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官員退休後,為何要告老還鄉?現代都願意留在北京,原因現實

影視劇中我們經常看到,有些年事已高的朝廷官員,都會向皇帝告老還鄉,然後帶着千兩銀子的終身俸回到家鄉,開啟最後頤養天年的隐士生活。

古代官員退休後,為何要告老還鄉?現代都願意留在北京,原因現實

而古代是沒有退休這麼一說的,隻要官員願意在這個職位上繼續幹,倘若不是犯了罪或是皇帝要罷免你,官員可以一直做到死的。是以,告老還鄉可以說是官員們一個不成文的退休制度。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官員們一定要“還鄉”呢?畢竟工作了這麼多年,按道理,所有的人情關系網和可利用資源都應該聚集在了當地,再回老家豈不是一切又得重新開始?而且,在老家若是遇到點事,求人還得折騰地跑到工作地,這又是何苦呢?

古代官員退休後,為何要告老還鄉?現代都願意留在北京,原因現實

其實,這一切還得歸根于中國人骨子裡傳統的鄉土情結,說白了還是落葉歸根的思想在作祟。就像西方文明講求“到哪裡去”,而東方文明更講求“從哪裡來”。是以,西方多出探險家,東方則盛産思想家。

而中國人的鄉土情結其實可以籠統分成三類,而每一類則對應着不同種類官員的退休。第一類叫歸隐情結,這種官員一般是看透了世俗和官場的黑暗,轉而向家鄉去尋求一片心靈的淨土。他們之是以告老還鄉,就是不屑和當朝同流合污。這種的代表是陶淵明,其名作《歸園田居》裡的詩句就很好印證了這一點。

古代官員退休後,為何要告老還鄉?現代都願意留在北京,原因現實

第二類隻是單純的思念家鄉,由于童年的經曆太多深刻。這種官員離鄉之後,一生都在思鄉。到了晚年,這種心情更為尤甚。是以他們辭官隻為重溫當年的純真。這種的代表人物是賀知章,他寫的《回鄉偶書》裡說到“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鬓毛衰”還有“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都表達了他對家鄉的懷念。而其也在86歲高齡時從長安正常退休回到了家鄉。

第三類是衣錦還鄉的鄉土情結,這種說起是鄉土情結,更多是一種人欲望擴大化的表現。一般這種辭官回鄉的隻是為了向家鄉人民炫耀自己的成功,因為在中國人眼裡,隻有被家鄉人認可看到的業績才叫真正的成功。

古代官員退休後,為何要告老還鄉?現代都願意留在北京,原因現實

項羽就是典型的例子,《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項羽滅亡秦朝後,他放火燒了秦皇宮,還殺了秦王子嬰,意氣風發,好不得意。而這時他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回到江東老家向父老鄉親炫耀戰功,還說了這樣一句話“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意思是富貴之時如果不回到家鄉,就好像身穿錦繡在夜間行走,沒有人能看見。

而之後項羽兵敗,無顔面見江東父老,自刎于烏江邊。也從反面印證了項羽心中衣錦還鄉的鄉土情結。

古代官員退休後,為何要告老還鄉?現代都願意留在北京,原因現實

這三類鄉土情結基本囊括了古代官員們對家鄉的印象,也是他們為何退休後一定要回到家鄉的原因。

那麼,為何現代人就沒有這種觀念了?越來越多的官員選擇在北京定居退休,之後便很少踏足故土,有也是偶爾回家省親。是現代人的鄉土情結淡泊了嗎?

古代官員退休後,為何要告老還鄉?現代都願意留在北京,原因現實

其實不然,思鄉之情每個時代的中國人都會有的。隻不過現在交通網絡這麼發達,想回家随便動車高鐵就回去了,紮根在北京和老家其實沒太大的差別。此外,也确實是因為北京享有的資源和優勢要比老家大得多。

加上之前為官時的人情網絡和同僚朋友都在北京,退休後也熱鬧,處理事情相對便捷。而老家已是多年沒有回去,早就物是人非,指不定當年一起長大的同伴如今也去了大城市定居,即使是回去,也未必能找到當年的感覺。

古代官員退休後,為何要告老還鄉?現代都願意留在北京,原因現實

是以,有人說就職地是人的“第二故鄉”,這話沒毛病。而對于那些官員來說,這個“第二故鄉”就是北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