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的成績不理想,智慧的父母不會生氣,而是向孩子傳遞正向期望

我有位朋友,對于孩子的學習成績很是擔憂。

她很焦慮,老師時不時地就和她溝通,溝通内容不外乎以下:

女兒上課走神,看了好幾次窗外;

女兒着急出去玩,問老師還有幾分鐘才下課;

課堂小測,别的孩子已經開始答題了,女兒還在擺弄鉛筆……

朋友知道女兒的這些缺點,也在盡力糾正,她很誠懇地跟老師聊了她和孩子所做的努力,同時請老師不要着急,多給孩子一點時間,讓孩子慢慢改正。

朋友是位春風化雨,脾氣很好的媽媽,對一年級的女兒也很有耐心。她說,老師畢竟和孩子相處的時間還短,而我作為最了解孩子的人,如果我都不相信她,還指望誰相信呢?

是的,父母的這份信任,對孩子來說,無比重要。

孩子的成績不理想,智慧的父母不會生氣,而是向孩子傳遞正向期望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位家長的願望。

當小嬰兒呱呱落地的那一刻,相信很多家長就對他許下了美好的祝福和期望,比如,健康、快樂、正直、勇敢、善良……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這份期望,也會激勵孩子不斷成長。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期望效應”,通常是指在人際交往中,一方充沛的感情和較高的期望可以引起另一方微妙而深刻的變化。

用在親子之間就是,父母期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孩子就會向着這份期望不斷靠近。

孩子的成績不理想,智慧的父母不會生氣,而是向孩子傳遞正向期望

我的朋友做得很好,她并沒有如實告訴女兒,老師否定她的那些話,而是換了一種方法。

“老師說你不笨,很有潛力,隻要多用點心,上課集中精神聽老師講課,下課後認真完成作業,考試成績會越來越好的。”朋友鼓勵女兒。

“真的嗎?”孩子有點不敢相信。

朋友再次肯定地說,是的,老師就是那樣說的。

媽媽的話讓女兒深受鼓舞,接下來的一段日子,她果然将心思用在了學習上,上課聽講認真了,完成作業的品質也好了很多。每晚寫完作業,她還要媽媽陪她讀課文、聽寫。

努力換來了回報,下一次的小測,朋友的女兒考了90多分,老師第一時間給朋友發消息,說孩子的進步讓她很開心。朋友很高興,孩子更受鼓舞,學習的勁頭更足了。

孩子的成績不理想,智慧的父母不會生氣,而是向孩子傳遞正向期望

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是他們的全世界,父母的鼓勵和肯定,對他們而言是最大的動力。

我朋友的女兒能考到90多分,也是在媽媽正向的期望下,憑着自己的努力,才收獲了好的成績。

在日常的溝通中,父母應該多向孩子傳遞正向的期望,比如多對他說“你能行”,孩子接收到父母的期望,會轉化為他前進的動力,進而可以更好地成長。

是以,當孩子的成績不理想時,智慧的父母不會埋怨、指責孩子,而是向孩子傳遞正向的期望,希望孩子下次取得好成績。

孩子的成績不理想,智慧的父母不會生氣,而是向孩子傳遞正向期望

在親子溝通中,父母怎樣說才能給孩子傳遞正向期望呢,可以參考以下兩點:

第一,多對孩子說“相信你可以”

孩子某一方面能力的提升,比如,走路從搖晃到走得穩當,離不開他的多次練習。事實上,孩子從稚嫩走向成熟,都離不開練習。

這就提示父母們,在生活中要适當放手,從小事開始,讓孩子自己動手去做。

而且,父母要給予孩子鼓勵,告訴他“相信你可以的”、“加油,你可以的”。

在父母的鼓勵和支援下,相信孩子會越來越熟練,各方面技能也會漸漸提升的。

孩子的成績不理想,智慧的父母不會生氣,而是向孩子傳遞正向期望

第二,相信孩子的能力,放手讓孩子去做

很多父母會先入為主,覺得孩子隻有在特定的年齡,才能做某件事。

比如,有的媽媽覺得孩子3歲以後才可以做簡單的家務,像端盤子、擺碗筷等,低于這個年齡,孩子的手部力量不夠,容易把碗、盤摔碎。

“你還小,先放着吧”、“讓我來吧,劃到你了就不好了”,這些話雖然表達了父母的擔心,但也同時反映了,父母對孩子能力的不信任。

試想下,一個一歲的小朋友想自己吃飯,媽媽覺得他自己吃既慢,又會把食物灑一地,她收拾起來也煩,于是拒絕了孩子的請示,而是自己喂孩子。

其實父母的做法,不僅讓孩子灰心,也阻礙了孩子在吃飯這一技能上的發展。

最主要的是,這不利于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父母要相信孩子,當孩子表現出對某件事感興趣後,不妨放手讓孩子去做,這也有利于培養孩子的探索性、自覺性。

孩子的成績不理想,智慧的父母不會生氣,而是向孩子傳遞正向期望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他們承載着父母美好的期望。

為人父母者,不妨多給孩子一些正向的期望。

我們期望孩子成為怎樣的人,孩子會感受到這份期望,他會為之努力,或者慢慢靠近,并很有可能成長為我們期望的那個人。

與家長們共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