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字裡拾“遺”丨這些關于少數民族和非遺項目的小知識,你都了解嗎?(上)

編者按

zì lǐ

字 裡

shí

“遺”

鈲、尕、仡、莞、瓠......這些非遺項目名稱裡面的字,你是否會覺得有些陌生,不知道讀音或意思?

為了讓大家更好認識非遺、了解非遺、愛上非遺,我們推出【字裡拾“遺”】這一新的系列專題,通過解釋非遺項目名稱中一些特定、生僻、易錯和不常用字,為大家帶來有關非遺項目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新知識。

本期我們為大家帶來了一些非遺項目裡出現的少數民族名稱,快點選下方圖檔,看看自己是否掌握它們的正确讀音和寫法吧~

1

彜 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由于地區和方言不同,彜族支系繁多,有許多不同的他稱和自稱,主要的他稱有“夷”、“黑彜”、“白彜”、“紅彜”、“甘彜”、“花腰”、“密岔”等。主要的自稱中,雲南昭通、武定、祿勸、彌勒、石屏,四川大、小涼山的彜族自稱“諾蘇”、“納蘇”、“聶蘇”,這部分彜族約占總人口的1/2。雲南哀牢山、無量山及開遠、文山、馬關一帶的彜族自稱“密撒(潑)”、“臘蘇(潑)”、“濮拉潑”、“尼濮”等。貴州的彜族自稱“糯蘇”、“納”、“諾”、“聶”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過民族識别,按照廣大彜族人民的共同意願,以鼎彜之“彜”作為統一的民族名稱。

彜族相關國家級非遺項目清單

項目簡介:彜族海菜腔

字裡拾“遺”丨這些關于少數民族和非遺項目的小知識,你都了解嗎?(上)

▲紅河州石屏縣彜族(尼蘇)海菜腔表演

彜族海菜腔是海内外知名的彜族特有的民歌品種,它又稱大攀槳、倒扳槳,俗稱石屏腔,主要流傳于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彜族自治州石屏縣彜族尼蘇人村落。石屏彜族海菜腔屬海菜腔變體的民歌,與其他三種變體曲調沙悠腔、四腔、五山腔并稱“四大腔”,彜族稱之為“曲子”。

海菜腔歌唱曆史悠久,在形成及發展過程中深受明清時期漢族移民所帶來的漢族文化影響。清代以來的地方志中,有很多關于海菜腔歌唱的記載和詩文。一首完整的海菜腔曲調通常由拘腔、空腔、正七腔及白話腔等部分組成,結構複雜,篇幅宏大,是一種由多樂段組合,集獨唱、對唱、領唱、齊唱、合唱等形式于一體的大型聲樂套曲。海菜腔代表性曲目有《哥唱小曲妹來學》、《石屏橄榄菜》等。

作為特定環境下産生的傳統藝術形式,海菜腔在特定的生态、社會文化中有高度的适應性和廣泛的群衆性,在彜族發展史、文化史、道德價值觀、藝術思維方式及彜漢文化交融等課題的研究上有重要的價值。對以海菜腔為代表的少數民族特有的民歌進行系統發掘、搶救和研究,對于豐富和完善中國傳統音樂體系和音樂史的研究,也具有積極的意義。

滑動檢視更多文字内容

2

dòng

侗 族

侗族自稱為gaeml。由于方音的變化,有的地方又稱為jaeml或jongl,從詞源來看,各地的自稱是一緻的。在侗族内部,互相之間有稱為jaemllaox、jaemljaox或jaemldanx,但是他們的語言大體相同,風俗習慣也相一緻。與侗族雜居的水族也稱侗族為gaeml,苗族稱為daxgul。當地的漢族稱為“侗家”或“侗族”。在侗語裡,gaeml意思是指“用木條、樹枝等作為障礙物進行設防、遮攔、隔離”,用作族稱其本意是“生活在被大山阻隔,被森林遮蓋的人們”。

侗族相關國家級非遺項目清單

字裡拾“遺”丨這些關于少數民族和非遺項目的小知識,你都了解嗎?(上)

項目簡介:規約習俗(侗族款約)

字裡拾“遺”丨這些關于少數民族和非遺項目的小知識,你都了解嗎?(上)

▲侗族款約開幕式場景

字裡拾“遺”丨這些關于少數民族和非遺項目的小知識,你都了解嗎?(上)

▲侗族款約活動場景

侗族款約是分布在湘、黔、桂三省區毗鄰的侗族一定區域内相鄰的不同村寨間在春前或秋後進行的集會議款聯誼活動,民間稱為“款會”。有的地方在集會時要埋下一塊石頭,又稱為“埋岩”。

侗族款約的曆史久遠,款會有大有小,涉及一村一寨的事由本寨款會處理,涉及區域性的問題舉辦小款會解決,涉及民族的問題舉辦大款會解決。

黎平的“十洞款會”是一個小款,由竹坪、岩洞、新洞等十三個村寨聯合組成,每年秋季由一個村寨做東輪流舉行聯誼活動。活動的内容主要有祭祀“薩歲”、議定和宣布款約、進行習俗改革、大歌比賽、演唱侗戲、舉行鬥牛活動、進行摔跤比賽等。議定和宣布鄉規民約是集會最主要的内容,款約涉及社會、政治、經濟、曆史、文化、教育等各個方面的發展問題。

侗族款約是侗族人民進行村民自治、民主管理、傳承民族文化的一種有效方式。千百年來,侗族人民與周邊漢、苗、瑤、壯、布衣、水等兄弟民族人民和睦相處,形成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社會和諧、生态環境優美、民族文化保持良好的社會秩序,與侗族款約的長期存在關系密切。

滑動檢視更多文字内容

3

lì sù

傈 僳 族

傈僳族既是他稱也是自稱。這一名稱最早見于唐朝時期的著述。時人樊綽在《蠻書》中稱之為“栗粟”,認為是當時“烏蠻”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和彜族、納西族在族源上關系密切。到明代仍把傈僳看作是“羅羅”(彜族)的一個分支,明《景泰雲南圖經志書》說:“栗粟者,亦羅羅之别種也。”傈僳這一名稱,除有關史籍用字稍有不同外,1000多年來沿用至今。

傈僳族相關國家級非遺項目清單

字裡拾“遺”丨這些關于少數民族和非遺項目的小知識,你都了解嗎?(上)

項目簡介:傈僳族阿尺木刮

字裡拾“遺”丨這些關于少數民族和非遺項目的小知識,你都了解嗎?(上)

▲維西傈僳族自治縣葉枝鎮“阿尺木刮”

傈僳族歌舞“阿尺木刮”意為“山羊的歌舞”或“學山羊叫的歌調”,流傳于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維西傈僳族自治縣葉枝鎮的同樂、新樂一帶,是當地傳統的自娛性民間歌舞。

維西曆史上交通閉塞,傈僳族少與外界往來,生産方式基本處于半農半牧階段。山羊是家家必養的牲畜,羊與維西傈僳人的生活關系極為密切。“阿尺木刮”亦與山羊有關,是維西傈僳人傳統生産生活和思想感情的生動表現。

“阿尺木刮”舞者的服飾十分獨特,據清代餘慶遠《維西見聞錄》記載,表演“阿尺木刮”時“男挽髻戴簪,編麥草為纓絡綴于發間,出入常佩利刃。婦挽發束箍,盤領衣,系裙褲”。如今這種别具一格的服飾已不多見,現在“阿尺木刮”表演中仍保持“編麥草為纓絡綴于發間”的惟有葉枝鎮境内的傈僳族。

“阿尺木刮”舞蹈形式熱烈奔放,風格獨特,基本上保持着傳統的民間藝術形态。目前,一些傳統舞蹈套路隻有部分老人還會跳,其傳承面臨着挑戰。

滑動檢視更多文字内容

4

佤 族

佤族主要居住在雲南省西南部的滄源、西盟、孟連、耿馬、瀾滄、雙江、鎮康、永德等縣,一部分散居在保山市、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昆明市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境内。雲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和西盟佤族自治縣是佤族的主要聚居區。

過去不同地區的佤族有着不同的自稱。大體說來,鎮康、永德一帶的佤族自稱“佤”;耿馬、雙江、滄源、瀾滄的佤族自稱“巴饒”或“布饒”;西盟、孟連的佤族自稱“阿佤”“阿佤萊”和“勒佤”。

漢族、傣族、拉祜族對佤族的稱呼也有不同。對鎮康、永德一帶的佤族,傣族稱“拉”,漢族稱“本人”。對其他地區的佤族,漢族、傣族、拉祜族統稱為“阿佤”或“佧佤”。“佧佤”又有“大佧佤”和“小佧佤”之分,“大佧佤”指西盟等地的佤族;“小佧佤”指滄源、雙江、耿馬、瀾滄、孟連等地的佤族。“佧”為傣語,是奴隸的意思,稱“佧佤”含有貶意和侮辱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黨和政府為了展現民族平等和團結,根據大多數人民的意願,确定稱為佤族。

佤族相關國家級非遺項目清單

項目簡介:木鼓舞(滄源佤族木鼓舞)

字裡拾“遺”丨這些關于少數民族和非遺項目的小知識,你都了解嗎?(上)
字裡拾“遺”丨這些關于少數民族和非遺項目的小知識,你都了解嗎?(上)
字裡拾“遺”丨這些關于少數民族和非遺項目的小知識,你都了解嗎?(上)
字裡拾“遺”丨這些關于少數民族和非遺項目的小知識,你都了解嗎?(上)
字裡拾“遺”丨這些關于少數民族和非遺項目的小知識,你都了解嗎?(上)
字裡拾“遺”丨這些關于少數民族和非遺項目的小知識,你都了解嗎?(上)
字裡拾“遺”丨這些關于少數民族和非遺項目的小知識,你都了解嗎?(上)
字裡拾“遺”丨這些關于少數民族和非遺項目的小知識,你都了解嗎?(上)
字裡拾“遺”丨這些關于少數民族和非遺項目的小知識,你都了解嗎?(上)

--向上滑動檢視圖檔--

▲滄源佤族木鼓舞

木鼓舞是流傳在西南苗族、彜族和佤族人民中以敲擊木鼓起舞祭祀的民間舞蹈。其鼓型多以截取自然生長的樹木軀幹,鑿空内部成型。一般木鼓舞為族群全體參與的大型祭祀活動中的一部分,木鼓被作為族群的象征,以敲木鼓、跳木鼓為核心的祭祀活動充滿着強烈的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的寓意,展現着豐富的曆史文化資訊。

滄源佤族木鼓舞分布在雲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的岩帥、單甲、糯良、勐來、勐角、班洪等鄉鎮,佤山村村寨寨都有自己的木鼓歌場。現滄源縣有大、中、小型木鼓七百多隻,90%的人能跳木鼓舞,唱木鼓歌。

滄源佤族木鼓舞由拉木鼓、進木鼓房、敲木鼓、祭木鼓四部分組成。每逢年節慶典,佤族男女老少都會穿戴一新,在木鼓的敲擊下圍繞着木鼓房,攜手成圈蹁跹起舞。他們以屈膝、弓腰表示對木鼓的敬仰,不分男女老少一律按逆時針方向圍圈緩慢移動,動作以甩手、走步和跺腳為主。第一拍右腳向右斜前方上一步,雙手曲肘舉至頭斜上方,身體後仰;第二拍左腳跟踏一步,雙手甩至身後斜下方,身軀前傾。如此循環反複,動作規範而平穩。木鼓舞貫穿于木鼓祭祀活動的全過程,舞蹈以敲打木鼓者的領唱與衆人踏節而歌為伴奏,歌詞多述說民族曆史、祭祀和勞動生産及生活等方面的内容。跳木鼓舞時鼓聲震天,舞者秀發飛揚,動作粗犷奔放、熾熱狂野,表現出佤族人民勤勞勇敢的性格特征。目前滄源佤族木鼓舞中已形成“高格龍勐”、“甩發舞”、“加林賽”等影響較大的代表作品。

木鼓是佤族傳說中的通天神器,被視為民族繁衍之源頭,是佤族的曆史文化象征。木鼓舞集中展現了佤族民間歌舞、文學、藝術及宗教信仰的成就及特色,不僅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在藝術學、民族學、民俗學、宗教學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木鼓舞是佤族民間歌舞的集大成者,是佤族文化最直覺生動的展現,一直為廣大佤族群眾所喜愛,為其民族精神的凝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滑動檢視更多文字内容

相關内容如有錯誤或遺漏,歡迎廣大讀者留言指出!

除了以上四個民族,非遺項目名稱裡出現的少數民族還有很多,《字裡拾“遺”丨這些關于少數民族和非遺項目的小知識,你都了解嗎?》未完待續,敬請期待下一期~

來源|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

字裡拾“遺”丨這些關于少數民族和非遺項目的小知識,你都了解嗎?(上)
字裡拾“遺”丨這些關于少數民族和非遺項目的小知識,你都了解嗎?(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