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沒有安全感?可能是家長帶來的這4種心理暗示,破壞了幸福感

孩子沒有安全感?可能是家長帶來的這4種心理暗示,破壞了幸福感

文/蘭媽談育兒

如果說生命需要色彩來豐富活力,那麼安全感就是一個人生命的底色,它可以深深地影響着每個人的生活狀态,而安全感也是源自于一個人内心的暗示,那些内心安全感十足的孩子不僅擁有着成長中的幸福感,自信、樂觀、和喜于創造的光芒嶄新就是為生命的活潑色澤展現。

孩子沒有安全感?可能是家長帶來的這4種心理暗示,破壞了幸福感

朋友阿敏告訴我,她有個4歲女兒特别會察言觀色,做事情的時候總是喜歡看他人的臉色行事,看見媽媽高興時就會各種撒嬌讨要禮物,若不開心時就會自覺繞過媽媽、向爸爸撒嬌,這樣的小心思在阿敏看來好像是“耍心機”,其實想到阿敏對孩子往日的一些情形後,我似乎在隔空畫面裡找到了答案。

孩子沒有安全感?可能是家長帶來的這4種心理暗示,破壞了幸福感

上個星期,阿敏和公婆帶着兩個女兒回家給爺爺慶祝生日,由于當晚結束較晚、阿敏隻能搭順風車和大女兒先行回家,而2天後公婆帶着二女兒回家時,小女兒看到阿敏不是很高興便腳跟腳粘着奶奶說“晚上我想跟你睡”,見到含辛茹苦帶到大的女兒不跟自己親,阿敏一時間有些氣惱、也有些較勁,于是洗漱之後并沒有理會小女兒就直接回屋睡覺。

孩子沒有安全感?可能是家長帶來的這4種心理暗示,破壞了幸福感

雖說被疏遠有些傷心賭氣,但後來的幾個小時裡阿敏是輾轉難眠,直到深夜23:00左右奶奶抱着小丫頭來到卧房說“這丫頭要強得很,明明躺在床上翻來翻去睡不着,硬是憋着不說話”,那一刻阿敏心軟了,和女兒各種說好話道歉,但小丫頭始終一句“我要去奶奶那屋睡,奶奶那屋好”。

那一刻阿敏也知道自己把女兒傷的有多深,尤其是當要強媽媽遇到倔強孩子時,兩個人之間的互相硬杠隻會彼此傷懷,如果孩子在事事都需要察言觀色的環境下成長,又哪裡來的安全感可言呢?而對孩子本身而言,安全感意味着他們成長環境中的穩定狀态,這種狀态可以讓孩子成長得更安心、舒适,且有被信任、被依靠的勇敢及自信。

孩子沒有安全感?可能是家長帶來的這4種心理暗示,破壞了幸福感

不過說起孩子的安全感,首要就是來自于家人表現的心理暗示,其中懂得尊重、了解和包容孩子的家長更容易給孩子帶來被重視的安全感,這種安全感可以讓孩子在生活中有着較強的歸屬意識,尤其是一家人之間的相親相愛和互相敬重,都可以讓孩子在被愛的歸屬意識下産生較好的自信樂觀和積極向上精神。

相反,如果孩子沒有安全感、那一定是源自于家長帶來的某種心理暗示破壞了孩子的幸福感,比如以下幾件事:

第一件:威脅孩子

都說成年人的崩潰就在一瞬間,而為人父母者的崩潰其實就在于“孩子哭了,而我們卻無計可施”,尤其是怎麼哄都不管用的情緒崩潰時很容易說出一些口不擇言的傷心話,比如“你再哭,我就把你扔出去”類的威脅話就極具殺傷力。

孩子沒有安全感?可能是家長帶來的這4種心理暗示,破壞了幸福感

而這種帶有威脅性的語言之是以容易在情緒崩潰的時候脫引而出,主要是威脅性語言背後會有着明顯的止哭效果,不過威脅性語言止哭的背後無非是飲鸩止渴,尤其是對于一些性格比較敏感的孩子來說幾乎是毀滅性傷害,止哭背後也更多都是擔心自己會被抛棄的受傷心理,而時刻擔心自己歸屬的孩子又怎會有安全感呢?

第二件:恐吓孩子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曾說“我們不可以輕視小孩的情感,如果孩子受了盛怒之下的鞭打恐吓,那麼心理傷害就是一輩子”,很多孩子因為一個字寫不好就猶如失去競選資格一樣失落頹廢,其實這就是家長帶來的某種心理暗示破壞了孩子的安全感。

比如恐吓孩子類的話:

“不聽話,小心一會把你的皮都打開花”

“快點,一會遲到了看老師怎麼收拾你”

“給你5分鐘時間收拾玩具,不然一會全都給你扔垃圾桶裡”

“你不要叫我媽(爸),我沒有你這麼不聽話的小孩”

孩子沒有安全感?可能是家長帶來的這4種心理暗示,破壞了幸福感

很多家長在孩子不聽話或哭鬧的時候,都喜歡用恐吓類的話達到讓孩子服從或聽話的目的,其實不論是威脅、指令還是恐吓對孩子來說,即便是達到暫時性的服從,在内心中早已被父母的這些心理暗示傷得遍體鱗傷。

而家長在吼叫孩子的時候,若注意觀察你會發現他們的不哭,平時居多表現在不安、低着頭、或瑟瑟發抖方面,而這些表現正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心理危機,若孩子經常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他們就會因為害怕而隐藏自己,乃至成年後都排斥或不會和他人接觸。

第三件:偷偷溜走

小朋友的安全感是來自于家長給孩子帶來的心理暗示,而這份暗示可以讓孩子有依賴、有自信,也可以讓孩子自卑、膽怯或不安地隐藏自己,想要讓孩子的安全感有着較強的歸屬意識,那麼家長就要在精神上給予孩子不會被輕易抛棄的安全感。

孩子沒有安全感?可能是家長帶來的這4種心理暗示,破壞了幸福感

不過,回歸現實的時候很多父母都害怕、不忍孩子哭鬧,比如爸媽上班、有事暫時離開時,面對小baby的哭鬧時都會選擇偷偷溜走,那種自認為“不知情就不會哭鬧”的想法隻不過是成年人的一廂情願。

孩子沒有安全感?可能是家長帶來的這4種心理暗示,破壞了幸福感

從孩子的幼小心靈來說,他們依賴某個人說明對這個人的情感寄予較深,如果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偷偷溜走,隻會給孩子帶來心理上被抛棄的無助感,尤其是小baby斷奶時期一定要遵循“斷奶不離娘”的科學斷奶法,如果離開心心念念的母乳又被最親近之人抛棄,又會給孩子帶來怎樣的不安與焦慮呢?看到那些斷奶後總生病、哭鬧的娃娃就知道答案了。

第四件:換人撫養

就孩子内心的歸屬意識來說,除了威脅、恐吓、或偷偷溜走會影響孩子的安全感之外,那些經常換人撫養的情感、和場景适應,也會給孩子帶來患得患失的焦慮與不安,而安全感既是一個人渴望穩定的安全心理需求,那麼在精神層面需求上孩子的早期教育是越早越好,尤其是情感需求方面給予孩子堅定的安全感,更有利于後期的成長及樂觀個性形成。

孩子沒有安全感?可能是家長帶來的這4種心理暗示,破壞了幸福感

記得教育專家武志紅曾說“3歲之前若媽媽離開孩子超過半個月,孩子“被抛棄”的心理創傷就不可逆”,像很多處于生活無奈選擇讓孩子成為留守兒童,或爺爺奶奶、外婆外公經常換人撫養舉措,都很容易在成年人不同的局限和認知裡,讓孩子産生「不知何為歸屬」的内心傷害。

孩子沒有安全感?可能是家長帶來的這4種心理暗示,破壞了幸福感

比如,和爺爺奶奶住一段時間之後就和外婆外公不親近,在成年人“争寵”裡有些老了會是以出現沖突隔閡,而孩子在這樣不協的環境成長不僅會影響他們的性格、認知,還會在“到底該聽誰”的迷茫裡不知所措,那些從小就知道看眼色行事的孩子,其實正是他們内心的安全感不夠堅定,在脆弱、不安和焦慮裡所做的妥協、附和,隻不過是出自于自我保護的一種示弱保護罷了。

孩子沒有安全感?可能是家長帶來的這4種心理暗示,破壞了幸福感

是以,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建議家長還是要将孩子養在身邊,孩子的童年不可逆、回憶也不可彌補,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份歡樂、和苦楚也都是基于情感安全的必經之路,如果沒有父母陪伴的成長不叫童年,那沒有安全感的情感也不叫教育,從小、從現在開始注重孩子的情感需求,也應是每一位家長應盡的責任和教育使命。

那麼,家長平時該如何塑造孩子的歸屬意識、保護好孩子的情感安全感呢?建議家長銘記以下幾點:

1、互動性陪伴

陪伴給孩子帶來的歸屬意識,可不隻是在于日常生活中“住在一起”的陪伴,高品質陪伴的定義要展現在互動性的精神和心理層面,如果隻是基于生活上的吃喝穿戴陪伴、而不注重孩子的心理和情感需求,随着孩子的年齡增長和自主想法增多,他們的叛逆、及逆反心理就會越來越強。

孩子沒有安全感?可能是家長帶來的這4種心理暗示,破壞了幸福感

其中,互動性陪伴若展現在如下幾方面就可以很好地縮減後續的逆反心理:

1)生活需要儀式感,定期為孩子安排驚喜活動,如生日、兒童節、新年禮物等等

2)日子需要慢節奏,多注意觀察孩子的當下,如牙牙學語、學步、淘氣會發現更多樂趣

3)成長需要禮儀感,互幫說謝謝、睡前說晚安、離開說拜拜、回家說哈喽、失誤說抱歉,每一份禮儀背後都是人品價值展現

4)家庭需要和諧感,良好的高品質陪伴需要建立在和諧基礎上,一家人相親相愛也是給孩子最堅定的歸屬感展現

5)教育需要互尊感,陪伴需要展現在尊重了解包容和愛護的基礎上教育亦是如此多聽聽孩子的心聲尊重他們,孩子也會用同樣的方式來回饋父母

2、了解性溝通

我們常常抱怨和孩子之間無法溝通或缺少共同語言,其實溝通的目的是在于解決問題,這是因為每個人的想法不同所看待問題的了解也不同,是以我們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要盡量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了解對方的想法、掌握對方的需求才能更好地解決共同性問題。

孩子沒有安全感?可能是家長帶來的這4種心理暗示,破壞了幸福感

在溝通性了解時如果我們不知道如何和孩子打開話題,不妨嘗試以下幾種溝通話術:

1)“你這個想法很有特點,可以和我說說思路嗎”

2)“我一直都相信你可以做到,快來傳授些經驗吧”

3)“這件事我也是這麼想的,看來我們真是心有靈犀一點通”

4)“我很喜歡和你一起并肩前行,可以搭上我這個小徒弟嗎”

3、積極性回應

陪伴孩子的高品質展現還需要積極去回應孩子,生活中匆匆,成年人有成年人的無奈、孩子有孩子的天真,我們在陪伴孩子的時候就需要卸下成年人的想法、去融入孩子的世界,當孩子提出一些看似小兒科的問題時家長切不可輕蔑,積極去回應孩子你會發現他們的思維、積極和創造能力會更強,如果家長一開始就将孩子當成“什麼都不懂”小孩去看待,那麼孩子又如何有積極動力去悄悄驚豔四座呢?

孩子沒有安全感?可能是家長帶來的這4種心理暗示,破壞了幸福感

其中,積極回應父母需展現在以下幾方面:

1)“不要着急,你慢慢說,我在聽”

2)“是的,你的想法很有趣,如果能實踐起來會很好哦”

3)“相信你可以做得到,加油”

4)“今天又要講什麼有趣的事情呢?我都迫不及待了”

5)“你的聲音好萌音,以後每天都要聽你講故事”

4、尊重性建議

當孩子有了自己的主見和想法後,家長就要盡可能地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嘗試去成長,我們要做的是當好孩子副駕駛的安全員,并不是接手孩子的方向盤去控制線路,盡可能地按照孩子自己的意願去行走,哪怕是錯誤的決定也是一次成長中的重要體驗,不經曆風雪又怎能見到彩虹?當好孩子的分岔路口的向導、也是家長最應該銘記的行為。

孩子沒有安全感?可能是家長帶來的這4種心理暗示,破壞了幸福感

其中,尊重性建議家長要多嘗試和孩子如下溝通:

1)“你的這個決定很有特色,你可以先制定計劃,也可以勇敢起航”

2)“我尊重你的想法,如果這個決策沒有成功,不要氣餒、可以試試另一個方案”

3)“你的每一個決定和想法我都會支援,不過過程是很辛苦的,我們要勇敢克服哦”

4)“你慢慢描述,這個計劃我需要時間去認真了解”

5、閨蜜性關系

和孩子之間最好的情感安全展現,不是在于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濃厚血緣關系,而是那有話說、有題聊的閨蜜式關系,和孩子之間的稱呼也不一定是局限在爸爸/媽媽,昵稱/寶貝,和孩子成為最親近的閨蜜性關系,如「老大」、「親愛的」、「娘娘」、「小李子」等等,都是打開更多聊天話題的無芥蒂方案,如果我們和孩子之間的關系不能做到“有困難就想到對方”将會是很遺憾的。

孩子沒有安全感?可能是家長帶來的這4種心理暗示,破壞了幸福感

和孩子成為閨蜜性關系,建議家長平時多和孩子說一些增長感情的話,比如以下幾種:

1)“媽媽是你可分享一切的好朋友,有任何問題歡迎随時來撩”

2)“親愛的,你今天好開心,是遇到了什麼有趣的事情嗎”

3)“好閨蜜就是要一起分享快樂、和不快樂的事情,我更喜歡趕走你的不快樂”

4)“嗨,哥們,周末寫完作業一起去打球呀”

孩子沒有安全感?可能是家長帶來的這4種心理暗示,破壞了幸福感

情感上的安全感,直接關系着孩子一生的幸福、歸屬和人生态度,從小就給孩子建立起充分的安全感也是真正意義上的起跑線教育,歲月靜好、願每一位小朋友都能獲得自己情感上的安全!

孩子沒有安全感?可能是家長帶來的這4種心理暗示,破壞了幸福感

---------------------

我是蘭媽,專注于育兒領域解析作者,以親身事例、各種家庭教育執行個體,來記錄育兒感觸的瞬間,喜歡的朋友,歡迎關注@蘭媽談育兒一起學習共成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