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在感情方面有諸多的趣聞成為大衆茶餘飯後的談資。正是因為這些傳聞和林殊所寫《梁思成、林徽因和我》一書讓大衆茫茫然的将林徽因負面化,而忘卻了事情的真實程度和林徽因的正面化的一面。
林徽因年幼時,父母工作繁忙,長期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林徽因的啟蒙是由大姑母林澤民授課。後因為父親的工作變動,林徽因舉家搬到北京定居并就讀于英國教會辦的北京培華女中。
由于林徽因自小父母便不在身邊,祖父母年邁,她比同齡人更早的就學會了獨立,照顧家中一些瑣碎事情并且在學業方面有着一點的自律和規劃。

之後林徽因在家人的支援下開始了遊曆歐洲的旅程。在英倫期間,深受倫敦房東的影響對建築學産生了濃厚的興趣并在結識了父親的還有徐志摩。遊曆歐洲的旅程對年幼的林徽因的影響很大。在之後的時間裡,無論是在文學創作方面還是在建築學方面我們都能依稀的看到那段時期的影子。
在為赴美留學前林徽因的經曆沒有很突出、值得讓人為之佩服的地方但是在這之後林徽因這三個字在曆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首先林徽因在赫赫有名的賓夕法尼亞大學畢業。當時的賓大建築系不說女學生,林徽因不得不注冊賓大的美術系。在大學期間,林徽因不僅同時成功攻讀了美術學和建築學還以優異的成績畢業。這為她之後在中國建築史上發光發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回到國内的林徽因并沒有選擇在家做一名太太。而是和丈夫梁思成一同前往中國古建築的前線奮鬥。他們有腳步和青春先後踏遍中國十五省二百多個縣,測繪和勘察了二千多件從唐、宋、元等各代保留下來的古建築遺物。
在這期間林徽因的身體狀況非常不理想,患上了肺結核。據梁再冰回憶林徽因有時會咳嗽到出現點星的血。明明身體不适合高強度的工作,可林徽因硬是從床上爬起杵着拐杖一步一步的走向古建築的前線。
抗日戰争全面爆發,國内外的局勢都格外的緊張。這時的林徽因沒有選擇帶着兒女去往海外,逃避戰亂。她和兒女去了四川短暫的躲避戰争。據梁再冰回憶,林徽因的肺結核非常嚴重,而四川潮濕,冬季時陰雨綿綿。這樣的環境對林徽因的肺結核是緻命的打擊。
林徽因在四川生活不到一個月肺結核就複發并且有惡化的趨勢。那是醫療條件和生活條件無法治療林徽因的病症,就在簡陋的房子裡,沒有燈和自來水,林徽因硬生生的将連續幾周高燒不退的艱難日子熬了過去。
在那段躲避戰亂的時期,林徽因身體有時可以下床走動時,她會幫助梁思成完成建築方面的事。為了營造學社,林徽因和梁思成更是把大量家當拿出來。但是他們從不抱怨,有時還會調侃一下生活現狀。
在那段時期有人問林徽因為什麼選擇留在這裡,她字字铿锵有力的回答道:“我身後是揚子江。”試問,愛國、自強不息的林徽因是我們茫茫然認為的她嗎?
我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林徽因”成為反派人物的典型代表,而原因卻隻是因為那些傳聞所引起的感情風波。對于這種現象,我覺得有些悲哀。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沒有兵荒馬亂的青春,沒有槍炮雨淋的洗禮。在面對大師們時他們撲朔迷離的感情讓我們好奇進而會忘記他們對時代作出的貢獻。這是一個時代對另一個時代的嘲諷,不禁讓我感到悲哀。
參考文獻:
《林徽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