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手術,日常生活中誰都不願意自己碰到這事。
但也正因手術這事如此避諱,導緻不少人一說到手術,總會陷入各種猜測和不解。
對于很多人而言,手術室是一個陌生的地方,對于做過手術的人而言,這個地方又充滿神秘氣息。

手術,是否真的要麻醉
所謂麻醉,指的就是通過藥物讓患者全身或局部暫時失去感覺。
在手術的過程中,需要切開患者的皮膚、組織,對患處進行根治性治療。如果患者存在意識,會産生極為強烈的疼痛感,手術根本無法進行。
而通過麻醉給藥,就能達到無痛治療的目的,這既能夠讓患者徹底減輕痛苦,也能增強醫患的配合程度,讓手術得以進行。
當然,手術也分為局麻和全麻。
局麻主要是小範圍的麻醉,比如大部分的穿刺操作、牙科或者眼科手術、以及一部分外科門診手術,局部麻醉都是由臨床醫師,而非麻醉醫師來實施的。
通常局麻,就會将麻醉藥物浸潤在操作部位周圍,這個部位會變得“麻麻木木”沒有太多感覺,但患者本人是清醒的。
而對于全麻,就是範圍較大的手術。
像剖宮産、膽囊炎、闌尾炎、各種骨折等這類手術就需要全麻,若單靠麻醉藥物在局部浸潤時,肯定會痛不欲生。
而全麻,就等同将人體複雜管道的總閘----大腦阻斷了,于是人就失去意識了。
為何手術前,往往需要較長一段時間禁食呢?
有過手術經曆、特别是大型的全身或局部麻醉手術的患者,應該都知道,在手術進行之前,醫生會要求患者不吃東西、不喝水。
很多人都對此難以了解,明明是麻醉手術,為什麼需要禁食呢?
首先,人體在正常的狀态下,食管末端和胃的連接配接處存在一個特殊的肌肉,也就是贲門括約肌。
該肌肉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防止胃内的食物反流進入食道。
即便是它出現問題之後,胃内容物反流從食道進入咽喉時,由于人體原本存在吞咽、咳嗽等兩大條件反射,也可以保護機體,不至于讓胃内反流物進入氣管或肺内。
但接受麻醉手術的患者則不相同。
在全身麻醉的狀态下,贲門括約肌松弛,此時腸胃已經處于了“被動癱瘓”的狀态,吞咽、咳嗽等保護性的反射也受到抑制并消失。
如果胃記憶體在大量的食物或水,就可能會反流進入氣管、肺部等組織中。一旦誤吸高酸度的胃内容物,就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并發症,比如吸入性肺炎、氣道痙攣、窒息等。
就算是進行局部麻醉,如果是較為大型的手術,比如剖宮産手術,也需要禁食和禁水。
問題來了,手術麻醉之前,多久就要開始禁食呢?
從生理角度來看,水分進入胃内之後的1小時,排空大約是95%左右。
而固體食物從進入胃内到完全排空,至少需要4-6個小時。
按照目前國際指南給出的内容來看,成年人在手術之前,至少應禁食8小時、禁水4小時,以保證手術過程中不出現意外。
這裡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患者存在胃内容物排空功能障礙,又或者是存在困難的氣道問題,比如孕婦、糖尿病、胃食管反流患者。
在手術之前,需要詳細和醫生進行溝通,确定禁食、禁水的具體時間。
之是以臨床要求患者在進行麻醉手術前禁食,目的就是為了将手術風險降到最低。
是以,想要對抗和戰勝病魔,患者需要積極配合醫生,在手術前和醫生進行詳細的溝通、統一認知,隻有這樣,患者才能在了解的基礎上配合醫生做出正确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