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女孩因沒買成手機當街毆打母親”:别讓被動攻擊毀了孩子

“女孩因沒買成手機當街毆打母親”:别讓被動攻擊毀了孩子
“女孩因沒買成手機當街毆打母親”:别讓被動攻擊毀了孩子

文|優秀 圖|來源網絡 侵删

“女孩因沒買成手機當街毆打母親”:别讓被動攻擊毀了孩子

前幾天熱搜#女孩因沒買手機當街毆打母親#,乍一看,要被女孩子氣死了,不管怎麼樣也不能毆打母親啊,可是知道了事情全貌,真的是替小女孩悲哀,有一個這樣的家庭。

這件事是:孩子的手機壞了,自己存了一些錢,想讓媽媽補貼一些買新手機,兩個人因為買多貴的手機而争吵,女孩在被圍觀情緒崩潰,讓母親走,母親一直停留,孩子情緒失控用手擊打母親的頭盔。

這個母親的問題太大了,雖然表面上母親是受害者,女兒在無節制地輸送暴力,毆打母親,但是那打在母親身上的每一下,孩子心裡怎麼會不痛?可是盡管如此,女孩為什麼仍然選擇出手,因為她已經沒有理智了,辛苦打工賺錢,媽媽被舅舅策反出爾反爾,錢被收走還要遭受數落,路人不清楚來龍去脈就幫着母親教育女孩,母親沾沾自喜覺得自己成功演繹了受害人角色,對女兒的情緒置之不理,這個母親赢得了路人一時的同情,卻也輸了女兒一生的信任。

可能很多人,會指責孩子不懂事。

但在這件事裡,我覺得主要問題出在這位母親身上。

一個正常的母親,大庭廣衆下有人圍觀自己和孩子吵架,第一反應是離開;在孩子打自己時,第一反應是躲開并教育孩子,而不是默默忍受。

是以,這位母親的行為是不合常理的,她為什麼會這麼做呢?原因是:被動攻擊。

内心力量強的人,容易采取的方式是自己争取自己想要的東西,遇到讓自己不滿的事會直接反抗。

而内心力量弱的人,采取的方式是:被動攻擊。她會扮演弱者,用讓别人給自己做主,用消極的方式來發洩自己不滿的情緒,來攻擊對方。

比如,這位母親之是以不走,停留在原地,甚至在孩子擊打自己時默默忍受,都是在用沉默的方式被動攻擊。

她心裡清楚,圍觀的群衆都站在自己這一邊,看到孩子打自己時會指責自己,他們會代替自己攻擊孩子,替自己“伸張正義”,是以,她就會采取這樣的方式來發洩自己的不滿。

生活裡,有這樣行為的人非常多。有很多人表達不滿的港式,都是在被動攻擊。

比如在夫妻相處時,冷暴力,用沉默的方式應對,讓對方情緒失控;再比如,經常說到不做到,刻意讓對方心裡很難受;當别人問你有沒有不開心時,你不會表達出來,而是說:我為什麼要不開心呢?在親密關系裡,對方安排的事自己不想做,一直拖,或是總找借口,比如忘記了,等等。

“女孩因沒買成手機當街毆打母親”:别讓被動攻擊毀了孩子

之是以會形成被動攻擊,往往是因為原生家庭中父母比較強制,總是壓着孩子的感受,孩子内心有憤怒的情緒,但不能直接表達,于是采取了防禦的方式被動表達。

還有可能是,父母在溝通時,經常采取被動攻擊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情感勒索,比如說“我要不是為了你早離婚了”,等等,孩子對父母會有愧疚的情緒,不會表達憤怒,但在行為模式上内心的壓抑會讓他長大後采取被動攻擊的方式。

“女孩因沒買成手機當街毆打母親”:别讓被動攻擊毀了孩子

陷入被動攻擊後,無論人際關系,還是親密關系,都很難經營好。要麼經常忍耐,要麼總是激發伴侶的憤怒,還讓自己以弱者的姿态覺得自己被欺負了,伴侶會覺得和你相處無比壓抑,離開就會成為必然的選擇。

是以,改掉這種行為模式,正常表達自己的需求,才能給别人好的感受,建構穩定的關系。

而且最重要的是在家庭教育中,如果你想快速毀掉你的孩子,一定要在外人面前(包括親戚)去诋毀孩子罵孩子說孩子不好,盡可能的不要給他留面子留自尊。

“女孩因沒買成手機當街毆打母親”:别讓被動攻擊毀了孩子
“女孩因沒買成手機當街毆打母親”:别讓被動攻擊毀了孩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