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蕃古道為何被稱為“黃金橋”?從文物看出當時繁華

唐蕃古道是公元 7 世紀初随着唐蕃關系的日益密切而開通的。

它是中原王朝與西藏高原吐蕃王朝之間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交通要道,其形成經曆了一個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在先秦至魏晉南北朝這一時期所開辟的“隴道”“高平道”“河西道”“羌中道”以及“吐谷渾道”聯通了中原地區與西部地區以及青藏高原,為唐蕃古道的開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貞觀八年,松贊幹布遣使長安,拉開了唐蕃關系的序幕。之後,伴随着文成公主與金城公主的入藏,唐蕃關系日益密切。唐蕃古道開設驿站,雙方使節、商賈、僧侶往來不絕,成為聯通漢藏民族的“黃金橋”。

唐蕃古道為何被稱為“黃金橋”?從文物看出當時繁華

【唐】 騎馬射獵形金飾片

本文以近年展覽及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為材料,甄選唐蕃古道陝西、甘肅、青海沿線有代表性的文物,對其加以介紹和品評,以飨讀者。

The part of Shanxi

陝西段

唐蕃古道陝西段由西安至隴縣,是唐蕃古道的起始部分,途經今天的西安、鹹陽和寶雞 3 個地區,大緻路線為長安(西安市)—始平縣槐裡驿(興平市)—馬嵬驿(興平市馬嵬坡)—望苑驿(或為武功縣驿)—龍尾驿—岐山縣石豬驿(岐山縣)—鳳翔府(鳳翔縣) — 汧陽縣驿(千陽縣)—隴州治所汧源縣(隴縣)。作為唐蕃古道起點的長安,是當時世界上最雄偉壯麗,最具開放包容的城市,它融彙了中西文明成果,創造出超越性的文明成就。

唐代 鑲金獸首瑪瑙杯

高 6.5、 長 15.6、 口 徑 5.6 厘 米。1970 年 10 月在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現收藏于陝西曆史博物館。整塊俏色瑪瑙雕琢而成,造型與西方“來通”相似,一端雕成杯口,另一端雕鑿成生動可愛的獸首,口部有流,嘴上鑲嵌金塞。這件瑪瑙杯很可能是作為文化交流的使者從西域來到中國的,但也不排除這是出自居住在長安的中亞或西亞的工匠之手,亦或是唐代工匠學習外來工藝後利用外國進貢原料琢制而成的傑作。

唐蕃古道為何被稱為“黃金橋”?從文物看出當時繁華

【唐代】 鑲金獸首瑪瑙杯

唐代 三彩載貨的卧駝俑

通高29.1、長45厘米。西安市長安區郭杜鄉三十一号唐墓出土,現藏西安博物院。該駱駝俑周身施淡黃、褐、綠色的釉色,駝首高高揚起,四肢曲跪卧地。背上墊一橢圓形氈,載物卧駝的雙峰間搭有鞍鞯,上面有彩色的馱囊、白色的象牙、藍色的絲綢,兩側還帶着馬蹬壺、白色的花口盤、鳳首壺等物,是典型的精品唐三彩用釉。

唐蕃古道為何被稱為“黃金橋”?從文物看出當時繁華

【唐代】 三彩載貨卧駝俑

唐代 三彩雙魚壺

高 28、口徑 9 厘米。1957 年陝西西安三橋出土,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藏。該壺為扁圓腹,整個器體除魚尾處外皆施三彩釉。壺體系由兩條腹部相連的鯉魚構成,器肩部即兩魚頭頂部各有一孔,可以穿繩系提,器口較小。該壺構思奇巧,造型獨特,是唐三彩酒器中少有的模仿動物形象的肖形酒器。

唐蕃古道為何被稱為“黃金橋”?從文物看出當時繁華

【唐代】 三彩雙魚壺

唐代 楓葉紋描金藍色琉璃盤

高 2.1、外口徑 15.8 厘米。從西亞傳入長安的玻璃器皿,是專為佛教供奉設計制作的祭祀品。

唐蕃古道為何被稱為“黃金橋”?從文物看出當時繁華

【唐代】楓葉紋描金藍色琉璃盤

The part of Gansu

甘肅段

唐蕃古道甘肅段由天水至蘭州再至臨夏。大緻路線為清水縣—秦州治所上邽縣(天水)—伏羌縣(甘谷縣)—隴西縣(武山縣)—渭州治所襄武縣(隴西縣)—渭源縣—臨州治所狄道縣(臨洮縣)—蘭州—大夏縣大夏川驿(廣河縣)—河州治所枹罕縣(臨夏市)—鳳林關—漫天嶺(小積石山)。此段走向大體同絲綢之路在該區域内的路線一樣,當中所途經的唐隴右諸州是長安西部的重要屏障。唐蕃古道的開拓與發展,甘肅是主幹道和活躍的地區之一,各民族政治、經濟、文化交融與碰撞,在甘肅留下了無數璀璨瑰麗的曆史文化藝術珍品,呈現出了古代文明的輝煌。

唐代 三彩胡人騎駝俑

梵高 72.2、寬 25、駝高 95.5、長 65 厘米。甘肅秦安縣葉家堡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雙峰駱駝,昂首前視,靜立于地,作嘶鳴狀,旁邊站着一深目高鼻的胡人,雙手握拳,姿勢呈拉缰繩狀,因時間久遠,所執缰、撾已失。胡商以駱駝為運載工具,背負寶石、香料、瑪瑙而來,又滿載絲綢、瓷器、茶葉而歸,異域的禮俗、宗教和文化也随之紛至沓來,他們為東西方文化交流和貿易往來作出了特殊貢獻。

唐蕃古道為何被稱為“黃金橋”?從文物看出當時繁華

【唐代】 三彩胡人騎駝俑

唐代 鎏金銅胡騰舞俑

通高 13.5 厘米。1940 年甘肅山丹縣征集,甘肅省山丹縣博物館藏。這件銅俑是目前國内僅見的“胡騰舞”雕像,舞者深目高鼻,頭戴尖頂帽,身穿窄袖長衫,裙擺飛揚。足蹬彎頭軟靴,右臂上舉,左腳立于覆蓮花圓台上,右腿屈伸上提,做舞蹈狀。北朝至隋唐時期,來自西域的音樂舞蹈大量傳入中原,胡樂歌舞成為盛極一時的長安風尚。

唐蕃古道為何被稱為“黃金橋”?從文物看出當時繁華

【唐代】 鎏金銅胡騰舞俑

The part of Qinghai

青海段

唐蕃古道跨越五省區,其中一半以上路線在青海境内,是中原内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爾、印度的必經之路,也是傳統的唐蕃古道路線。由民和經西甯至玉樹,大緻路線為龍支縣(古鄯盆地北古城遺址)—鄯州治所湟水縣(樂都縣)—唐邊州最西縣鄯城(西甯市)—綏戎城(湟源縣北古城遺址)—石堡城(吐蕃鐵仞城)—赤嶺(日月山)—大非川(共和縣)—都蘭 — 那錄驿 — (興海縣大河壩鄉) — 多彌國(役屬吐蕃,以玉樹巴塘草原為中心)—牦牛河(通天河)—列驿(玉樹縣結隆鄉) — 截支橋(玉樹縣子曲河谷)。該段地處要沖,自漢代張骞鑿通西域以來,一直是絲綢之路南線上的重要樞紐,相繼受西羌、吐谷渾、吐蕃等民族控制,曆來是中原王朝與控制該地區的民族政權争奪絲路控制權的焦點。

魏晉十六國時期 金扣蚌殼羽觞

長 13.7、寬 10.4、高 3.5 厘米。西甯市南灘磚瓦廠魏晉墓出土,青海省博物館藏。羽觞是古代飲酒時用的耳杯,盛行于戰國到魏晉時期,為日常生活用具,多以木胎作器,也有銅質耳杯,蚌殼材質的較為罕見。青海省地處内陸,并不産蚌,該羽觞更有可能是從中原地區流傳而來。

唐蕃古道為何被稱為“黃金橋”?從文物看出當時繁華

【魏晉十六國時期】 金扣蚌殼羽觞

唐 紅地中窠對馬紋錦

長 21、寬 13 厘米。青海都蘭古墓出土,海西州民族博物館藏。此件織物儲存較好,色彩鮮豔,紅色為底,間以黃、黑兩色。圖案為兩個基本完整的聯珠紋團窠,圖案為兩個團窠内為對馬圖案。馬站立于蓮瓣狀花草花台之上,兩兩相對。馬鬃與翼翅呈條帶狀。頸後有兩條結狀飄帶,翼翅如卷草般向上彎曲。馬腿三腿系帶,前後雙腿擡起,充滿動感。這類“翼馬”的圖案起源于薩珊王朝和波斯王朝,是西方流行“天馬”圖案的一種表現形式。這一圖案在傳入中國的過程中作了加工改造,這是文化交流的結果。

唐蕃古道為何被稱為“黃金橋”?從文物看出當時繁華

【唐】 紅地中窠對馬紋錦

唐 鋬指金杯

口徑 9.5、高 4.3、底徑 5.1 厘米。青海熱水墓地出土。該金杯圓形,敞口,弧腹,腹部有一圈折棱,圜底,矮圈足,錘擊成型,通體光素無紋飾。口沿部帶有一個把杯帶有一個橫平而又寬大的指墊。這種器形在唐代以及波斯薩珊、粟特系統的金銀器中多有發現,這類帶把杯明顯受到西方的影響,有的可能直接為外國工匠制造,有的則是唐代對外來器物的仿造品。

唐蕃古道為何被稱為“黃金橋”?從文物看出當時繁華

【唐】 鋬指金杯

唐 藏文蔔骨

長 15.6、寬 3.3 10.3 厘米。海西蒙古藏族自治州都蘭縣哇沿水庫官卻和遺址出土,青海文物考古研究所藏。該蔔骨為動物的肩胛骨,其上墨書藏文,蔔骨用途是為蔔問吉兇。官卻和遺址是青海境内首次發現的吐蕃時期聚落遺址。該蔔骨對研究古代藏族祭祀、巫術儀式以及吐蕃時期墓葬有着極為重要的學術價值。

唐蕃古道為何被稱為“黃金橋”?從文物看出當時繁華

【唐】 藏文蔔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