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有文字記載以來,我們中國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秦漢大一統後又成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漫長的、不曾間斷的民族曆史文化程序中,各個民族之間的融合表現在:一方面有大量的少數民族融合于漢族,結果漢族像“雪球”越滾越大。
匈奴人、氐人、羯人、鮮卑人、羌人,後來的突厥人、蒙古人、女真人、滿洲人等,都曾大量被吸收到漢族之中,另一方面,有大量的漢族融合于少數民族。
主要是由于漢人的移居,以及少數民族建立了中央政權,如元朝和清朝時期,或少數民族在某些漢人聚居地區建立了長期的局部政權,漢人融合于掌權的少數民族。

這種融合不僅增加了少數民族人口,壯大了部族力量,也促進了衆多少數民族的經濟文化發展,在曆史文獻記載和民族史研究上,以往對漢族融合于少數民族方面是比較少的。
在中國語境内,漢人既指漢族人,漢族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民族不是種族的概念,中國的民族很多都是多民族的,不同血緣關系人融合而成的,漢族也是一樣,是許多民族融合而成的。
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周人是西部羌人中分化的一支,周朝使周人、夏人、商人出現一次大融合,西周時出現了華夏的族稱,與夷、蠻、戎、狄等民族相差別。
秦始皇建立了中央政權君主制度,統一地方行政制度及“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進而奠定了由華夏民族在而後的曆史時期發展為漢民族的曆史基礎。
漢語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之一,漢字由商周甲骨文和金文演變而成,對于漢族社會發展和各民族文化交流,以至中華民族的發展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
曆史上移居到少數民族地區的漢人,有一些情況是自願的,比如經商的,逃難的,還有戰争中投降的,歸附的。
另一種就是被迫的,如被匈奴、突厥、西羌、吐蕃、契丹、女真等奴隸主、軍隊俘虜的,尤其是婦女、兒童,而被中原王朝派往少數民族地區駐防的軍人,屯墾的士兵和平民,以及伴随和親的公主移居少數民族地區的侍女、雜役、工匠等。
秦漢時期,就多有漢族平民逃亡到匈奴遊牧地區,見于《漢書·匈奴傳》,《隋書·突厥傳》也記載了隋朝末年,曾有過大量漢人逃亡至突厥牧區,二十四史中的民族類傳記,都記載了少數民族中的奴隸主封建主頻繁地到漢人農業區搶掠人口。
匈奴、西羌、突厥、吐蕃等民族在某強盛時期,雖然轄區廣大,但人口比漢族少很多,比如匈奴在二百萬人口的時候有奴隸約三十萬人,這些奴隸的民族成分主要是漢族人,約占總人口的六、七分之一。
唐代時唐太宗曾一次就從東突厥贖回八萬漢人。作為中原王朝的制度安排,派往少數民族地區的駐防軍隊屯墾兵民,也有很多在當地定居,與少數民族通婚,世代繁衍。
如新疆吐魯番盆地及鄰近地區,由漢人建立了麴氏高昌國,自公元499年至640年存在了140多年,這些漢人一些是漢魏士兵的後裔,一些是晉朝逃難來的平民。
他們最終都融入了維吾爾族等民族中。公元640年,唐朝滅麴氏高昌國時記載當時八千戶三萬人口。
安史之亂後,原來駐防在河西、隴右、河湟地區的唐朝軍隊内調,吐蕃趁勢占據這一地域,漢族人口多達百萬,其中僅河西地區就有近三萬五千戶,十七八萬人口。
在這之後,大部分漢族人逐漸融合于吐蕃之中,到北宋時已基本上吐蕃化了,衍進為今天的藏族、土族等少數民族。
在公元前三世紀,就有中原漢人遷入雲南的記載,明代以前,雲南境内的漢族大多融合于各少數民族之中。
滿族則更是一個文化共同體,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國,皇太極則宣布成立了滿洲政治聯盟,鞏固了民族共同體,其主幹是女真人占20%左右,40%是漢人,包括遼代統治的“燕雲十六州”時東北的漢人;還有40%是蒙古人、北韓人等。
大量的漢族被同化進入滿洲八旗,甚至鑲黃、正黃、正白“上三旗”,成為名副其實的滿洲人,如曹寅家旗就是如此。漢人的融入滿化大大加強了滿族人的文化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