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何隋唐时期不沿用九品中正制选官,而建立了科举制度?

科举制作为古代中国最重要的选官方式,自隋唐兴始,已经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那么隋唐时期究竟是哪些社会因素推动的科举制的建立,并逐渐淘汰掉九品中正制的呢?我们一一来看。

为何隋唐时期不沿用九品中正制选官,而建立了科举制度?

1.

庶族地主的崛起和门阀士族的衰落

九品中正制至隋朝实行了约400年,至东晋末年,由于九品中正制赋予门阀士族超然的特权和地位,士族子弟鲜有像王导、谢安一样的政治家,大多人都声色犬马,追求奢侈,以驾驶门第自矜,此为其衰落的内因。此外,孙恩、卢循发起的长达十二年的农民起义也给东晋的门阀士族以沉重打击,王谢等世家失去了原有的统治地位,具体体现如下,谢琰被杀后,北府兵为寒人掌握,军权不再有士族掌握。其次是这次起义本就因门阀士族封建剥削严重、农民无法负担而起,矛头直指东晋各个世家大族。刘裕为缓解阶级矛盾,不得已出台了一些措施减轻农民负担,同时限制了豪门士族的各项权力。

而庶族地主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崛起,隋文帝颁布“均田制”,几乎使每个家庭都拥有土地,同时整顿户籍,轻徭赋以,将依附于豪门士族的佃农、奴隶解放出来。于是几年之后中小地主迅速崛起,隋唐时期,庶族与门阀士族的势力差距越来越小,为维护本阶层的利益,庶族地主阶级要求拥有政治权力,积极寻求入仕途径,为科举制的实行奠定了群众基础和阶级基础。

为何隋唐时期不沿用九品中正制选官,而建立了科举制度?

2.

皇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科举起源于隋朝,最终定型于唐朝,同时也符合隋唐大一统的需要。九品中正制是门阀士族地方割据下的产物,地方官的品评是选官时的重要标准,选官权并不在皇帝手上,但由于魏晋政权依赖于士族,对此只能选择妥协。

但这种让渡政治经济特权的现象是任何一个专制皇帝都无法接受的,所以隋唐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启用科举是符合专制皇权的需要的。科举取士可以形成从中央皇帝到地方的垂直选拔。寒门子弟可以层层考试面见皇上,“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说的就是科举制的好处,,同时这样收到皇帝赏识而被启用的官员往往对皇帝更忠心,所以天子掌握用人权也就掌握了更多的行政决策权,有利于皇帝扩大统治基础。此外,由于消弭了之前由于缺乏上升途径造成的中下层人士的不满情绪,也可缓解政治矛盾,有利于政局稳定。

为何隋唐时期不沿用九品中正制选官,而建立了科举制度?

3.

魏晋士族的文化垄断被打破

魏晋时期,门阀士族占有以经学为核心的学术文化中心地位,教育也以私学为主,士族可以依赖一家之法对儒、释、道经典做出解读。到了唐初,孔颖达校订五经,唐政府颁《五经正义》于全国。

经济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繁荣,为寒门弟子创造了一定的学习条件和文化氛围,各种新思潮层出不穷,而门阀士族一般以经学传家,所以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学术中心地位,这也是科举制得以推行的重要原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