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住手!孩子不是玩具,更不是流量工具!

“我對着鏡頭,不得不擡起通紅的手,眼淚滴在琴弦上,媽媽卻隻關心榜一大哥的打賞。”

小孩子為什麼可愛

我們每個人都有孩提時代,那個時候純真而美好。世界上沒有那麼多複雜,人心之間也沒有那麼多紛擾。我們什麼都不知道,是以每天嬉戲打鬧。這或許不是很多人曾經有過的童年,但是卻是很多人想象中的那個天真爛漫美好的童年。

我們總能夠在孩子身上看到一種純真質樸的美好,像是璞玉一般璀璨奪目。那是生命初生的喜悅,那是蓬勃向上的活力,小小的身體,充滿了生命力和創造力。我們喜愛小孩子,不僅僅是他們膠原蛋白飽滿的小腦袋,更是他們未曾遊曆過大染缸才獨有的純真潔白。他們如同百靈鳥一般,好奇雀躍,又好似小獅子一樣,撲騰鬧人。我們很少覺得一個孩子應該是怎樣的,因為在生命的最初,所有人都是白紙。我們總希望把好的東西留給孩子,讓他們可以快快樂樂地譜寫童年的詩。

住手!孩子不是玩具,更不是流量工具!

圖檔來源網絡

童年不同于青春,童年純潔而單純。我們可以從孩子們的眼中,看到滿天星辰。我們可以從孩子們身上,聆聽到風吹過的芬芳。我們可以在孩子們身上,看到奇迹的種子茁壯成長。我們喜愛小孩子,不僅僅是愛那種嬌嫩可愛的模樣,更愛的是他們心地中自然萌發的天真純良。

是寶貝而不是“寶貝”

每個人都有童年,每個人都是從孩子漸漸長大成人。我們經曆過了一些事情,也明白了如何去成長。是以當我們再看到小孩子的時候,一方面是天性中的吸引和喜愛,另一方面則是情不自禁地會暢想他們的未來。

我們當然希望,每個孩子都可以是父母心中的寶貝。孩子對于一個家庭來說,不僅僅隻是戶口本上多了一頁紙,更是家庭傳承和人類賴以延續的基石。生生才能不息。在網際網路并不發達的年代,盡管父母也會重視孩子的興趣特長,但沒有21世紀10年代後這麼瘋狂。

孩子是不是寶貝?這個問題在21世紀10年代,它得不到一個清晰的答複。随着智能手機的頻繁疊代,娛樂形式也日益更新。藝術這種形态被頻頻放在螢幕裡,直播這種行為漸漸讓人着迷。一開始,孩子隻是寶貝,後來,孩子要成為媽媽炫耀才藝的寶貝,再後來,孩子要成為爸爸媽媽在網上炫耀的寶貝,最後,孩子不再是孩子,孩子隻是寶貝。

住手!孩子不是玩具,更不是流量工具!

寶貝,已經不是孩子了。起碼在很多家長眼中,自己生的娃,就應該才高八鬥,文勝仲永。在很多家長眼中,樂器寫作和畫畫,一個都不能落下。掏心掏肺上教育訓練,聲稱是為了孩子的前途命運。但是,隻有輸出沒有輸入,就算腰纏萬貫也遭不住。是寶貝,就要有價值。這些家長們一方面,拼命盯着才藝的訓練,另一方面,則挖空心思想回本賺點錢。

孩子本來應是寶貝,一種符号學意義上的寶貝,一種情感關系中的寶貝,一種家庭系統中承接過去和未來的寶貝。然而,在四通八達的網際網路世界中,一波人把孩子當成了實實在在的寶貝。他們教孩子們演戲,教孩子們如何戴上假裝微笑的面具,教孩子們如何一步步把自己變成了流量的工具。孩子們不會不樂意,因為就算不樂意,也會被是以拍成視訊,獲得更高流量的點選。寶貝啊,寶貝,能給家裡賺錢的就是寶貝!

流量的狂歡,幼稚趨向癫狂

先是美女網紅,然後是各種萌寵,人們的審美似乎總是覺得不夠,終于對萌娃下了重手。流量所代表的就是龐大的财務,所得的利益數不勝數。不要管家裡的寶貝無不無辜,寶貝就是咱家的小金庫!這就是恬不知恥的啃“娃”一族。

在真金白銀的流量面前,娃們不得不走到錄影機前面,擺着做作的姿勢,哪怕心裡一萬個不情願。娃們太小,無法反抗,而老老實實配合父母,就能為家裡帶來一筆不菲的收入。可愛的娃娃有顔值,聰明的娃娃來教書,機敏的娃娃秀才藝,普普通通的娃娃可以拍邊哭邊學習。總而言之,啃娃家長們所想出來的辦法,多的是腦洞大開。事情之是以詭異,我們之是以歎息,就在于哪怕是這樣做不合邏輯,依然迎來不少模仿者前仆後繼。

住手!孩子不是玩具,更不是流量工具!

幼稚的心靈,為何需要在舞台上走走停停?純真的潔白,為何早早染上了利益的色彩?這些小孩,他們本應該得到的是純潔無私的愛,而不是像現在,被父母放到了觀衆們面前的展台。孩子們不會分辨什麼是謾罵,什麼是喝彩。孩子們隻知道,如果不這麼做,爸爸媽媽就會變得失望和失落。他們隻能硬着頭皮,去過早地接受聲色犬馬的洗禮,然後養成了平面的脾氣,亦或是染上了網際網路的戾氣。他們無法了解,自己出現在手機裡面是什麼意義,他們也不清楚,父母為何因為自己而高聲歡呼。

孩子被視為流量的工具,配合着爸爸媽媽演出一場場荒唐的鬧劇。有人歡呼,有人打賞,有人高呼再來一曲。那些童真在過早地消逝,那些唯美在慢慢腐爛變質。流量市場所帶來的焦慮,不僅僅是父母在承受,孩子也難逃噩運。這種行為,終将為孩子的一生帶來無法言說的後果。這并不是天災,這是來自親密關系中的人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