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雍正臨終時告誡乾隆:絕不能殺此人!乾隆剛繼位便下令:斬立決

康熙晚年的“九龍奪嫡”中,雍正憑借智慧和權謀最終脫穎而出。可民間關于“弑君篡位”的謠言,讓雍正的統治陷入了困境。

為了證明自己不是這樣的人,雍正延長為康熙守孝的時間,證明自己的忠誠。可當他去世後,兒子乾隆卻做出了不一樣的舉動,稱其不孝都不為過......

雍正即位初期的挑戰

雍正登基後的那幾年,猶如一場驚心動魄的政治博弈。他的父親康熙在世時,權力牢固、社會穩定,但康熙去世後,各種勢力都想要分一杯羹。

“九龍奪嫡”的皇位之争,雖已在康熙晚年暗潮湧動,但直至他駕崩,才顯現出深層的裂痕。雍正雖然憑借過人的智慧和果敢的手段,最終從諸多兄弟中脫穎而出,但也付出了一定的代價。

剛剛登基時,雍正的權力并未完全穩固。百姓、文人,甚至是一些大臣們,始終對他心存疑慮。

民間有許多關于他的謠言,有人說他弑父篡位,也有說他逼死了自己的母親,甚至傳聞他對自己的兄弟們極其殘忍。雍正成為了許多不滿與猜忌的焦點。

在康熙臨終前,曾多次詢問過大臣們的意見,結果幾乎所有的朝臣都選出了八阿哥,甚至連康熙自己都感到震驚。

八阿哥以其出衆的才智和個性赢得了衆人的青睐。相比之下,雍正的性格顯得沉穩、冷靜,甚至略顯疏離。作為四皇子,雍正一度被認為是最不顯眼的那一位,他的“清心寡欲”更像是他遠離朝堂争鬥的标志。甚至有不少人認為,雍正或許并不關心權力鬥争,而更傾向于佛法和書卷之間的甯靜生活。

這一切的表象隻不過是雍正精心設定的僞裝。他從不高調宣揚自己的雄心,而是低調地為自己積蓄力量。在父親的在世期間,雍正未曾參與太多的争鬥,但康熙去世後,雍正迅速進入了皇位争奪的漩渦中。

若想穩固皇位,必須先從安撫朝堂與百姓入手。他非常謹慎,通過一系列舉措讓人們相信自己有足夠的能力與智慧來上司這個帝國。雍正親自向全國宣告:自己将以“尚德治國”的理念來上司大清。

他延長了為康熙守孝的時間,從原本的27天延長到三年,以此來展示自己對父親的敬愛。這一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他與群眾的距離。

八阿哥一派的餘黨仍在不斷散播謠言,抹黑雍正的形象。一些人甚至直接質疑雍正是否真的是康熙的親生兒子。許多人認為,雍正不過是一個野心勃勃的皇帝,政治困境越發艱難。

雍正認識到,最重要的不是消除這些流言,而是利用自己的權力做出實際的改變,讓朝廷和百姓感受到他的能力與決斷力。隻有通過強有力的政治手段和高效的治國理念,才能真正扭轉乾坤,赢得民心。

雍正每天都親批奏折,嚴苛高效的工作方式讓所有大臣都對他刮目相看。在朝堂上與衆大臣頻繁溝通,親自走訪地方,了解民間疾苦。甭管這些是不是裝得,老百姓都覺得自己得到了重視。他的“冷酷無情”逐漸被“勤政愛民”的形象所取代。

權力的鞏固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在不斷的挑戰與困難中逐漸積累。他以冷靜的态度,穩步推行改革,最終穩定了朝局,鞏固了自己的皇位。

曾靜案

雍正繼位後不久,一個來自湖南的書生曾靜,成為了清朝初期最為轟動的一宗案件的關鍵人物。

曾靜是反清複明思想的追随者。年輕時,深受反清思想的影響,特别是呂留良的書籍給了他極大的沖擊。呂留良主張“恢複中華,驅除鞑虜”,深得曾靜的心。

他放棄了科舉的道路,立志成為一名反清複明的戰士,以此為人生的最大目标。開始在民間散播自己對清朝統治的不滿,煽動反清的言論。

民間對雍正繼位的流言開始蔓延,這些不實的傳聞激起了曾靜内心的憤怒,他認為雍正是“篡位之君”,決定揭露雍正的“暴政”。四處宣揚他“罪行”,并且指責大清朝的“滿洲入關”的曆史是對漢民族的壓迫。

曾靜的書信言辭激烈,字裡行間滿是對清朝政府的不滿與憎惡:雍正以“弑父奪位”之罪上台,統治不穩定,百姓疾苦,民間流言代表着民心。

這些言論被嶽鐘琪發現。他是川陝總督,是雍正的心腹之一。在看到曾靜的危險言論後,立刻上報給雍正。

雍正并沒有選擇立即處決曾靜,而是用一種溫和的方式改變他的看法。安排人将過去的一些奏折呈送給他,通過展示自己“勤政愛民”的形象,使曾靜了解過往決策背後的動機。

曾靜在看過大量的奏折後,終于明白,雍正并非那些民間傳言中的“暴君”。他看到了雍正為了國家運轉日夜辛勞的身影,也看到了他對百姓疾苦的關注與努力。

這一轉變令雍正感到欣慰,他釋放曾靜。讓曾他在民間公開道歉,并要求他四處宣傳《大義覺迷錄》,以此來表明自己所遭受的誤解和流言。

雍正的寬容與乾隆的鐵腕

在雍正在臨終前的一個心願:希望兒子乾隆能夠寬容待人,不要輕易對曾靜這類人物下手。

曾靜,作為曾經的反清複明思想的支援者,他的改過自新,象征着雍正自己在困境中依然能夠表現出寬廣胸懷的一個标志。

乾隆當時站在父親床前,聽着這些話,雖然表面上點了點頭,但内心的想法卻十分複雜。雍正的指令讓他感到無比沉重。父親的臨終遺命他自然要遵從,但他更清楚,自己繼位後面臨的局勢與父親所處的完全不同。

曾靜所代表的那種“反清”思想,若放任不管,必将為清朝帶來無窮的隐患。

乾隆繼位後的第一個決定,便是強硬地打壓曾靜這一類民間輿論的傳播者。他認為,這些反清分子,正是社會不安的根源。

“父皇的寬容有其深意,但如今我所面對的局面卻非父皇當年所能比拟。若不及時解決這些隐患,恐怕一切都要付諸東流。”

不久後,乾隆便發出了逮捕令,指令将曾靜抓捕歸案,不顧父親的遺命,将他處以極刑。

傳言:乾隆對曾靜的處置并非隻是出于政治上的考量,更多的是他對“父命”的一種壓制。

曾靜被帶入宮中,面見乾隆,他沒有表現出任何恐懼,而是冷靜地看着面前的年輕皇帝:“你也認為,我是罪不可赦的人?”

乾隆看着眼前的曾靜,心中并無波動,沉默片刻後說出“真心話”:“你曾散布謠言,擾亂百姓,煽動反清,你所犯下的罪行,不容輕視。你應該明白,今天你能活到這一步,已經是我對你最大的寬容。”

曾靜冷笑一聲:“你繼位之後便不惜一切代價清除異己,你父親臨終時特意交代的遺命,我能聽懂那份寬容的深意,而你卻視而不見,這算不算不孝”

曾靜的話深深刺痛了乾隆的心,在他看來,寬容隻會使敵人變得更為強大,隻有通過鐵腕手段,才能将國家的根基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幾天後,曾靜被處以淩遲結束了這場由流言引發的風波。乾隆所推行的“鐵腕”政策雖然清除了當時的威脅,但民間的反響卻并不如他所預期的那樣平靜。

遺命與權力的較量

權力的較量,往往不隻是關乎個人的抉擇,更是曆史背景和政治局勢下的必然産物。

乾隆從小便目睹過宮廷内外的殘酷權力鬥争,他不僅僅是一個繼承帝位的皇子,更是深知皇位背後所隐藏的暗流。他的思維從來沒有脫離過“穩固政權”的核心,這種思維深深植根于他的心中,成為了他治國理政的指導思想。

尤其是關于曾靜的問題,乾隆認為,父親雍正的寬容雖然在道義上具有一定的高度,但在他繼位的局勢下,寬容無疑是一種對權力的削弱。他不允許任何潛在的威脅繼續存活。

在種種決策中,他看到了權力的無情,任何寬容都可能被視為軟弱,被敵人用來攻擊自己的武器。一旦軟弱被人察覺,整個政權将很難再保持穩定。

是以,乾隆選擇了更加嚴厲的手段,雖然有過内心的掙紮,但他最終依舊順應了自己對權力的了解——“大清江山,隻有強者才能守護。”

曾靜一案雖然迅速結束,但民間的風聲漸漸變得複雜。一些百姓開始懷疑,乾隆是否真如他所展示的那樣,是一位明君。民間的流言并沒有因為一個書生的死亡而消失,反而愈加沉重地積壓在乾隆的心頭。

這些情緒随着時間的推移,漸漸成為了乾隆心中無法解開的結。他知道,自己雖然赢得了這一場權力鬥争,但卻失去了更多的支援與信任。他對父親的遺命有所偏離,也許這份遺命中的“寬容”,才是對他最大的一種考驗。

在後來的歲月裡,乾隆愈加堅定地推行自己的治國理念。他認為:隻有強化中央集權,消除任何可能威脅到政權的力量,才能確定大清江山的永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