人照顧,另一方面他們可以學習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以及和他人相處的能力。據統計,目前在德國大約有8萬名孩子生活在寄養家庭裡。

但是,即使有這些幫助孩子的社會機構存在,因為經費不夠,人手不足,求助之聲仍常常被忽視。這也是筆者的親身體會。我曾經有一個朋友是獨自撫養女兒的單親媽媽,她的孩子五歲開始學習小提琴,因為有天賦,被她嚴格要求,每天必須至少練六個小時琴。但是因為媽媽方法惡劣,甚至動手打孩子,常常把孩子關在黑暗的小屋裡。随着女兒慢慢長大,開始反抗,母女關系迅速惡化,這個媽媽甚至要放棄撫養權,把孩子送去孤兒院或者寄養家庭。在孩子10歲到12歲的兩年間,青春期開始,母女沖突激化,三天兩頭的冷暴力讓孩子已經到了抑郁的邊緣。我嘗試過多次的調解,但是因為這個媽媽的固執偏激,沒有任何起色。為了救孩子,我幫她們約家庭咨詢中心、約青少年福利局,希望他們的從業人員可以幫助這對母女,但是幾次約談之後卻不了了之。而在此之前,她們的鄰居也因為某些事情給青少年福利局打電話表示對這個女孩子的擔心,青少年福利局的從業人員為此家訪過一次。後來,這對母女甚至因為動手而報過警,但是仍然沒有青少年福利局更多的介入。當我打電話過去詢問時,他們的理由是,問題更嚴重的家庭還在排隊,而他們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在這樣的理由面前我着急生氣卻無話可說。幸運的是,女孩子一直不願意負責任的父親最後終于同意女兒跟着他生活,這個媽媽實作了心願,放棄了女兒的撫養權,從此和女兒恩斷義絕,我也和她斷絕了往來。

由此可見,即使擁有衆多兒童救助機構,仍然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和遺漏,不是每一個需要幫助的孩子都能及時得到幫助。

未成年人是世界上最柔弱、最無助的一個群體,從出生到成年,在不同的年齡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需要父母的愛、了解與陪伴。隻有得到了愛和陪伴的孩子,在長大成人以後,才有能力去愛别人;在他們也為人父母以後,才知道如何去愛和保護自己的孩子。是以,善待每一個孩子,尊重他們并與他們平等溝通,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教會他們愛的能力,這是每一個父母的責任,也是整個社會的責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