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孩子没有安全感?可能是家长带来的这4种心理暗示,破坏了幸福感

孩子没有安全感?可能是家长带来的这4种心理暗示,破坏了幸福感

文/兰妈谈育儿

如果说生命需要色彩来丰富活力,那么安全感就是一个人生命的底色,它可以深深地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状态,而安全感也是源自于一个人内心的暗示,那些内心安全感十足的孩子不仅拥有着成长中的幸福感,自信、乐观、和喜于创造的光芒崭新就是为生命的活泼色泽展现。

孩子没有安全感?可能是家长带来的这4种心理暗示,破坏了幸福感

朋友阿敏告诉我,她有个4岁女儿特别会察言观色,做事情的时候总是喜欢看他人的脸色行事,看见妈妈高兴时就会各种撒娇讨要礼物,若不开心时就会自觉绕过妈妈、向爸爸撒娇,这样的小心思在阿敏看来好像是“耍心机”,其实想到阿敏对孩子往日的一些情形后,我似乎在隔空画面里找到了答案。

孩子没有安全感?可能是家长带来的这4种心理暗示,破坏了幸福感

上个星期,阿敏和公婆带着两个女儿回家给爷爷庆祝生日,由于当晚结束较晚、阿敏只能搭顺风车和大女儿先行回家,而2天后公婆带着二女儿回家时,小女儿看到阿敏不是很高兴便脚跟脚粘着奶奶说“晚上我想跟你睡”,见到含辛茹苦带到大的女儿不跟自己亲,阿敏一时间有些气恼、也有些较劲,于是洗漱之后并没有理会小女儿就直接回屋睡觉。

孩子没有安全感?可能是家长带来的这4种心理暗示,破坏了幸福感

虽说被疏远有些伤心赌气,但后来的几个小时里阿敏是辗转难眠,直到深夜23:00左右奶奶抱着小丫头来到卧房说“这丫头要强得很,明明躺在床上翻来翻去睡不着,硬是憋着不说话”,那一刻阿敏心软了,和女儿各种说好话道歉,但小丫头始终一句“我要去奶奶那屋睡,奶奶那屋好”。

那一刻阿敏也知道自己把女儿伤的有多深,尤其是当要强妈妈遇到倔强孩子时,两个人之间的相互硬杠只会彼此伤怀,如果孩子在事事都需要察言观色的环境下成长,又哪里来的安全感可言呢?而对孩子本身而言,安全感意味着他们成长环境中的稳定状态,这种状态可以让孩子成长得更安心、舒适,且有被信任、被依靠的勇敢及自信。

孩子没有安全感?可能是家长带来的这4种心理暗示,破坏了幸福感

不过说起孩子的安全感,首要就是来自于家人表现的心理暗示,其中懂得尊重、理解和包容孩子的家长更容易给孩子带来被重视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可以让孩子在生活中有着较强的归属意识,尤其是一家人之间的相亲相爱和相互敬重,都可以让孩子在被爱的归属意识下产生较好的自信乐观和积极向上精神。

相反,如果孩子没有安全感、那一定是源自于家长带来的某种心理暗示破坏了孩子的幸福感,比如以下几件事:

第一件:威胁孩子

都说成年人的崩溃就在一瞬间,而为人父母者的崩溃其实就在于“孩子哭了,而我们却无计可施”,尤其是怎么哄都不管用的情绪崩溃时很容易说出一些口不择言的伤心话,比如“你再哭,我就把你扔出去”类的威胁话就极具杀伤力。

孩子没有安全感?可能是家长带来的这4种心理暗示,破坏了幸福感

而这种带有威胁性的语言之所以容易在情绪崩溃的时候脱引而出,主要是威胁性语言背后会有着明显的止哭效果,不过威胁性语言止哭的背后无非是饮鸩止渴,尤其是对于一些性格比较敏感的孩子来说几乎是毁灭性伤害,止哭背后也更多都是担心自己会被抛弃的受伤心理,而时刻担心自己归属的孩子又怎会有安全感呢?

第二件:恐吓孩子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我们不可以轻视小孩的情感,如果孩子受了盛怒之下的鞭打恐吓,那么心理伤害就是一辈子”,很多孩子因为一个字写不好就犹如失去竞选资格一样失落颓废,其实这就是家长带来的某种心理暗示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

比如恐吓孩子类的话:

“不听话,小心一会把你的皮都打开花”

“快点,一会迟到了看老师怎么收拾你”

“给你5分钟时间收拾玩具,不然一会全都给你扔垃圾桶里”

“你不要叫我妈(爸),我没有你这么不听话的小孩”

孩子没有安全感?可能是家长带来的这4种心理暗示,破坏了幸福感

很多家长在孩子不听话或哭闹的时候,都喜欢用恐吓类的话达到让孩子服从或听话的目的,其实不论是威胁、命令还是恐吓对孩子来说,即便是达到暂时性的服从,在内心中早已被父母的这些心理暗示伤得遍体鳞伤。

而家长在吼叫孩子的时候,若注意观察你会发现他们的不哭,平时居多表现在不安、低着头、或瑟瑟发抖方面,而这些表现正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心理危机,若孩子经常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他们就会因为害怕而隐藏自己,乃至成年后都排斥或不会和他人接触。

第三件:偷偷溜走

小朋友的安全感是来自于家长给孩子带来的心理暗示,而这份暗示可以让孩子有依赖、有自信,也可以让孩子自卑、胆怯或不安地隐藏自己,想要让孩子的安全感有着较强的归属意识,那么家长就要在精神上给予孩子不会被轻易抛弃的安全感。

孩子没有安全感?可能是家长带来的这4种心理暗示,破坏了幸福感

不过,回归现实的时候很多父母都害怕、不忍孩子哭闹,比如爸妈上班、有事暂时离开时,面对小baby的哭闹时都会选择偷偷溜走,那种自认为“不知情就不会哭闹”的想法只不过是成年人的一厢情愿。

孩子没有安全感?可能是家长带来的这4种心理暗示,破坏了幸福感

从孩子的幼小心灵来说,他们依赖某个人说明对这个人的情感寄予较深,如果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偷偷溜走,只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被抛弃的无助感,尤其是小baby断奶时期一定要遵循“断奶不离娘”的科学断奶法,如果离开心心念念的母乳又被最亲近之人抛弃,又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不安与焦虑呢?看到那些断奶后总生病、哭闹的娃娃就知道答案了。

第四件:换人抚养

就孩子内心的归属意识来说,除了威胁、恐吓、或偷偷溜走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感之外,那些经常换人抚养的情感、和场景适应,也会给孩子带来患得患失的焦虑与不安,而安全感既是一个人渴望稳定的安全心理需求,那么在精神层面需求上孩子的早期教育是越早越好,尤其是情感需求方面给予孩子坚定的安全感,更有利于后期的成长及乐观个性形成。

孩子没有安全感?可能是家长带来的这4种心理暗示,破坏了幸福感

记得教育专家武志红曾说“3岁之前若妈妈离开孩子超过半个月,孩子“被抛弃”的心理创伤就不可逆”,像很多处于生活无奈选择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或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经常换人抚养举措,都很容易在成年人不同的局限和认知里,让孩子产生「不知何为归属」的内心伤害。

孩子没有安全感?可能是家长带来的这4种心理暗示,破坏了幸福感

比如,和爷爷奶奶住一段时间之后就和姥姥姥爷不亲近,在成年人“争宠”里有些老了会因此出现矛盾隔阂,而孩子在这样不协的环境成长不仅会影响他们的性格、认知,还会在“到底该听谁”的迷茫里不知所措,那些从小就知道看眼色行事的孩子,其实正是他们内心的安全感不够坚定,在脆弱、不安和焦虑里所做的妥协、附和,只不过是出自于自我保护的一种示弱保护罢了。

孩子没有安全感?可能是家长带来的这4种心理暗示,破坏了幸福感

所以,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建议家长还是要将孩子养在身边,孩子的童年不可逆、回忆也不可弥补,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份欢乐、和苦楚也都是基于情感安全的必经之路,如果没有父母陪伴的成长不叫童年,那没有安全感的情感也不叫教育,从小、从现在开始注重孩子的情感需求,也应是每一位家长应尽的责任和教育使命。

那么,家长平时该如何塑造孩子的归属意识、保护好孩子的情感安全感呢?建议家长铭记以下几点:

1、互动性陪伴

陪伴给孩子带来的归属意识,可不只是在于日常生活中“住在一起”的陪伴,高质量陪伴的定义要体现在互动性的精神和心理层面,如果只是基于生活上的吃喝穿戴陪伴、而不注重孩子的心理和情感需求,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和自主想法增多,他们的叛逆、及逆反心理就会越来越强。

孩子没有安全感?可能是家长带来的这4种心理暗示,破坏了幸福感

其中,互动性陪伴若体现在如下几方面就可以很好地缩减后续的逆反心理:

1)生活需要仪式感,定期为孩子安排惊喜活动,如生日、儿童节、新年礼物等等

2)日子需要慢节奏,多注意观察孩子的当下,如牙牙学语、学步、淘气会发现更多乐趣

3)成长需要礼仪感,互帮说谢谢、睡前说晚安、离开说拜拜、回家说哈喽、失误说抱歉,每一份礼仪背后都是人品价值体现

4)家庭需要和谐感,良好的高质量陪伴需要建立在和谐基础上,一家人相亲相爱也是给孩子最坚定的归属感体现

5)教育需要互尊感,陪伴需要体现在尊重理解包容和爱护的基础上教育亦是如此多听听孩子的心声尊重他们,孩子也会用同样的方式来回馈父母

2、理解性沟通

我们常常抱怨和孩子之间无法沟通或缺少共同语言,其实沟通的目的是在于解决问题,这是因为每个人的想法不同所看待问题的理解也不同,所以我们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要尽量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解对方的想法、掌握对方的需求才能更好地解决共同性问题。

孩子没有安全感?可能是家长带来的这4种心理暗示,破坏了幸福感

在沟通性了解时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和孩子打开话题,不妨尝试以下几种沟通话术:

1)“你这个想法很有特点,可以和我说说思路吗”

2)“我一直都相信你可以做到,快来传授些经验吧”

3)“这件事我也是这么想的,看来我们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4)“我很喜欢和你一起并肩前行,可以搭上我这个小徒弟吗”

3、积极性回应

陪伴孩子的高质量体现还需要积极去回应孩子,生活中匆匆,成年人有成年人的无奈、孩子有孩子的天真,我们在陪伴孩子的时候就需要卸下成年人的想法、去融入孩子的世界,当孩子提出一些看似小儿科的问题时家长切不可轻蔑,积极去回应孩子你会发现他们的思维、积极和创造能力会更强,如果家长一开始就将孩子当成“什么都不懂”小孩去看待,那么孩子又如何有积极动力去悄悄惊艳四座呢?

孩子没有安全感?可能是家长带来的这4种心理暗示,破坏了幸福感

其中,积极回应父母需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不要着急,你慢慢说,我在听”

2)“是的,你的想法很有趣,如果能实践起来会很好哦”

3)“相信你可以做得到,加油”

4)“今天又要讲什么有趣的事情呢?我都迫不及待了”

5)“你的声音好萌音,以后每天都要听你讲故事”

4、尊重性建议

当孩子有了自己的主见和想法后,家长就要尽可能地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去成长,我们要做的是当好孩子副驾驶的安全员,并不是接手孩子的方向盘去控制线路,尽可能地按照孩子自己的意愿去行走,哪怕是错误的决定也是一次成长中的重要体验,不经历风雪又怎能见到彩虹?当好孩子的分岔路口的向导、也是家长最应该铭记的行为。

孩子没有安全感?可能是家长带来的这4种心理暗示,破坏了幸福感

其中,尊重性建议家长要多尝试和孩子如下沟通:

1)“你的这个决定很有特色,你可以先制定计划,也可以勇敢起航”

2)“我尊重你的想法,如果这个决策没有成功,不要气馁、可以试试另一个方案”

3)“你的每一个决定和想法我都会支持,不过过程是很辛苦的,我们要勇敢克服哦”

4)“你慢慢描述,这个计划我需要时间去认真了解”

5、闺蜜性关系

和孩子之间最好的情感安全体现,不是在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浓厚血缘关系,而是那有话说、有题聊的闺蜜式关系,和孩子之间的称呼也不一定是局限在爸爸/妈妈,昵称/宝贝,和孩子成为最亲近的闺蜜性关系,如「老大」、「亲爱的」、「娘娘」、「小李子」等等,都是打开更多聊天话题的无芥蒂方案,如果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不能做到“有困难就想到对方”将会是很遗憾的。

孩子没有安全感?可能是家长带来的这4种心理暗示,破坏了幸福感

和孩子成为闺蜜性关系,建议家长平时多和孩子说一些增长感情的话,比如以下几种:

1)“妈妈是你可分享一切的好朋友,有任何问题欢迎随时来撩”

2)“亲爱的,你今天好开心,是遇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吗”

3)“好闺蜜就是要一起分享快乐、和不快乐的事情,我更喜欢赶走你的不快乐”

4)“嗨,哥们,周末写完作业一起去打球呀”

孩子没有安全感?可能是家长带来的这4种心理暗示,破坏了幸福感

情感上的安全感,直接关系着孩子一生的幸福、归属和人生态度,从小就给孩子建立起充分的安全感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起跑线教育,岁月静好、愿每一位小朋友都能获得自己情感上的安全!

孩子没有安全感?可能是家长带来的这4种心理暗示,破坏了幸福感

---------------------

我是兰妈,专注于育儿领域解析作者,以亲身事例、各种家庭教育实例,来记录育儿感触的瞬间,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兰妈谈育儿一起学习共成长!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