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二战时为什么把日本叫作小日本?日本兵到底有多矮?真的是1.55米吗?

骠骑兵

摘要:二战时,人们习惯把日本人叫作小日本,就是形容日本人个子矮,那么日本兵到底有多矮?真的是只有1.55米吗?

二战时为什么把日本叫作小日本?日本兵到底有多矮?真的是1.55米吗?

二战时,人们习惯把日本人叫作小日本,就是形容日本人个子矮,那么日本兵到底有多矮?真的是只有1.55米吗?

1.55米的说法还真有,是当时日军征兵的身高门槛条件,不是说当时日本兵就是1.55米的身高。

日本人的身高在历史上,就受几个因素影响,第一是古代世界性的共性影响,那就是营养不良,包括欧美发达国家,平均身高也要在二战后,福利制度建立起来后,身高差距才逐渐和其他国家拉开距离。古代那些高大健壮的民族,无一不是环境恶劣,已经被自然选择强制淘汰过的,人口不多的族群。第二,日本古代长期营养不良的情况,甚至远胜我国。唐宋时期,日本跟我们学习的内容中,包括了宗教和素食习惯,我国在宋代,也是流行素食的,但是在日本,这一习俗生活方式,一直保持到明治维新才结束。还有就是日本古代的蕃国制度,跟电影电视中说的不同,日本蕃国各国间路禁非常严厉,绝大多数普通民众是无法交流走动的,长期在小范围地域内通婚,在生物学上就形成类似近亲通婚的结果,其中恶果之一就是身高退化。

这几个因素综合作用,就是日本明治维新之前平均身高确实不高,不过到明治维新开始,日本首先就是教育改革,提出“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每天给学龄儿童免费提供一杯牛奶,日本人虽然也是黄种人,但和我们真不是一个族群,他们很少有人有乳酸不耐的基因,因此喝牛奶效果相当不错。再一个是由明治天皇起,开始自上而下鼓励肉食,改掉了素食习俗。因此到二战前夕,日本人平均身高还是有相当改观。

二战时为什么把日本叫作小日本?日本兵到底有多矮?真的是1.55米吗?

1934年日本颁布的征兵要求中,甲等即身高1.55米以上,且身体强壮者。

乙等分两种:同样身高1.55米以上,但是身体不如甲等强壮者,以及同样身高1.55米以上,但是视力不如以上两者的人。丙等为身高1.5米至1.55米之间,身体健康者,丙等即不得进入现役部队,只能充任预备役。丁等为身高不足1.5米,或者身体、精神上确有不适合服兵役者。还有个戊等,这是个待观察的等级,是至具备甲等乙等基础,但目前患病,需观察恢复情况重新定等的。

第一,不要以为在那个年代,1.55米的身高门槛很低,我国现在征兵身高门槛也只是1.6米。第二,日本当时军国主义狂热中,军人社会地位极高,生活保障稳定,军人上升空间大,各种机遇也远胜普通人群,所以当兵非常热门,但日本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兵力需求压力并不大,所以早期征兵时,军方有日本传统的腹语:征兵门槛隐形提高,其中比较明确的一点,就是身高要求其实被提高到1.59米,还有要求身姿挺拔,相貌堂堂正正,精神旺盛,用日本话说,叫一看就是很有根性的年轻人!

这就是那批被英国军事评价为步兵技术人均A+,我国抗战老兵普遍反应最难打是1940年前的那批老鬼子,他们的平均身高,与我国并无本质差距,之所以留下“小鬼子,小鬼子”印象,其实不是这批老鬼子,而是沦陷区广大人民日常接触的,那些鬼子混成旅团治安军,这种治安混成旅团,就是正规军抽调骨干,再由预备役人员补充起来的后方治安部队,前面也说了,日本预备役人员是由淘汰的,身高不足1.55米的丙等人员充任,这其实就是一帮治保民兵,披上了军装。

二战之前日军有17个常设师团,当时对于兵种的身高和体质把关比较严格,陆军步兵身高其实基本上超过1.60米以上,1.7米以上的很少见,平均身高并不高。

随着侵华战争的逐步深入,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残酷的夺岛战役开始,日军陆军的精锐师团大多折损在太平洋战场上,中国战场日军损失也较为严重。

二战时为什么把日本叫作小日本?日本兵到底有多矮?真的是1.55米吗?

即便战争以前包括战争以后,日本军队身高体质学历较好的兵员都输送给了海军和海军航空兵包括陆军航空兵,陆军步兵的兵源素质其实是最差劲的。

尤其到了战争后期,由于日军兵源枯竭,导致身高不足1.5米的歪瓜裂枣都加入了陆军步兵的行列,从一些历史照片就可以看出,当时的日军步兵兵源素质之低劣。

因此,北方抗战军民称侵华日军为“小日本”、“小鬼子”等,既有交战双方不共戴天的民族仇恨的成分,同时也是侵华日军陆军步兵身材矮小的真实写照,是客观事实而非污蔑。

据战后揭密的资料记载,当时侵华日军的甲种师团,士兵平均身高在1.6米左右,二战后期,由于国内兵力匮乏,士兵的平均身高竟然不足1.5米。1.5米的高度,也就当下10岁孩子的身高,仅凭此数据读者就可想象当时日军的身材,真的非常矮小了。

战时日军的三八式或九九式步枪,枪长1.275米,装上长长的30式刺刀,全枪长度接近1.7米,从二战历史照片来看,日军将三八式步枪立在地上时,基本上都超出日军的头部,可见日军的身材确实矮小,基本上没超过1.7米。

三八式包括九九式步枪,加上军刺以后,特别适合身材矮小的日本陆军步兵使用,尤其是适合拼刺刀,就不太会吃亏,将近1.70米的步枪加军刺,仿佛就是一支有力的长矛,与人拼刺时将处于有利态势。

当下,男人身高1.70米的话,全国的情况不清楚,至少在杭州都会被人讽刺为“三等残废”,可想而知,战争后期日军步兵平均身高仅1.5米,是多么矮小了,平均1.55米都不到。

关于日军1.55米这个梗其实是来自日军1934年甲乙兵种征兵标准,其要求是身高1.55米以上、体重55公斤以上(那时候大约没肥胖问题)、年龄在20-40岁之间。但其实时间和战场情况不同,他们的执行标准也不同。

二战时为什么把日本叫作小日本?日本兵到底有多矮?真的是1.55米吗?

咱们先得明确一个概念,国家人口的平均身高不等于士兵平均身高,这很好理解,军人大部分是青壮年,而平均身高一般是取15-65岁年龄段来做的。如果一个国家的营养处于上升期,那么平均身高其实意义不大,不巧日本在二战前恰好处于这个时期,所以他们1930年那次人口普查的平均身高参考性不足。

所以为了把这个问题扯的清楚点,吐槽机决定画三个时间段来研究鬼子兵的身高,第一个时间段是九一八事变到卢沟桥事变期间,第二个时间段是卢沟桥事变到珍珠港事件,第三个时间段是珍珠港事件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

第一阶段:1931年到1937年

这个时间段里日军是最精锐的,动员率不足百分之一,九一八事变时候全日本现役军人总兵力在31万人左右。我可以负责任的说这阶段日军的平均身高全部超过1.6米,虽然现在看起来不高,但在当时的东亚算是在水准线以上了。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为全面侵华做准备,征兵开始范围扩大,尤其是1934年的大征兵让他们现役军人数量膨胀了差不多一倍。前边也说了,鬼子兵1.55米的梗就是从这来的,但其实这次征兵并没有让他们身高下降太多。

1937年末日本陆军做过一次兵员年鉴报告给军部,报告里显示出来的数据绝对让很多人吃惊。在这一年他们的步兵平均身高1.62米以上、骑兵1.64米以上、战车兵1.63米以上、连辎重兵都达到了1.64米以上,所以这阶段的鬼子兵不算矮,在当时算个中等身高。

第二阶段:1937年到1941年

这个时间段里日军从进展神速到泥足深陷,前方进攻放缓,后方占领区又不稳,他们开始不停的扩张军队人数。到1941年准备跟美国翻脸的时候,日军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征兵。

二战时为什么把日本叫作小日本?日本兵到底有多矮?真的是1.55米吗?

这次征兵他们再也无法保持精兵政策,兵役年龄从20-40岁扩大19-45岁,身高标准普降5厘米,也就是说1.5米就够得上甲、乙师团标准了。如果是留在大后方的丙等师团,那1.45米就可以了,所以中国百姓开始觉得鬼子挺矮的。

这个阶段日军没啥心情做什么年鉴报告了,所以平均身高没有特别准确的数字,但根据征兵标准普降5厘米推断的话,他们的平均身高真就差不多1.55米。不过咱们也用沾沾自喜,那时候国内平均身高比他们高不到哪去,甚至士兵平均身高可能更矮,因为在地方军序列里有大量的娃娃兵,吐槽机只能感激那时代前辈的牺牲。

第三阶段:1941年到1945年

这个时间段里日军算末日狂奔的,白头鹰的悍然出击让他们知道了钢铁的力量,鬼子兵一筐一筐的死翘翘,他们也只能不停扩招。动员率从1931年不足百分之一直线飙升到1945年的百分之十三。

这时候也不管身高不身高了,甚至开始让娃娃上战场,也开始了解白发出征的悲凉,甚至连智障都往军队里抓。有一个梗是说鬼子兵特别便宜,每个兵价值一钱五厘,绝不会再多。

其实就是说鬼子的征兵令不需要贴邮票就能走邮政系统发放,征兵令又特别简陋,就是一张红纸,上面简单写着让你去哪报道,再盖个印就了事。那一钱五厘是红纸钱,司令部的印章不值钱。

而且其实鬼子也不全是军国主义疯狗,普通老百姓又傻,谁不知道上战场小命没了就全都玩茄子的?他们也想方设法的逃兵役,最经典的梗是当时流传喝酱油不长个,矮黑丑挫不参军,然而1944年这帮孙子全被拉出去开神风了......

另外一个逃避兵役的办法是去学理科,日军技术人员稀缺,理科生得在后边生产子弹、炮弹、胶合板飞机什么的,这部分人免兵役。所以他们另一个逗逼事儿就是一群文科生去开神风飞机到处撞军舰,以至于战后被广为宣传,因为文科生也就这点优势了……

所以,1.55米的这个梗,既对也不完全对。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