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媛媽育兒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孩子總是在家亂翻,尤其是衣櫃、抽屜,父母收拾起來麻煩不說,還可能發生危險,可打罵又不解決實際問題,怎麼辦呢?
大部分家長都經曆過或者正在經曆這個階段——孩子走路還顫巍巍的,就要夠着翻箱倒櫃,感覺裡面一定有什麼好玩的東西一樣。
把媽媽剛疊好的衣服、襪子都翻出來,把上一分鐘收拾好的玩具箱子,又弄得滿地都是,也不知道到底是想幹什麼。

這每天翻箱倒櫃的,家長也實在受不了啊!
翻箱倒櫃是孩子們的普遍表現
其實這個階段是每個孩子都必須經曆的,盡管煩人卻是成長和獲得知識的基礎。
大人肯定時常在想:為什麼孩子的精力那麼充足,每天上蹿下跳也不累?其實,這正代表孩子對世界的探索欲很強!
我的閨蜜小陳就正在經曆這個階段,她家孩子今年剛滿2歲,平時倒是很可愛的,但化身為“小惡魔”的時候也是真真讓人無奈。
上周末去她家就親眼目睹了她的糾結,我剛敲門小陳就來開門了,隻是臉上頂着兩個大大的黑眼圈,眼袋好像都有點長出來了,明顯昨晚沒休息好。
再進門看她家,沙發上都是她兒子的玩具,甚至有些還在地上。抽屜那邊更是慘不忍睹,襪子、衣服全被翻出來了,丢得一片狼藉。
這就是她那個天使臉龐、“魔鬼内心”的可愛兒子幹的好事兒,一想到待會兒要收拾,小陳一邊咬牙切齒一邊生無可戀地說:
每天都想把他塞回去,真不知道當時為什麼要生孩子。抽屜是我前5分鐘剛收拾好的,就2分鐘沒看住,又被他翻出來了。
對此我更是深有體會,作為二胎媽媽,對這種場面我已經是見怪不怪了,甚至是每天都要經曆的事情。
但是你知道,孩子為啥愛翻箱倒櫃嗎?
首先必須為孩子們解釋一下:他們真不是故意搗亂,而是存在一定的心理發展需求。
第一點,當然是孩子天生的探索欲在作祟。
法國的心理學家曾經說過,每個孩子都可以通過對周邊環境的不斷探索,來達到掌控、熟悉周邊環境的目的。
孩子之是以總會去翻箱倒櫃,根本原因就是為了讓自己可以更快地感覺周邊環境,了解這個世界。
但這種行為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會被家長簡單地歸納到“搗亂行為”行列中。
第二點,孩子在鍛煉手部協調能力。
孩子還小的時候,沒有辦法自己吃飯喝水,總是要等到家長喂到嘴裡。但他們大多會拿着筷子不斷揮舞,這個時候,就證明他們正在鍛煉自己手部的協調能力。
通過對這種能力的鍛煉、提升,孩子會做出更多不同的動作,但有時候也會做出讓家長很頭疼的行為,例如在牆上胡亂塗鴉、把櫃子裡的項鍊扔在地上……
第三點,發展觀察能力。
不會說話的寶貝經常會瞪着一雙大眼睛,觀察四周的環境、人物。
等他學會行走、爬行的時候,手腳并用,讓他們對環境的觀察能力更加突出,這也激發了他對周圍環境的探索欲。
邊探索邊觀察,才會對環境有良好的适應能力,翻箱倒櫃就是典型的一種表現。
遇到這種情況,家長應該如何正确應對?
在看正确做法之前,我們先來看看2種最常見但是不正确的做法。
1、放任不管,等孩子玩完最後一起收拾。
很多年輕家長都是這樣做的,這種做法雖然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但同時也養成了他不負責任、到處亂翻卻不收拾的壞毛病。
并且家長總是在做重複收拾的動作,一定會很煩,也很浪費時間。
2、把抽屜裡的東西全部清空,讓孩子沒有東西可翻。
一般老人的辦法就是這樣的,簡單粗暴,卻遏制了孩子的探索欲。
長此以往,孩子會變得膽小、畏縮,在學習上也沒有一探究竟的勁頭,因為這已經成為了他的思維定勢。
了解不正确的做法後,再來看看正确的做法:
第一種做法:和孩子一起做遊戲,培養孩子的動作能力。
孩子翻箱倒櫃時家長可以在一旁陪着,讓孩子根據衣服的不同顔色進行整理分類。做對了,甚至還可以給獎勵,當然最好是精神上的。
不僅能讓孩子更有條理,提高認知,到時候也好收拾。
第二種做法:培養孩子收拾家務的能力。
孩子自己把東西翻出來,就讓孩子自己收拾,這種習慣應該從小就培養起,而不是等孩子大了,抱怨孩子從來不會為父母分擔家務。
哪怕孩子隻能收拾一點點,也算是付出了勞動,懂得自己行為背後給媽媽造成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