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俠小說宗師黃易的《大唐雙龍傳》中,“邪王”石之軒為振興魔門,曾化名為裴矩進入大隋朝廷,幫助炀帝經略西域、分化突厥,立下不世之功。然而就在隋炀帝志得意滿之際,裴矩又唆使其征讨高句麗,結果導緻帝國元氣大傷,最終走向崩亡。如此說來,裴矩可稱得上是導緻隋朝滅亡的罪魁禍首。

《大唐雙龍傳》中石之軒劇照
其實曆史上的确有裴矩這個人,作為隋炀帝的心腹,他經略西域、分化突厥和慫恿炀帝攻伐高句麗等事迹,跟《大唐雙龍傳》中的描述基本符合,隻是其結局大不相同(小說中,裴矩最後皈依佛門)。那麼,曆史上的裴矩到底是怎樣一位傳奇人物?他最終的結局又是如何呢?
裴矩生于東魏末年,是北魏荊州刺史裴佗之孫,北齊太子舍人裴讷之之子。裴矩自幼勤奮好學、聰慧多智,不僅文章寫得好,而且頗有心計(“矩襁褓而孤,及長好學,頗愛文藻,有智數。”見《隋書·卷六十七·列傳第三十二·裴矩》)。
隋文帝對裴矩非常器重
裴矩在北齊擔任過司州兵曹從事、高平王文學等職務,在北齊滅亡後又轉仕北周,被定州刺史楊堅征辟為記室,并且深受器重。楊堅以大丞相身份執掌朝政後,裴矩積極地為其出謀劃策,幫助他鏟除異己、謀奪帝位,立下大功勞。等到隋朝建立後,楊堅便拔擢裴矩為給事郎兼代理内史舍人,官品雖不高,但權力極大。
在隋朝滅陳戰役中,裴矩又出任元帥楊廣的記室,深為後者倚重。裴矩不僅謀略水準高,而且極具軍事天賦,在奉诏安撫嶺南期間,竟能率領三千敝卒,從今天的贛州一直打到廣州,撫定嶺南二十餘州,一時間聲震海内。隋文帝聞訊大喜,不僅進拜裴矩為内史侍郎,還封他為聞喜縣公。
裴矩連施計策,使突厥分裂為兩部
隋文帝在位期間,漠北的突厥勢力強盛,并屢屢南下,威脅中原的安全。對此,裴矩屢屢施展計謀,在各部首領之間制造沖突,由此使得突厥分化為東西兩大部,再也無法合力進犯中原。在此期間,裴矩因分化突厥、撫慰啟民可汗有功,進拜為尚書左丞,後因與牛弘聯合制定殡葬制度有功,晉升為吏部侍郎。
裴矩雖然才能遠超常人,但品行似乎不佳,是個見風使舵、奸猾無比的“官油子”,很懂得揣測聖意行事。是以等到隋炀帝一上台,能臣裴矩便開始轉型為亂國之臣。
隋炀帝是個好大喜功的皇帝,對于“四海賓服、萬邦來朝”的局面異常癡迷。裴矩為讨好皇帝,便竭盡其能地幫助他實作夢想,先是遊說西域列國向隋朝稱臣納貢,緊接着又聯合鐵勒等部合擊吐谷渾,向西北地區拓地數千裡,不久後又唆使西突厥進攻東突厥,迫使東突厥處羅可汗向隋朝稱臣。
隋炀帝在位時好大喜功、窮兵黩武
經過這一列操作,西域三十餘國稱臣,吐谷渾遠遁,東突厥納款,西突厥輸誠,周邊國家幾乎全成了隋朝的藩屬,唯有高句麗不肯歸順。對于這唯一的“缺憾”,隋炀帝尚未有所表示,裴矩卻站出來表達不滿,并極力主張對高句麗用兵,直到它屈服為止。炀帝認為裴矩所言很有道理,征伐高句麗一事便就此确定下來。
矩因奏狀曰:“高麗之地,本孤竹國也。周代以之封于箕子,漢世分為三郡,晉氏亦統遼東。今乃不臣,别為外域...當陛下之時,安得不事,使此冠帶之境,仍為蠻貊之鄉乎?...”帝曰:“如何?”矩曰:“請面诏其使,放還本國,遣語其王,令速朝觀。不然者,當率突厥,即日誅之。”帝納焉。高元不用命,始建征遼之策。引文同上。
隋朝征伐高句麗形勢圖
從612-614年間,隋炀帝傾天下之力三征高句麗,在付出及其慘重的代價後,卻隻赢得高句麗國王虛情假意的歸順。然而,三征高句麗卻給隋朝帶來毀滅性的打擊,它所引起的大規模民變、叛變遍及全國各地,最終将立國僅29年的隋朝徹底摧毀。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宇文化及弑殺,而就在當年,他的表弟李淵正式建立大唐王朝。
隋朝滅亡後,作為“罪魁禍首”的裴矩并沒有選擇殉國,而是先後依附于許帝宇文化及和夏王窦建德,并在他們的軍中照舊出謀劃策,并得到重用。窦建德兵敗被殺後,裴矩轉而歸附于唐朝,由于力主跟突厥和親,由此受到畏突厥如虎的唐高祖器重,被進拜為宰相(太子詹事兼檢校侍中)。
唐太宗對裴矩很是看重
唐太宗即位後,喜歡大臣們進谏,年近八十的裴矩再度轉型,成為深受皇帝贊許的诤臣,并被任命為民部尚書(“矩年且八十,而精爽不衰,以曉習故事,甚見推重。”見《舊唐書·裴矩傳》)。貞觀元年(627年),裴矩病逝,時年80歲。裴矩死後,被追贈為绛州刺史,谥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