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上6時許,赤峰路上的大富貴等餐飲門店就開始鬧猛;早上9時,在張江光大科技園大堂,新開業的“叮咚早上好”飄出誘人香味;好德24小時便利店裡,最低7元就能吃上一頓營養早餐;嘉定區城北大型居民區社群周邊1公裡内,原先早餐網點稀少,目前已有近10家早餐門店,品種豐富,居民絡繹不絕……
上海的早餐“地圖”正在越鋪越大,一個個早餐盲點被消滅。今天上午,相關部門向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38次會議報告本市早餐工程建設情況,也印證了這一點:截至目前,建立早餐網點2505個,新改建網訂櫃(店)取門店1545個,累計新增早餐複合門店964個,共享早餐門店(點)覆寫率達85%。據市商務委開展的兩次市民調查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市民對上海早餐工程的整體評價表示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的占94.8%,整體滿意度比較高。
早餐供應模式更加多元
光明餐車推出的6.8元套餐,内有肉包或菜包一個、白煮蛋一個、光明牛奶一盒。在張江高科、漕河泾等企業集聚區,每頓早餐基本在10元左右。
“每個早餐示範點均確定每天至少推出一款不限量供應、價格不高于10元的特價套餐。不少早餐門店、攤點,基本上可以做到‘7元吃飽、12元吃好’。”市商務委主任顧軍說,上海早餐供應模式更加多元,從去年以光明、百聯和盒馬為主的早餐龍頭企業,發展到目前涵蓋國企、民企、外企等40餘家市場主體組成的早餐工程骨幹隊伍。
業态模式也更加豐富,探索形成了各類早餐複合業态、早餐驿站等10種早餐供應模式,如大富貴、老盛昌等企業提供中式早餐堂食服務,百勝、金拱門等企業提供西式早餐服務,光明BK24、百聯逸刻、羅森等企業形成“便利店+早餐服務”模式,光明良友、百聯逸小兔等企業提供“流動餐車+早餐服務”,龍神、百佳好等企業創新早餐驿站,熙香、早點到、臻有趣等企業借助人工智能、無人早餐機等形成智能早餐新模式。冶春面點、富春面點等長三角知名早餐企業在滬開設品牌旗艦店,為上海市民提供各具特色的早餐食品。
“早餐工程建設不僅要解決‘有沒有’,還涉及‘好不好’。”市人大城建環保委主任委員崔明華說。
“多元需求得到滿足,針對不同人群的早餐需求提供不同的解決方案。”顧軍說,商務樓宇上班族可通過“新零售+早餐服務”等方式解決早餐難題,如,“叮咚早上好”布設在張江光大園區樓宇的早餐網點,可服務3000多名員工。中心城區和近郊産業園區上班族可通過“便利店+早餐服務”“無人餐車”、流動餐車等方式友善購買早餐。社會居民可借助“便利店+早餐服務”“菜市場+早餐服務”解決早餐難題。如徐彙區漕河泾社群食堂增加早餐後,深受社群老人、附近白領歡迎。地處遠郊産業園區的員工和大居居民可選擇早餐驿站購買早餐,比如闵行、青浦、金山、嘉定等郊區設立了93個早餐驿站,每日可提供近4萬人次的早餐服務。
數字賦能早餐,
“機器人居然也會做面條。”在虹橋社群AI食堂,居民們感受到人工智能帶來的“不可思議”:隻見壓面機中的面粉變成一縷縷面條,随着機械臂的轉動,面條被煮成一碗熱湯面,整個過程不到2分鐘,最快15秒;廚房内,炒菜機器人取代人工,把一盤半成品原料“端”入全電腦控制的加工爐,最快隻需3至5分鐘就能搞定100至200份菜品;顧客隻需拿空碗放在取面盤上,機械臂便能“感覺”訂單來了;結賬時,飯菜、飲料通過AI識别,會自動計算出價格……
“數字賦能早餐,便捷程度進一步提升。”顧軍說,本市投放早餐自助售賣機及無人餐車206台,設定智能取餐櫃900個,對應形成了便利店+智能取餐櫃場景、園區+無人早餐車場景、社群食堂+智能機器人場景、早餐自助售賣機場景等四種智慧早餐服務新場景。
據餓了麼平台統計,2021年,智能取餐櫃早餐時段平均入櫃單量同比上升30%,早餐網訂店取訂單量與去年同比提升40%,如,麥當勞漕河泾印象城店配置嵌入餐廳外牆的一體式自助取餐櫃,顧客可提前通過手機APP下單,不用進店即可自助取餐,取餐過程僅用20秒左右,該店“網訂櫃取”在早餐高峰時段每小時超過200單,全天超過1000單,虹口區智立方布設智能早餐櫃,每天可為園區2000餘名白領供應近30種早餐品種。
流動餐車能否拓展“一車多址”
目前,全市有72輛流動餐車開進産業園區、商務樓宇、地鐵口、社群,為周邊流動中人群提供便捷早餐服務,深受市民歡迎。
“流動餐車的服務效果不錯,但受到限制,有些點不能設。”市人大财經委主任委員戴柳認為,流動餐車經營點有待進一步擴大,目前,受交通、市容環境管理等規定的限制,大部分人流量較大、适合流動餐車經營的區域無法作為流動餐車的選址,餐車落地普遍存在一定難度,制約了餐車經營點位的拓展與盈利能力的提升。
委員們建議,重點針對流動餐車點位租金高、營運成本高等實際困難,拓展“一車多址”,加大政策扶持,降低企業經營成本,推進可持續經營,指導餐車企業因地制宜,調整優化産品品類,推出更多市民受歡迎的現制現售産品,從早餐向午餐、晚餐、宵夜拓展,增加收入來源,提升經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