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着镜头,不得不抬起通红的手,眼泪滴在琴弦上,妈妈却只关心榜一大哥的打赏。”
小孩子为什么可爱
我们每个人都有孩提时代,那个时候纯真而美好。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复杂,人心之间也没有那么多纷扰。我们什么都不知道,所以每天嬉戏打闹。这或许不是很多人曾经有过的童年,但是却是很多人想象中的那个天真烂漫美好的童年。
我们总能够在孩子身上看到一种纯真质朴的美好,像是璞玉一般璀璨夺目。那是生命初生的喜悦,那是蓬勃向上的活力,小小的身体,充满了生命力和创造力。我们喜爱小孩子,不仅仅是他们胶原蛋白饱满的小脑袋,更是他们未曾游历过大染缸才独有的纯真洁白。他们如同百灵鸟一般,好奇雀跃,又好似小狮子一样,扑腾闹人。我们很少觉得一个孩子应该是怎样的,因为在生命的最初,所有人都是白纸。我们总希望把好的东西留给孩子,让他们可以快快乐乐地谱写童年的诗。

图片来源网络
童年不同于青春,童年纯洁而单纯。我们可以从孩子们的眼中,看到满天星辰。我们可以从孩子们身上,聆听到风吹过的芬芳。我们可以在孩子们身上,看到奇迹的种子茁壮成长。我们喜爱小孩子,不仅仅是爱那种娇嫩可爱的模样,更爱的是他们心地中自然萌发的天真纯良。
是宝贝而不是“宝贝”
每个人都有童年,每个人都是从孩子渐渐长大成人。我们经历过了一些事情,也明白了如何去成长。所以当我们再看到小孩子的时候,一方面是天性中的吸引和喜爱,另一方面则是情不自禁地会畅想他们的未来。
我们当然希望,每个孩子都可以是父母心中的宝贝。孩子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不仅仅只是户口本上多了一页纸,更是家庭传承和人类赖以延续的基石。生生才能不息。在互联网并不发达的年代,尽管父母也会重视孩子的兴趣特长,但没有21世纪10年代后这么疯狂。
孩子是不是宝贝?这个问题在21世纪10年代,它得不到一个清晰的答复。随着智能手机的频繁迭代,娱乐形式也日益更新。艺术这种形态被频频放在屏幕里,直播这种行为渐渐让人着迷。一开始,孩子只是宝贝,后来,孩子要成为妈妈炫耀才艺的宝贝,再后来,孩子要成为爸爸妈妈在网上炫耀的宝贝,最后,孩子不再是孩子,孩子只是宝贝。
宝贝,已经不是孩子了。起码在很多家长眼中,自己生的娃,就应该才高八斗,文胜仲永。在很多家长眼中,乐器写作和画画,一个都不能落下。掏心掏肺上培训,声称是为了孩子的前途命运。但是,只有输出没有输入,就算腰缠万贯也遭不住。是宝贝,就要有价值。这些家长们一方面,拼命盯着才艺的训练,另一方面,则挖空心思想回本赚点钱。
孩子本来应是宝贝,一种符号学意义上的宝贝,一种情感关系中的宝贝,一种家庭系统中承接过去和未来的宝贝。然而,在四通八达的互联网世界中,一波人把孩子当成了实实在在的宝贝。他们教孩子们演戏,教孩子们如何戴上假装微笑的面具,教孩子们如何一步步把自己变成了流量的工具。孩子们不会不乐意,因为就算不乐意,也会被因此拍成视频,获得更高流量的点击。宝贝啊,宝贝,能给家里赚钱的就是宝贝!
流量的狂欢,幼稚趋向癫狂
先是美女网红,然后是各种萌宠,人们的审美似乎总是觉得不够,终于对萌娃下了重手。流量所代表的就是庞大的财务,所得的利益数不胜数。不要管家里的宝贝无不无辜,宝贝就是咱家的小金库!这就是恬不知耻的啃“娃”一族。
在真金白银的流量面前,娃们不得不走到摄像机前面,摆着做作的姿势,哪怕心里一万个不情愿。娃们太小,无法反抗,而老老实实配合父母,就能为家里带来一笔不菲的收入。可爱的娃娃有颜值,聪明的娃娃来教书,机敏的娃娃秀才艺,普普通通的娃娃可以拍边哭边学习。总而言之,啃娃家长们所想出来的办法,多的是脑洞大开。事情之所以诡异,我们之所以叹息,就在于哪怕是这样做不合逻辑,依然迎来不少模仿者前仆后继。
幼稚的心灵,为何需要在舞台上走走停停?纯真的洁白,为何早早染上了利益的色彩?这些小孩,他们本应该得到的是纯洁无私的爱,而不是像现在,被父母放到了观众们面前的展台。孩子们不会分辨什么是谩骂,什么是喝彩。孩子们只知道,如果不这么做,爸爸妈妈就会变得失望和失落。他们只能硬着头皮,去过早地接受声色犬马的洗礼,然后养成了平面的脾气,亦或是染上了互联网的戾气。他们无法理解,自己出现在手机里面是什么意义,他们也不清楚,父母为何因为自己而高声欢呼。
孩子被视为流量的工具,配合着爸爸妈妈演出一场场荒唐的闹剧。有人欢呼,有人打赏,有人高呼再来一曲。那些童真在过早地消逝,那些唯美在慢慢腐烂变质。流量市场所带来的焦虑,不仅仅是父母在承受,孩子也难逃噩运。这种行为,终将为孩子的一生带来无法言说的后果。这并不是天灾,这是来自亲密关系中的人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