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新聞上釋出了一個視訊:江蘇常州,數九寒天,大街上的人們都穿着厚厚的棉襖。一位媽媽用電動車載着女兒停在路邊,女兒坐在後座上發脾氣,催促着媽媽走。媽媽卻不動,在衆目睽睽之下,女兒情緒失控,對着媽媽一邊嘶吼,一邊把拳頭打在媽媽的頭盔上。媽媽坐在電車上一動不動,任由女兒發洩,路人看不過,紛紛過來勸解。最後女兒癱坐在路上,在一名路人的攙扶下,歇斯底裡地對着天空大喊。

路人稱,女孩是因為媽媽不給她買蘋果13才沖媽媽發火。要真是這樣,這個女兒确實太不懂事了。
但是,有人澄清說,女孩自己打工掙了4000塊錢,媽媽答應再給2000元幫他買部手機。可是,媽媽最後又反悔了,女兒無法接受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如果事情是這樣,那麼應該受到指責的就是媽媽了。
首先,媽媽沒有做到言而有信。我們雖然不知道女孩靠什麼掙了4000塊錢,但她一定付出了很多。她的目的就是要買手機,當媽媽的卻沒有兌現諾言,女孩不接受、發火是完全可以了解的。媽媽的出爾反爾不僅讓女兒生氣,還辜負了女兒的信任。可以想象,這個女兒以後還會輕易相信自己的媽媽嗎?他們之間的關系怎麼不會受到影響呢?
大人說話不算數是親子教育中的大忌,這樣做會破壞孩子對大人的信任感,也會給孩子樹立一個不好的形象。孩子可能不敢再相信大人的話,他們可能會對言而無信的行為出現過激反應,變得不容易相信他人,也不敢輕易做出承諾,影響社交。孩子也有可能會認同大人的行為,他們會覺得為了達到目的是可以撒謊的,進而造成一些人格上的問題。
其次,媽媽沒有照顧女兒的感受。媽媽的臨時變卦讓女兒很不開心,但是女兒這麼大了,是很在乎面子的。她一直在催促媽媽趕緊走,就是不想讓别人看到她的狀态。可是不知為什麼,媽媽就是不走。如果說媽媽的反悔讓女兒生氣,那麼媽媽對女兒感受的漠視則造成了女兒的情緒崩潰。就算真的不能給女兒買手機,能不能按照孩子的要求先離開呢?
情緒能力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核心能力。如果孩子從小就沒有學會認識、表達和調節自己的情緒,這種影響可以持續一生。情緒能力的提升需要大人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要對他們進行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剛開始出現情緒失控的行為時,大人就要抓住機會教給孩子怎麼樣和情緒相處以及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問題。大人如果沒有這方面的意識或者大人本身的情緒調節能力就比較差,可能就會在孩子面前出現情緒失控行為,那麼孩子也很難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這件事表面上看是女兒任性、不懂事、情緒能力差,其實媽媽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可能事件背後還有一些我們不知道的原因,或者媽媽也有自己的苦衷,但是孩子出現這樣的問題時,大人是需要好好反思的。
在衆人面前,女兒情緒失控,在她歇斯底裡的喊聲裡可以感受到她的憤怒、絕望、無助。自己辛苦了那麼久,買新手機的願望落空了,又被那麼多陌生人指責和批評,她發火、嘶吼、毆打媽媽,她自己的感受也一定是糟糕透了。
希望事後媽媽能夠和女兒好好溝通,讓對方都能了解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感受,最好能夠一起探讨出避免此類問題發生的方法。
也希望這件事能夠給家長們帶來一些啟發,願每位孩子都能被溫柔以待,願每位家長的愛都能被了解。
本文由“郭利方心理工作室”原創,歡迎關注、點贊、評論,文章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