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是清朝的著名貪官。他全名鈕钴祿·和珅,他是滿洲正紅旗,他的爸爸是福建副都統常保,按理說他家本不缺錢,那為什麼他後來這麼癡迷斂财呢?這還要從他小時候說起,當他9歲的時候父親就因病去世了,母親也早在幾年前因難産而死,父母雙亡的他無依無靠,幸虧一位老家丁和父親的位偏房護着他,他才免于被趕出家門。

經曆悲慘童年的他變得比之前懂事多了,他開始發憤圖強,努力讀書,成為人上人,這樣才不會被别人欺負。苦心人,天不負,乾隆三十八年,23歲的他就任管庫大臣,管理布庫,他管理布庫非常出色,是布庫庫存量大增,使他得到了皇帝的賞識。後來仕途一帆風順,連連晉升,終于出人頭地,成為皇帝面前的大紅人。但是随着權力的增長,他的欲望也在膨脹,他逐漸迷失自我,開始利用職務之便,結黨營私,聚斂錢财,打擊政敵,積攢了大量的錢财。
你以為當時的皇帝是吃素的嗎?他難道就沒有發現其中的存在某種問題或陰謀?當然有,其實皇上很早就發現了他A錢錢财的醜事,但是因為他這個人能力比較強,在朝廷上能夠對其他官員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是以對皇帝來說還是有一定的利用價值,是以他隻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并沒有進行幹預。雖然他是一個貪婪無比的人,但是畢竟他從小經曆過孤苦無依的生活,是以其實也是一個心思細膩的人,對很多事情都有很好的洞察力。
這一年,清朝發生饑荒,農民們收成欠佳,都吃不上飯了,民不聊生,皇帝不可能不管不顧,他就立馬派人手過去赈濟災民,開倉放糧,搭棚施粥,但是這個事非同小可,食物現在比黃金都金貴,是以得找一個靠譜的人去幹這個事,是以他自然選擇了和珅。和珅一看,又有油水可以撈了,自然滿心歡喜的去了。但是當他真正去做的時候,卻碰上了一個難題,就是災民數量過于龐大,糧食不夠分。他經曆過饑腸辘辘的感覺,是以他很了解這是一種什麼滋味。
他命手下的人将煮過的粥裡摻入很多沙子,沒過一段時間,前來領粥的人就少了很多。之是以這樣做,是因為他知道這些災民中有些人并不是真正的饑餓,而是想貪小便宜。真正餓到極緻的人是不會在乎粥裡面有沒有髒東西,而是吃飽最要緊。這樣一來,省下來的粥又救了很多真正需要救助的人,其他官員看見了之後,都紛紛佩服他,此舉真妙。
他這個人能走到今天沒有點過人之處是不可能的,但是他所謂的智慧和謀略用錯了地方,倘若用在正道上一定會造福世人,流芳百世的,但是他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是以後來的結局也非常的慘。但是也是他應得的下場。
嘉慶四年,乾隆駕崩,嘉慶帝宣布他的20條大罪,下旨抄家,抄出白銀八億兩,而乾隆年間清朝每年的财政收入也不過才七千萬兩,他所藏匿的财産相當于當時清政府十五年的收入,是以坊間還流傳這樣一句話:"和珅跌倒,嘉慶吃飽“,實在是很諷刺的一句話了,他最終在家中用白绫自殺,享年4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