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二戰時為什麼把日本叫作小日本?日本兵到底有多矮?真的是1.55米嗎?

骠騎兵

摘要:二戰時,人們習慣把日本人叫作小日本,就是形容日本人個子矮,那麼日本兵到底有多矮?真的是隻有1.55米嗎?

二戰時為什麼把日本叫作小日本?日本兵到底有多矮?真的是1.55米嗎?

二戰時,人們習慣把日本人叫作小日本,就是形容日本人個子矮,那麼日本兵到底有多矮?真的是隻有1.55米嗎?

1.55米的說法還真有,是當時日軍征兵的身高門檻條件,不是說當時日本兵就是1.55米的身高。

日本人的身高在曆史上,就受幾個因素影響,第一是古代世界性的共性影響,那就是營養不良,包括歐美發達國家,平均身高也要在二戰後,福利制度建立起來後,身高差距才逐漸和其他國家拉開距離。古代那些高大健壯的民族,無一不是環境惡劣,已經被自然選擇強制淘汰過的,人口不多的族群。第二,日本古代長期營養不良的情況,甚至遠勝我國。唐宋時期,日本跟我們學習的内容中,包括了宗教和素食習慣,我國在宋代,也是流行素食的,但是在日本,這一習俗生活方式,一直保持到明治維新才結束。還有就是日本古代的蕃國制度,跟電影電視中說的不同,日本蕃國各國間路禁非常嚴厲,絕大多數普通群眾是無法交流走動的,長期在小範圍地域内通婚,在生物學上就形成類似近親通婚的結果,其中惡果之一就是身高退化。

這幾個因素綜合作用,就是日本明治維新之前平均身高确實不高,不過到明治維新開始,日本首先就是教育改革,提出“一杯牛奶強壯一個民族”,每天給學齡兒童免費提供一杯牛奶,日本人雖然也是黃種人,但和我們真不是一個族群,他們很少有人有乳酸不耐的基因,是以喝牛奶效果相當不錯。再一個是由明治天皇起,開始自上而下鼓勵肉食,改掉了素食習俗。是以到二戰前夕,日本人平均身高還是有相當改觀。

二戰時為什麼把日本叫作小日本?日本兵到底有多矮?真的是1.55米嗎?

1934年日本頒布的征兵要求中,甲等即身高1.55米以上,且身體強壯者。

乙等分兩種:同樣身高1.55米以上,但是身體不如甲等強壯者,以及同樣身高1.55米以上,但是視力不如以上兩者的人。丙等為身高1.5米至1.55米之間,身體健康者,丙等即不得進入現役部隊,隻能充任預備役。丁等為身高不足1.5米,或者身體、精神上确有不适合服兵役者。還有個戊等,這是個待觀察的等級,是至具備甲等乙等基礎,但目前患病,需觀察恢複情況重新定等的。

第一,不要以為在那個年代,1.55米的身高門檻很低,我國現在征兵身高門檻也隻是1.6米。第二,日本當時軍國主義狂熱中,軍人社會地位極高,生活保障穩定,軍人上升空間大,各種機遇也遠勝普通人群,是以當兵非常熱門,但日本在太平洋戰争爆發之前,兵力需求壓力并不大,是以早期征兵時,軍方有日本傳統的腹語:征兵門檻隐形提高,其中比較明确的一點,就是身高要求其實被提高到1.59米,還有要求身姿挺拔,相貌堂堂正正,精神旺盛,用日本話說,叫一看就是很有根性的年輕人!

這就是那批被英國軍事評價為步兵技術人均A+,我國抗戰老兵普遍反應最難打是1940年前的那批老鬼子,他們的平均身高,與我國并無本質差距,之是以留下“小鬼子,小鬼子”印象,其實不是這批老鬼子,而是淪陷區廣大人民日常接觸的,那些鬼子混成旅團治安軍,這種治安混成旅團,就是正規軍抽調骨幹,再由預備役人員補充起來的後方治安部隊,前面也說了,日本預備役人員是由淘汰的,身高不足1.55米的丙等人員充任,這其實就是一幫治保民兵,披上了軍裝。

二戰之前日軍有17個常設師團,當時對于兵種的身高和體質把關比較嚴格,陸軍步兵身高其實基本上超過1.60米以上,1.7米以上的很少見,平均身高并不高。

随着侵華戰争的逐漸深入,特别是太平洋戰争爆發,殘酷的奪島戰役開始,日軍陸軍的精銳師團大多折損在太平洋戰場上,中國戰場日軍損失也較為嚴重。

二戰時為什麼把日本叫作小日本?日本兵到底有多矮?真的是1.55米嗎?

即便戰争以前包括戰争以後,日本軍隊身高體質學曆較好的兵員都輸送給了海軍和海軍航空兵包括陸軍航空兵,陸軍步兵的兵源素質其實是最差勁的。

尤其到了戰争後期,由于日軍兵源枯竭,導緻身高不足1.5米的歪瓜裂棗都加入了陸軍步兵的行列,從一些曆史照片就可以看出,當時的日軍步兵兵源素質之低劣。

是以,北方抗戰軍民稱侵華日軍為“小日本”、“小鬼子”等,既有交戰雙方不共戴天的民族仇恨的成分,同時也是侵華日軍陸軍步兵身材矮小的真實寫照,是客觀事實而非污蔑。

據戰後揭密的資料記載,當時侵華日軍的甲種師團,士兵平均身高在1.6米左右,二戰後期,由于國内兵力匮乏,士兵的平均身高竟然不足1.5米。1.5米的高度,也就當下10歲孩子的身高,僅憑此資料讀者就可想象當時日軍的身材,真的非常矮小了。

戰時日軍的三八式或九九式步槍,槍長1.275米,裝上長長的30式刺刀,全槍長度接近1.7米,從二戰曆史照片來看,日軍将三八式步槍立在地上時,基本上都超出日軍的頭部,可見日軍的身材确實矮小,基本上沒超過1.7米。

三八式包括九九式步槍,加上軍刺以後,特别适合身材矮小的日本陸軍步兵使用,尤其是适合拼刺刀,就不太會吃虧,将近1.70米的步槍加軍刺,仿佛就是一支有力的長矛,與人拼刺時将處于有利态勢。

當下,男人身高1.70米的話,全國的情況不清楚,至少在杭州都會被人諷刺為“三等殘廢”,可想而知,戰争後期日軍步兵平均身高僅1.5米,是多麼矮小了,平均1.55米都不到。

關于日軍1.55米這個梗其實是來自日軍1934年甲乙兵種征兵标準,其要求是身高1.55米以上、體重55公斤以上(那時候大約沒肥胖問題)、年齡在20-40歲之間。但其實時間和戰場情況不同,他們的執行标準也不同。

二戰時為什麼把日本叫作小日本?日本兵到底有多矮?真的是1.55米嗎?

咱們先得明确一個概念,國家人口的平均身高不等于士兵平均身高,這很好了解,軍人大部分是青壯年,而平均身高一般是取15-65歲年齡段來做的。如果一個國家的營養處于上升期,那麼平均身高其實意義不大,不巧日本在二戰前恰好處于這個時期,是以他們1930年那次人口普查的平均身高參考性不足。

是以為了把這個問題扯的清楚點,吐槽機決定畫三個時間段來研究鬼子兵的身高,第一個時間段是九一八事變到盧溝橋事變期間,第二個時間段是盧溝橋事變到珍珠港事件,第三個時間段是珍珠港事件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

第一階段:1931年到1937年

這個時間段裡日軍是最精銳的,動員率不足百分之一,九一八事變時候全日本現役軍人總兵力在31萬人左右。我可以負責任的說這階段日軍的平均身高全部超過1.6米,雖然現在看起來不高,但在當時的東亞算是在水準線以上了。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為全面侵華做準備,征兵開始範圍擴大,尤其是1934年的大征兵讓他們現役軍人數量膨脹了差不多一倍。前邊也說了,鬼子兵1.55米的梗就是從這來的,但其實這次征兵并沒有讓他們身高下降太多。

1937年末日本陸軍做過一次兵員年鑒報告給軍部,報告裡顯示出來的資料絕對讓很多人吃驚。在這一年他們的步兵平均身高1.62米以上、騎兵1.64米以上、戰車兵1.63米以上、連辎重兵都達到了1.64米以上,是以這階段的鬼子兵不算矮,在當時算個中等身高。

第二階段:1937年到1941年

這個時間段裡日軍從進展神速到泥足深陷,前方進攻放緩,後方占領區又不穩,他們開始不停的擴張軍隊人數。到1941年準備跟美國翻臉的時候,日軍又進行了一次大規模征兵。

二戰時為什麼把日本叫作小日本?日本兵到底有多矮?真的是1.55米嗎?

這次征兵他們再也無法保持精兵政策,兵役年齡從20-40歲擴大19-45歲,身高标準普降5厘米,也就是說1.5米就夠得上甲、乙師團标準了。如果是留在大後方的丙等師團,那1.45米就可以了,是以中國百姓開始覺得鬼子挺矮的。

這個階段日軍沒啥心情做什麼年鑒報告了,是以平均身高沒有特别準确的數字,但根據征兵标準普降5厘米推斷的話,他們的平均身高真就差不多1.55米。不過咱們也用沾沾自喜,那時候國内平均身高比他們高不到哪去,甚至士兵平均身高可能更矮,因為在地方軍序列裡有大量的娃娃兵,吐槽機隻能感激那時代前輩的犧牲。

第三階段:1941年到1945年

這個時間段裡日軍算末日狂奔的,白頭鷹的悍然出擊讓他們知道了鋼鐵的力量,鬼子兵一筐一筐的死翹翹,他們也隻能不停擴招。動員率從1931年不足百分之一直線飙升到1945年的百分之十三。

這時候也不管身高不身高了,甚至開始讓娃娃上戰場,也開始了解白發出征的悲涼,甚至連智障都往軍隊裡抓。有一個梗是說鬼子兵特别便宜,每個兵價值一錢五厘,絕不會再多。

其實就是說鬼子的征兵令不需要貼郵票就能走郵政系統發放,征兵令又特别簡陋,就是一張紅紙,上面簡單寫着讓你去哪報道,再蓋個印就了事。那一錢五厘是紅紙錢,司令部的印章不值錢。

而且其實鬼子也不全是軍國主義瘋狗,普通老百姓又傻,誰不知道上戰場小命沒了就全都玩茄子的?他們也想方設法的逃兵役,最經典的梗是當時流傳喝醬油不長個,矮黑醜挫不參軍,然而1944年這幫孫子全被拉出去開神風了......

另外一個逃避兵役的辦法是去學理科,日軍技術人員稀缺,理科生得在後邊生産子彈、炮彈、膠合闆飛機什麼的,這部分人免兵役。是以他們另一個逗逼事兒就是一群文科生去開神風飛機到處撞軍艦,以至于戰後被廣為宣傳,因為文科生也就這點優勢了……

是以,1.55米的這個梗,既對也不完全對。

(本文圖檔來自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