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句“不想上學”愁苦家長!孩子厭學為哪般,家庭教育很關鍵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許張超 陳輝

通訊員 劉慶鈞 潘英媛

圖/視覺中國

一句“不想上學”愁苦家長!孩子厭學為哪般,家庭教育很關鍵

《羊城晚報》2021年12月24日A16版

之前還一直是成績穩定的“國小霸”,或是特别自律、不用大人操心學習的“乖乖女”“乖乖仔”,結果到了國中或高中就說“不想上學了”。家長本來以為孩子累了或是鬧情緒了,過幾天就好了,可誰想孩子就真的不肯上學了,在家一窩就是幾個月。

近年來,青少年因心理健康引發的厭學辍學、抑郁症等問題持續上升,而記者從廣州部分醫院了解到,到心理門診進行厭學咨詢的初高中學生數量有所增加。孩子為什麼會厭學?家長該如何正确對待?記者采訪了有關心理專家。

一句“不想上學”愁苦家長!孩子厭學為哪般,家庭教育很關鍵

視覺中國資料圖

案例:從全校前三到厭學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腦病科醫生李大年告訴記者,在今年因厭學問題來醫院就診的學生中,國中生郭珺(化名)讓他印象極為深刻。郭珺在國小時表現得品學兼優,學習成績常年在全校位居前三,母親每晚下班後都陪着她一起學習;等升入國中後,郭珺對學習的興趣卻一下全沒了,完全不碰課本,跟母親的關系更是勢如水火。

今年,在郭珺做了自我傷害行為被發現後,家人決定帶她來醫院尋求幫助。在治療過程中,郭珺告訴醫生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以前她央求母親買洋娃娃,母親一直以浪費學習時間的理由拒絕。到了國中,郭珺開始問自己,明明大家有的玩、有的鬧、都很快樂,我每天難道就隻能學習嗎?為什麼我要按照這種方式學習?

上了國中後,在郭珺眼中,每天晚上盯着她學習的媽媽成了對她限制最多的人,郭珺跟母親的關系變得越來越僵化,最後出現争吵甚至要動手的狀況。在接診過程中,郭珺的母親憤怒地向醫生表示,自己付出了這麼多、培養出來的優秀孩子,怎麼一夜之間變得對學習一點興趣都沒有?

作業拖延常是厭學前的征兆

孩子從愛學習到厭學,并不是一夜之間發生的轉變,在此之前是有征兆的。“厭學是指對學習變得無所謂,甚至是排斥學習,它實際上是一種情緒的偏移或異常。”李大年解釋,一般情況下,家長可通過觀察孩子的一些情緒或行為反應進行判斷,如對學習是喜歡還是抗拒、是重視還是不重視等。在臨床觀察中,李大年發現“做作業拖延”是初高中學生厭學早期最為常見的行為。

“課堂上什麼狀态,誰也沒辦法說,學和沒學說不清楚,而做不做作業是很容易判斷的。”李大年表示,當初高中學生出現有時間、有能力完成作業卻一直拖延着不做,家長需要對這種狀況提高注意,這表示孩子對學習産生了一定程度的反感情緒。在家長不進行适當引導的情況下,孩子厭學情緒進一步嚴重時,将出現注意力轉移、甚至徹底喪失學習興趣的狀況。

孩子厭學,背後或是“家”生病了

“厭學”不是簡單的孩子對學習感到疲倦、厭煩,而是原生家庭親子關系的一個表象或結果。“在治療當中,我一直覺得原生家庭對初高中學生影響是最大,師生之間、朋輩之間的人際關系遠不如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來得更直接。”李大年分析,大部分初高中學生的心理問題、情緒問題都是由原生家庭造成的,厭學真正的問題不是學習本身,而是原生家庭的錯誤教育方法,如過度控制、打罵教育、冷暴力等。

“初高中學生恰好處在青春期、叛逆期的階段,這是一個尋找自我價值的過程,很注重父母是否尊重他。”李大年表示,初高中學生的父母經常會把自己過去的經驗粗暴地拿來要求孩子,無形當中剝奪了孩子的選擇權,使得孩子無法體驗到家庭的溫暖。

同時,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理科醫生張柏芳表示,一些家長隻是在表面上說尊重孩子的選擇,當孩子作了一個選擇以後,如果不合乎家長的心意,家長則會打壓孩子,千方百計地想說服孩子這個選擇怎麼樣不好、不适合,你應該選擇一個什麼樣的興趣、愛好或者方向。“孩子的選擇從來沒有得到肯定,當然會導緻他對什麼都不在乎或者沒有積極性,甚至直接封閉自己。”張柏芳說。

“在控制型家庭裡,孩子被束縛着,失去好奇心和自我探索的樂趣,容易形成依賴,不願承擔責任;經常被否定,甚至被打壓,孩子沒有成功的體驗,形成習得性無助,沒有自信心。”張柏芳指出,在家庭系統排列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和秩序,當每個家庭成員都在恰當的位置時,愛就會有效地流動;當父母過度控制孩子,或者孩子淩駕在父母之上,家庭成員的位置和秩序混亂,整個家庭功能就會失衡。

更新為休學、退學,建議心理醫生介入

“厭學的孩子一般不至于提出休學或退學,當孩子對學習的情緒從不感興趣或抗拒上升到痛苦或折磨的時候,他就會提出休學和退學,因為坐在學校裡讓他很痛苦,這時提示他很有可能已經是出現心理疾病,如抑郁症,則需要專業心理醫生的介入。”李大年提醒。

《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資料顯示,18至34歲青年是成人中最焦慮群體,2020年,我國青少年抑郁檢出率為24.6%,其中重度抑郁為7.4%。張柏芳表示,對到醫院進行診斷的初高中學生,尤其是認為自己的存在沒有價值或者沒有意義的,醫生會根據家族史、成長過程、是否存在自我傷害行為、焦慮量表等進行全面評估。

“像重度抑郁症患者一定要進行藥物治療,中度抑郁症患者可以考慮藥物治療加心理治療或隻做心理治療,輕度抑郁症患者一般不用藥物治療。”張柏芳醫生表示,對因重度抑郁導緻休學或退休的初高中生,經治療好轉後,建議保持長期複診、防止病情反複。

支招:家庭治療重塑愛與信任

當孩子已經關上話匣子,父母該怎麼做呢?李大年表示,想改變已經發生的厭學現象需要做很多的努力,而這些努力恰恰是在孩子早期成長過程中被父母忽略的東西。“我最先做的事情,并不是先跟孩子交流,而是先讓父母改變态度,改變态度的前提是父母要先反思孩子為什麼不願意跟我們交流。”李大年說。

家長要把自己從高高在上的位置降低到一個朋友的高度,姿态降低後可以從孩子的愛好入手來重建立立有效的溝通。“多聊一下孩子的愛好,不要跟他講大道理,像是你籃球打得怎麼樣?你上次畫的那幅畫,和以前畫的有沒有什麼變化?”李大年舉例說。

“這個時候孩子會容易打開話匣子。”李大年表示,孩子在初高中學生的年齡階段,陪伴的意義要遠大于教育。在交流打開了之後,首先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而不是父母對他的關注或管束,孩子隻有感受到父母的愛,父母才有進行教育和引導的機會;當父母嘗試改變的時候,孩子會慢慢地體會到父母的改變和家庭的溫暖,各自找回自己原來的位置。

另外,李大年提醒學生家長不要把學習附着太多壓力和條件,比如說有物質獎勵的學習隻會讓父母的愛變了味。“在厭學問題的解決上,起關鍵作用的并不是醫生,而是父母,很多問題在家裡解決才是最完美的。”李大年說。(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張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