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何隋唐時期不沿用九品中正制選官,而建立了科舉制度?

科舉制作為古代中國最重要的選官方式,自隋唐興始,已經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那麼隋唐時期究竟是哪些社會因素推動的科舉制的建立,并逐漸淘汰掉九品中正制的呢?我們一一來看。

為何隋唐時期不沿用九品中正制選官,而建立了科舉制度?

1.

庶族地主的崛起和門閥士族的衰落

九品中正制至隋朝實行了約400年,至東晉末年,由于九品中正制賦予門閥士族超然的特權和地位,士族子弟鮮有像王導、謝安一樣的政治家,大多人都聲色犬馬,追求奢侈,以駕駛門第自矜,此為其衰落的内因。此外,孫恩、盧循發起的長達十二年的農民起義也給東晉的門閥士族以沉重打擊,王謝等世家失去了原有的統治地位,具體展現如下,謝琰被殺後,北府兵為寒人掌握,軍權不再有士族掌握。其次是這次起義本就因門閥士族封建剝削嚴重、農民無法負擔而起,矛頭直指東晉各個世家大族。劉裕為緩解階級沖突,不得已出台了一些措施減輕農民負擔,同時限制了豪門士族的各項權力。

而庶族地主也在這一時期開始崛起,隋文帝頒布“均田制”,幾乎使每個家庭都擁有土地,同時整頓戶籍,輕徭賦以,将依附于豪門士族的佃農、奴隸解放出來。于是幾年之後中小地主迅速崛起,隋唐時期,庶族與門閥士族的勢力差距越來越小,為維護本階層的利益,庶族地主階級要求擁有公權力,積極尋求入仕途徑,為科舉制的實行奠定了群衆基礎和階級基礎。

為何隋唐時期不沿用九品中正制選官,而建立了科舉制度?

2.

皇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

科舉起源于隋朝,最終定型于唐朝,同時也符合隋唐大一統的需要。九品中正制是門閥士族地方割據下的産物,地方官的品評是選官時的重要标準,選官權并不在皇帝手上,但由于魏晉政權依賴于士族,對此隻能選擇妥協。

但這種讓渡政治經濟特權的現象是任何一個專制皇帝都無法接受的,是以隋唐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啟用科舉是符合專制皇權的需要的。科舉取士可以形成從中央皇帝到地方的垂直選拔。寒門子弟可以層層考試面見皇上,“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說的就是科舉制的好處,,同時這樣收到皇帝賞識而被啟用的官員往往對皇帝更忠心,是以天子掌握用人權也就掌握了更多的行政決策權,有利于皇帝擴大統治基礎。此外,由于消弭了之前由于缺乏上升途徑造成的中下層人士的不滿情緒,也可緩解政治沖突,有利于政局穩定。

為何隋唐時期不沿用九品中正制選官,而建立了科舉制度?

3.

魏晉士族的文化壟斷被打破

魏晉時期,門閥士族占有以經學為核心的學術文化中心地位,教育也以私學為主,士族可以依賴一家之法對儒、釋、道經典做出解讀。到了唐初,孔穎達校訂五經,唐政府頒《五經正義》于全國。

經濟科技的發展推動了文化繁榮,為寒門弟子創造了一定的學習條件和文化氛圍,各種新思潮層出不窮,而門閥士族一般以經學傳家,是以逐漸失去了原有的學術中心地位,這也是科舉制得以推行的重要原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