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做一個心理富裕的人

《孩子的品格》(副标題“寫給父母的積極心理學”)作者社會科學學院的院長彭凱平教授說:

“這就是我經常說的,為什麼我們心理學家特别強調“我有”“我能”“我是”的積極自我。

因為人隻有積極、心理富裕的時候,才有這種人性的流露。

人是動物,是以我們身上有動物的獸性,這是不可避免的。

我們的獸性在什麼時候容易發生?

在走投無路、山窮水盡的時候,沒有得到自己想得到東西的時候,人容易産生這樣的獸性的本能。

心理貧窮感會讓人失去自控,失去理智,失去人性。

而心理富裕感會讓人覺得自己有支援,自己能做得到,自己是積極的,這個時候他容易産生善良天性。

是以往往是人在感到心理貧窮的時候,容易出現一些極端的違反人性的行為。

心理富裕是一個心理判斷,它和物質富裕是兩碼事。是以,窮人家的孩子也可以心理富裕。

那怎麼才能激發,或者保持孩子心中善良的天性,讓它發揚光大?

讓孩子覺得有愛,讓孩子覺得有能力,讓孩子覺得有智慧,讓孩子覺得有自由。

這個自由是什麼意思?就是孩子能夠做出一些選擇。

很多時候,孩子的選擇都由父母做,這對孩子的心理傷害其實挺大的。

有的時候,我們得讓孩子做出一些選擇。

生活中有很多小事是可以讓孩子做選擇的,比如今天中午吃什麼,晚上看什麼電視,這些選擇其實就會培養他的富足感。

如果總是一切都由父母安排的話,他的心理貧窮感就會産生。”

是以,為什麼這麼多孩子物質條件豐裕,衣食無憂,卻罹患心理疾病了?

心理貧窮感應該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吧。

哀莫大于心死,極端匮乏的心理營養嚴重損傷了孩子們的精神生命。

彭教授的話,讓我想到了以死相逼,讓家長拿錢揮霍的孩子。讓我想到被斷網、收手機,兇相畢露,以命相博的孩子。

全是窮人,心窮到極緻,人性減弱,獸性掌控全局的結果。

是以,對于心窮的孩子,邊慣邊治療邊疏導,家長學習成長改變。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和接納,補足心靈營養,填充靈魂空洞,先讓孩子心理富裕起來吧。

在此之前,心窮的孩子,認知扭曲,更接近于動物,沒有理想,沒有未來,無法用人類語言溝通。

人,不可能拿出自己都匮乏的東西。是以,家長扪心自問,你自己是一個心理富裕的人嗎?

家長先學習成長,調整認知,提升自我。先愛自己,活好自己,元氣滿滿,活得有勁、有趣、有奔頭,活出人生美好的樣子,給予孩子豐裕的心靈營養,讓全家人實作共同心理富裕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