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循迹甯波“院士基因”:孕育121位院士 傳承科學之光

循迹甯波“院士基因”:孕育121位院士 傳承科學之光

位于甯波慈城的談家桢生命科學教育館 徐曉東供圖

中新網甯波12月27日電(記者 李典)巍峨四明山下,“一門雙院士”的傳奇在曉雲深處上演。同四年前的胞弟馬餘剛一樣,從這裡走出去的馬餘強成功入選202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消息傳來,寂寥的小山村一下子沸騰起來。

馬餘強等科學家的入選,讓“院士之鄉”的浙江甯波院士數量增至121人,位居中國同類城市之首。童第周、貝時璋、談家桢、鄭哲敏……這座濱海城市究竟有何種基因,孕育出一批批科學家在各自領域發光發熱?

循迹甯波“院士基因”:孕育121位院士 傳承科學之光

談家桢生命科學教育館内部場景 徐曉東供圖

藏身于餘姚四明山腳的曉雲村,是馬餘強、馬餘剛的誕生和成長地。溪水緩緩流過,時間仿佛在冬日的村莊放慢了腳步。馬餘剛昔日同窗徐志先曾回憶,淳樸堅韌、勤奮好學的品格是兄弟二人取得如此成績的關鍵因子。

的确,内因決定着事物發展的基本趨勢。在談家桢生命科學教育館策展人、總設計師徐曉東看來,這些品格形成的背後,則是依海而生、向海而興的地域特征,将堅韌不屈、開放包容的海洋精神刻在了城市基因之中。

2020年,談家桢生命科學教育館在甯波慈城啟動建設,擔任總設計師的徐曉東自此與這位中國現代遺傳學創始者有了“神交”。

“我記得很清楚的一件事是,談老一次出國時,看到國外的實驗裝置比國内先進得多,他掏出了自己身上所有的外彙,買下這台舊的實驗裝置帶回了國。”徐曉東回憶道。

這樣一位執牛耳者幾十年的研究所學生涯裡寫滿了不易,但他追求真理和熱愛國家的韌勁,讓徐曉東直言“陷入談老的精神世界中久久不能自拔”。

回望曆史長河,這股韌勁無不展現在中國“克隆”技術鼻祖童第周、中國生物實體學創始者貝時璋、石油地質學家翁文波、中國爆炸力學開拓者鄭哲敏等一代代甬籍科學家身上。

再看外因,其一,當地重視教育的風氣謂之關鍵。“對那時的農村孩子還說,走出山村的唯一途徑就是考上大學。”馬餘剛就讀的餘姚市第八中學的班主任程建明受訪時曾如是說。

循迹甯波“院士基因”:孕育121位院士 傳承科學之光

鄭哲敏寄語青年學子 王禮立供圖

當地重視教育的印迹處處可循。位于餘姚泗門鎮的科舉文化博物館内,700多件文物、文獻實物展示出科舉制度浸入浙東先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僅在餘姚一地,有據可查的進士就達六百位之多。

其二,甬籍科學家之間頗興“傳幫帶”之風氣。從各個領域的拓荒者到新一代科學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為為人師者無聲的傳承。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甯波大學成立之初,兩院院士鄭哲敏專程從北京趕回甯波,為這一學校的力學建設提供了諸多支援。師從鄭哲敏的甬籍科學家王禮立告訴記者,“甯波大學的力學以傳承中國科技大學的爆炸/沖擊動力學為特色,而中國科技大學的爆炸力學專業正是由錢學森和鄭哲敏開建立立和發展的。”

“鄭先生學問好,做人光明磊落。隻要遇到任何學科上的問題,我們都會向他請教,他從來都是知無不答。”鄭哲敏還曾來到甯波大學作“做人 做事 做學問”的專題講座,用親身經曆勉勵學子。受恩師影響,今年87歲的王禮立至今仍在爆炸力學領域貢獻着自己的光和熱。

循迹甯波“院士基因”:孕育121位院士 傳承科學之光

鄭哲敏(右)和王禮立 王禮立供圖

一代代科學家的傳承之中,政府層面的支援也不容忽視。負責探望慰問甬籍院士的工作20餘年,甯波市科學技術協會秘書長施英對此深有體會,“我們對甬籍院士實行了‘一對一’聯系服務機制,每年寄送甯波當地的報紙,主動彙報家鄉發展情況,并知悉院士的各類需求。”

1999年,施英一行人去北京探訪了鄭哲敏,這位75歲的老人仍挂念着家鄉的點點滴滴。同年,鄭哲敏和其他32位甬籍院士回到了甯波,在月湖種下了一片銀杏林。

2021年的甯波月湖院士林,由院士們親手栽種的銀杏樹已顆顆挺拔。冬日和暖的陽光穿過銀杏枝桠,緩緩地灑向了在樹下閑聊的三兩遊人。(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