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宋應星:寫就《天工開物》,一生堅持反清,如今卻被安上了辮子頭

先上結論:宋應星不太可能“剃發易服”,更不可能是節目中那種“辮子頭”。

作為中國古代罕見的農業科學家,

宋應星在基礎教育課本上,一直都是“明朝人”,可是最近的《典籍裡的中國》欄目,突然就給他“剃發易服”,安上“辮子頭”,改成了清朝人。

宋應星:寫就《天工開物》,一生堅持反清,如今卻被安上了辮子頭

對此,有網友指出:

宋應星不單是一位科學家,他還是一位反清鬥士,一生都堅持反清

。他在明亡之後,一直拒不出仕,隐居鄉裡。

他的親生兄長宋應昇,更是為明朝殉國身亡。

我們應當尊重宋應星的思想人格,絕對不能接受将他做成清裝造型。

但是也有不少人表示反對,理由是宋應星最後十幾年生活在清朝,是以他幾乎沒有不剃發而活下來的可能。

為此,我翻看了一些資料,發現宋應星在明末曾任亳州知州、廣州知府,累官至巡兵道,官職不低。他的《

天工開物》印有“北虜”字樣,在順治初年即被禁了。

而清初第一場文字獄始于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是以宋應星要麼死于“文字獄”,要麼僞裝道士,隐居深山,活到了公元1666年。

一、從一首詩說起,看宋應星的為人

在我們談宋應星的生平時,先來看一首他的友人劉同升寫的詩。劉同升是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丁醜科狀元,是湯顯祖的兒女親家。官至南明兵部左侍郎,累死于任上,為國盡忠。

宋應星:寫就《天工開物》,一生堅持反清,如今卻被安上了辮子頭

劉同升與宋應星是生前好友,他曾經寫過一首詩,名叫《宋長庚公過訪山中兼懷李匡山并序》,其中的宋長庚就是宋應星。

劉同升在序中說:宋應星在公元1610年遇到了“道人”李匡山,二人相約三十年後再會。到了公元1642年,宋應星為了赴約,辭去了福建汀州府推官之職去踐約。

經過贛南與劉同升會面後,在香山寺見到了李匡山。劉同升誇宋應星“其行飄然高緻,令人羨之”,于是寫詩如下:

莫看夢幻遂成真,林下高風尚有人。

一自仙舟曾遇李,空令河内更思恂。

江幹駐客同粗粝,山水為家約錦鱗。

三十年來酬舊約,如君差不負松筠。

大意是說:

原本以為魏晉風度是夢幻般的存在,沒想到轉瞬就變成了現實,世上真的有人繼承了竹林七賢的風骨(這裡是稱贊宋應星)。

三十年前曾在船舟上遇到過神仙李匡山,平白讓我像漢代的河内郡的人民思念寇恂,一樣思念他。

宋應星:寫就《天工開物》,一生堅持反清,如今卻被安上了辮子頭

當初我們三人,曾一起在江幹吃着粗茶淡飯,以山水為家,相約垂釣。三十年後,我們如約而來,李匡山就當不負我們松柏之心。

李匡山非道人,但是有修道之心。他和劉同升、宋應星原來是朋友。看起來三人曾經相約修道。這一次宋應星為了赴三十年之約,官也不當了。

直接從福建任上不告而别,跑到了江西建立的香山寺與李匡山見面。但是,宋星應并未跟李匡山去出家。

更奇怪的是,他從福建任上擅自離職,在公元1643年還升職當上了亳州知州。

宋應星擅離職守,之是以可以不降反升,固然是因為大明社稷已經搖搖欲墜,但是還有一個原因,是他原本就沒想在這種時候真的放棄自己的職責。

據宋士元《長庚公傳》介紹,宋應星赴李匡山之約後,馬上趕回了汀州。當時正鬧海盜,督撫見到他回來了,就把他一頓罵,怪他在任内姑息養寇。

宋應星為了将功贖罪,獨自闖進了海賊窩,成功招安海賊。一把火燒了窩點,是以才被升遷為亳州知州。

宋應星上任亳州知州的時候,亳州的官衙都被燒毀了。

宋應星:寫就《天工開物》,一生堅持反清,如今卻被安上了辮子頭

他自掏腰包,花了400兩金子重修,事後又平息了兩次農民起義。到了公元1644年,眼見明朝朝廷的确是沒法挽救了,他才萌生了去意。當時他都不知道大明已經亡了,還托朋友幫他走程式辭官。

從這些事裡我們可以看出來,宋應星是一個非常信守承諾的人。他早年可能有志于學道,直至公元1642年與劉同升、李匡山重聚時,劉同升還抱着修道的心思。

隻不過最後,劉同升為了民族大義投效南明,為國家鞠躬盡瘁而死。李匡山如願出了家,在公元1643年病逝于一條小船上。宋應星懷着著書立說的理想,含垢忍辱,遁隐山林,最後的結局成謎。

二、宋應星為什麼不能“剃發易服”活在清朝

開篇的時候我曾提到,宋應星絕無可能“剃發易服”地活在清朝。

因為僅僅是“剃發易服”,不足以隐藏他的身份。

《開工開物》在明末清初是暢銷書,曾經被書商推着小車,走街串巷地售賣。這本書的第一版(也有人認為是第二版),是在崇祯十年刊印的,再版就是順治初期,然後

清初的“文字獄”就盛行了。

宋應星:寫就《天工開物》,一生堅持反清,如今卻被安上了辮子頭

清初第一場文字獄發生在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案子叫《變記》案,主犯判了流放。順治五年(公元1647年),一連出了三起文字獄,主犯一個病死,一個流放,還有一個不詳。

然後就是到了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有一個叫張晉彥的人,因為文章中有一句“将明之才”,什麼意思也弄不明白,就不讓他解釋,直接殺了。

接下來的案子,看過金庸《鹿鼎記》的人都知道,就是莊氏父子的“明史案”。這個案子殺了七十多個人,牽連上千人

。這個案子

一直審理到康熙二年(公元1662年),

可想而知,清朝文網之森嚴。

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早在明亡前十幾年,就已經傳播得非常廣了。

清朝統治者根本不可能不知道它的存在,更加不可能很久以後才發現裡面有“北虜”二字。

明亡以後,按照宋應星兄弟二人的言行,他們正好就是“文字獄”制裁的對象。假如他願意出仕為官,倒有可能免除一死。

但是

宋應星的确沒有在清朝出仕,他一生都在堅持反清,而他的兄長宋應昇也是鐵杆的反清分子,順治朝有什麼理由放着他“剃發易服”,自由地去寫書呢?

宋應星:寫就《天工開物》,一生堅持反清,如今卻被安上了辮子頭

同時,節目中宋應星的那種“辮子頭”,直到清朝中晚期才出現,而清朝早期的發型是“金錢鼠尾辮”。一個明末清初的人,怎麼可能留着清朝中晚期的“辮子頭”呢?

另外,所有的史料都表明:宋應星的确沒有因為這本《天工開物》被殺,那麼他隻有可能是僞裝成道士隐居,才能活到南明永曆十五年(公元1661年)或永曆二十年(公元1666年)。

結語

從劉同升的詩中看來,宋應星是有心學道的

。他、劉同升、李匡山三個人,曾相約求道。後來李匡山成功得道,劉同升感覺非常羨慕。他在詩的第四句中,把李匡山比成劉秀時期的寇恂。

相傳寇恂是“雲台二十八将”之一,他才智武功皆卓絕。劉秀帶着他去打仗,強盜見到他就望風而逃,根本不必動手。隻要有寇恂在,一方自然就會安定。

劉同升在這裡顯然不是想說李匡山有安定天下的本事,而是想說隻要這個道人朋友在,他和宋應星心中就安定了。因為有李匡山在,他們就知道将來要去哪裡尋道。

然而正當國破家亡,江山傾覆之際。劉同升和宋應星都放棄了修道,一起選擇投奔南明。

劉同升為國家熬到油盡燈枯,于南明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病逝

宋應星:寫就《天工開物》,一生堅持反清,如今卻被安上了辮子頭

在同一年,宋應星的兄長宋應昇眼見複國無望,自盡身亡。宋應星對南明的腐敗深深地感到絕望,

但是他不能死,他有責任把中國的農業科技一代又一代地傳下去。

于是他拒絕了南明巡道之職,歸隐山林

最後結局成謎。

很可惜,他歸隐後編著的書籍,大都散失了,隻有少部分流傳了下來。

除了宋應星,當代人熟知的明代著名小說家,《三言》作者馮夢龍,七十二歲高齡著《中興偉略》後投效南明,次年因憂國病逝。《二拍》作者淩蒙初,六十五歲高齡,守城殉國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