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了,奇葩新聞又在沖kpi。
視訊部落客【小妞日常】,主營内容是一個媽媽對自己一對兒女的生活記錄。最近,部落客拍了一個“12歲的哥哥和小女兒睡同一被窩”的視訊,引得評論區不得不懷疑,這當媽的到底是什麼心态?

疑似内褲
随着當地婦聯介入,大家發現,拿着自己的孩子當拍攝素材,包裝成網紅賺錢的家長,真的是費盡了頭腦。
這群人被叫做“啃娃族”。在當網紅這件事上,确實人人平等,即使是小孩,也有兒童網紅部落客,一樣能接廣告、打賞,是以催生了許多家長,用小孩的日常當流量變現的途徑。
娃的一百種吃法
在調查結果表示,“小妞日常”裡,大家對哥哥是否存在猥亵妹妹的嫌疑,都是網友惡意剪輯後,網友們并不買賬。
部落客雖然已經被封号,但還是有很多網友不爽,于是對“啃娃”部落客們發起了沖鋒。有很多兒童網紅,比小妞日常的主人公還要小很多。
3歲的網紅佩琪,被爸媽養到了70斤。視訊裡,她經常說自己不想吃了,但是媽媽還是會繼續給她添飯,而且視訊的标題也很釣魚,感覺爸媽可能是uc離職員工。
在被大量投訴之後,佩琪的家長說她本來就是巨大兒,出生就有9斤,而且視訊隻賺了幾百。
這就讓人有點納悶了,那家長為什麼不自己吃成巨大爸媽當網紅呢?那或許賬号還能長命百歲,不至于隻賺了幾百就被投訴到下架了。
佩琪的爸媽是在變相雞娃,隻不過雞的是娃的胃口。像這個1歲穿着尿不濕做菜的小網紅,則可以稱得上是自雞了。這位小朋友的家長,說孩子是因為自己喜歡,是以非要想下廚房。
我相信有人生來就喜歡創造美食,但還是有點好奇,請問在這種極容易接觸到滾燙開水、明火、刀具的環境下,鍛煉出來的是孩子的什麼技能?對下廚房的肢體記憶?總不能說是激發人類對于守在火種邊上,才會有安全感的原始特性吧。
總得來說,啃娃博的主營内容無非兩大類,一種是吃,一種是穿。
如果要在兩個桃子裡撿一個相對來說較好的,那吃播好歹還處于拿着孩子作惡的低級階段,而打造時尚兒童的成年人裡,有些則是以寶貝之名,行成人之事。
之前某網店拍攝的兒童内衣廣告,刻意放大小孩的隐私部位,而且會要求兒童模特拍一些很成人化的姿勢。
店家有問題是闆上釘釘的事兒,但這種拍攝,難道家長都不去陪同的嗎?如果家長在場,他們也覺得Ok?爸媽除了收錢之外,其他的事兒都甩鍋隐身嗎?
還有些家長,為了履行乙方的任務,也真是沒把網友當外人,拍出大人都不好意思看的“日常分享”。
作為一個未婚未育局外人,我對爸媽怎麼曬小孩的“純欲風”、“心機妝”和吃播毫無興趣。但如果有小孩自己錄一個“爸媽給我發工資了,我計劃如何花掉這筆錢”,那我還是很感興趣的。
是以,真的有靠孩子賺錢的爸媽,給孩子“勞務報酬”了嗎?
孩子年紀小,也是有尊嚴的
靠孩子賺錢這事不止國内有,國外也有一位“小網紅”萊恩,四歲時開始在父母的指導下錄開箱視訊,可愛的模樣吸引了很多人觀看,短短四年間成為2019年的“全球收入最高油管網紅”。
每年進賬近八億元,他錄制的内容好像很簡單,隻是開箱而已,但重點都是在幫各種産品做帶貨。
有媒體說他們是現代版“麻雀變鳳凰”的版本,他的父母在狂歡派對中相識,生子後兩年才結婚,母親讀大學時還曾犯過偷竊罪。
就是這樣的父母,卻因為有了個萌娃而一躍成為富人。
他們錄的視訊,看起來沒有什麼傷害兒童的地方,但即便是這樣,國外公平交易委員會還是出手幹預,認為這些廣告侵犯了孩子的隐私,容易讓他們淪為犯罪者侵害孩童的工具。
你看,“曬娃”這件事裡,“職業”和休閑就是兩碼事。
正如我們在大型網遊中會覺得“伐木”如上班,疲憊不堪,一次兩次的拍攝可以是随手拍,讓孩子當一個系列視訊的主角可就不一樣了。
大家在APP上對着萌娃哈哈大笑的時候,很少想過那個娃願不願意。
還有那些被迫反複做出“饞哭了”表情的孩子、在鏡頭前暴飲暴食的孩子、作出一副成人模樣開黃腔抽煙扮演社會人的孩子……他們又收獲了什麼,失去了什麼?
更不用說,這之中還容易滋生虐待和非法控制。
最近有新聞提到,三名男子強迫精神殘疾的女孩做低俗直播,引起輿論的嘩然與憤怒。這類極端的案例其實折射出一些相對更“溫和”的風險——
精神殘疾者缺少反抗控制的能力,低齡兒童不也一樣麼?面對家長的貪婪和脅迫,他們和新聞中的少女一樣,沒有說不的權利,甚至連控訴都做不到。
孩子雖然年紀小,但也是有尊嚴的。
在他們還缺乏反抗能力的時候,就用強迫控制碾碎他們“自主”與“自尊”,這本就不合适。況且所謂網紅的紅利,更多時候隻是讓父母等受益人過得更好,孩子自己是不舒适的。
他們也許沒法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感受,但那種被當做工具的感覺,絕不會被一個“為這個家好”的理由輕飄飄地遮蓋過去。
這樣的網紅孩子,真的會覺得童年“賺錢”的經曆有趣嗎?我對此表示強烈的懷疑。
如今的成年人總喜歡談自己的“原生家庭陰影”,可我們卻對那些正制造“原生家庭”,卻總是缺乏足夠的敏感,任憑同樣甚至更惡劣的事情一次又一次發生。
E姐結語:
這樣的話題說多了,還是得繞回平台引導上來。
網紅娃和精神殘疾女孩被迫低俗直播的新聞,讓我想起了某些平台早期群魔亂舞的樣子。
當時面對直播這個新事物,許多人不知内容創作為何物,做了大量不知是以的“超土味”直播,吞鐵釘、狂飲白酒、無保護雜技,甚至直接在鏡頭前自殘……引起傳統媒體驚詫之後,平台整頓,這股帶着貧瘠和血腥味的“超土味直播”風氣才漸漸止息。
各大平台的視訊内容從來也不是“自由生長”的,也沒有任其野蠻生長的道理。
在我看來,“網紅娃”的問題比當初的“土味妖風”更簡單一些,很多主播一開始真的因為是眼界等問題,不知道如何吸引目光,于是土法上馬,照着三俗驚悚的方子都來一遍。可網紅娃的制造者們,顯然是知道什麼有流量的,并不是對育兒無知,隻是不在乎。
這種情況下,平台理應表現出“在乎”的态度。不要放任未成年為主角的視訊根據流量算法大熱,降級重,不接受推廣……但我們在諸多“問題網紅”身上能夠窺見平台對流量這個金标準的無底線迎合。
事實上,我不認為短視訊平台不好,内容創作是可以被引導和限制的,通過不斷完善的評價名額,可以促進内容創作的規範化。在這方面,平台的能力比它們自己宣稱的要強得多。
當然,從業者總是喜歡鑽空子,比如鼓勵長時間直播,就會出現一大批一天10小時以上的勞模型主播;如果平台設定了“完播率”名額,則會讓許多視訊越做越短。但這些過長和過短,都在妨礙優質内容的生成。
是以平台和資料評價鼓勵什麼樣的創作方向,是和創作自由度同等重要的問題。我們隻抱怨内容Low沒用,如何讓優質創作者賺到錢,如何讓低俗傳播者受到懲罰,是平台和公衆輿論該思考的問題。
俗話說“好水養鲫魚,惡水養螞蟥”,是有道理的,公衆欣賞水準與作品品質互相影響。我并不覺得我們的觀衆天然是養螞蟥的惡水,也不應該把問題一昧推到“水質”上。
古早電影《門徒》裡劉德華飾演的毒販子也是這麼為自己開脫,“是那爛人些人自己想吸毒,和我有什麼關系?”
——并不是的,瘾君子自己不對,提供服務将毒品“推送”到他們面前的毒販才是犯罪的首惡。
同樣地,低俗内容的大量傳播,更多是内容制作者與推廣者的問題。那些孩子吃播或者未成年人抽煙喝酒、充滿社會腔調的作品,觀衆真的就是“喜歡看”才上首頁,而不是買了推廣造出來的網紅作品麼?
退一步說,即便真是看的人多,它們也不配流行。
充分考慮對未成年人的傷害,正如我們拒絕虐待動物、裸露一樣,去拒絕這樣的潮流。
制造怎樣的“網紅”,這應該是一件可以選擇的事,而不是風往哪邊吹,草向哪裡倒。
今天的深夜話題是:
你如何看待“啃娃族”?
來評論區說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