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做一个心理富裕的人

《孩子的品格》(副标题“写给父母的积极心理学”)作者社会科学学院的院长彭凯平教授说:

“这就是我经常说的,为什么我们心理学家特别强调“我有”“我能”“我是”的积极自我。

因为人只有积极、心理富裕的时候,才有这种人性的流露。

人是动物,所以我们身上有动物的兽性,这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的兽性在什么时候容易发生?

在走投无路、山穷水尽的时候,没有得到自己想得到东西的时候,人容易产生这样的兽性的本能。

心理贫穷感会让人失去自控,失去理智,失去人性。

而心理富裕感会让人觉得自己有支持,自己能做得到,自己是积极的,这个时候他容易产生善良天性。

所以往往是人在感到心理贫穷的时候,容易出现一些极端的违反人性的行为。

心理富裕是一个心理判断,它和物质富裕是两码事。所以,穷人家的孩子也可以心理富裕。

那怎么才能激发,或者保持孩子心中善良的天性,让它发扬光大?

让孩子觉得有爱,让孩子觉得有能力,让孩子觉得有智慧,让孩子觉得有自由。

这个自由是什么意思?就是孩子能够做出一些选择。

很多时候,孩子的选择都由父母做,这对孩子的心理伤害其实挺大的。

有的时候,我们得让孩子做出一些选择。

生活中有很多小事是可以让孩子做选择的,比如今天中午吃什么,晚上看什么电视,这些选择其实就会培养他的富足感。

如果总是一切都由父母安排的话,他的心理贫穷感就会产生。”

所以,为什么这么多孩子物质条件丰裕,衣食无忧,却罹患心理疾病了?

心理贫穷感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吧。

哀莫大于心死,极端匮乏的心理营养严重损伤了孩子们的精神生命。

彭教授的话,让我想到了以死相逼,让家长拿钱挥霍的孩子。让我想到被断网、收手机,凶相毕露,以命相博的孩子。

全是穷人,心穷到极致,人性减弱,兽性掌控全局的结果。

所以,对于心穷的孩子,边惯边治疗边疏导,家长学习成长改变。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接纳,补足心灵营养,填充灵魂空洞,先让孩子心理富裕起来吧。

在此之前,心穷的孩子,认知扭曲,更接近于动物,没有理想,没有未来,无法用人类语言沟通。

人,不可能拿出自己都匮乏的东西。所以,家长扪心自问,你自己是一个心理富裕的人吗?

家长先学习成长,调整认知,提升自我。先爱自己,活好自己,元气满满,活得有劲、有趣、有奔头,活出人生美好的样子,给予孩子丰裕的心灵营养,让全家人实现共同心理富裕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