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驅者、創造者、探索者通常是一個孤獨的人,他不屬于任何群體,常常獨自一人面對内心的沖突和恐懼,對抗自大、傲慢,甚至偏執。”
作者丨謝丹儒
攝影丨軍
來源丨最後一米陽光
1.
由于讀書方式的不同,書籍既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不置可否。
我們将書作為載體,通過文字進行表達,經由思想和情感而獲得慰藉或發現自己的情感,進而得以在書中認識或檢討或發現自己已知或未知的一面。當然,從狹隘、功利、利己的角度去看,從情感、态度、認知的角度去判斷,可以輕易得出它是有益或有害的判斷。但我要說的是,有益或有害并不是它的全部,就像每個人的優缺點并不足以概括人生的全部是一樣。
說到底是,語言是人們表達思想和情感的媒介,但并不等同于思想和情感本身。要知道,文字中尚還充斥着無字的真空呢!
在了解這些之後,我們再去審視“書籍”,也許我們會相對寬容些,不再那麼輕易地下斷論,或執著于它是有益抑或有害。撇開這些偏見,翻開書頁,去享受它,了解它,同時也是在發現它,發現自己——關于思想和情感的更多的可能性,關于人生的種種,關于世界的種種,并最終通過書籍抵達自我,形成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三觀,以及更加從容和寬容地面對自己、人生和同類。
羅曼·羅蘭說:“從來沒有人讀書,隻有人在書中讀自己,發現自己或檢查自己。”
如果這個觀點是正确的,書大抵可以算是孤獨者的同伴了。自己讀自己嘛,就像照鏡子而顧影自憐。何其孤獨啊!
關于孤獨,尼采曾說:“更進階的哲人獨處着,這并不是因為他想孤獨,而是因為在他的周圍找不到他的同類。”
是以,我說,書是孤獨者的同伴,哲學尤其孤獨。
借用《哲學的慰藉》(阿蘭·德波頓)中《譯序》的一個說法是:“盡管古往今來被稱作哲學家的思想者千差萬别(他們如果聚集在一場大型酒會上,不但互相話不投機,而且很可能幾杯酒下肚就要拳腳相向),還是有可能在相隔幾世紀之間找到一小群情貌略相似的人,其共同點就是忠于‘哲學’一詞希臘文的原義——philo; sophia(愛、智慧)。”
人以群分,把這一小群人歸在一起的共同愛好在于就人生最大的痛苦的根源像我們說一些寬慰而切合實際的話。他們的共同精神在于不向世俗低頭,堅持獨立思考。我願從斯人遊!
很熱鬧啊,有很多孤獨陪我!
2.
在很多人眼中,哲學就是問問題,然後給出各種不同思考的方向,或充分讨論各個問題的不同語義或者說可能性。其答案往往晦澀或智慧或艱難,有點“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意味,似乎總隔着一層紗,似懂非懂,懵懵懂懂。
很多人很不喜歡這種感覺,因為不确定,也因為并不總是那麼一目了然,以及還要思考。說到底是,随着年齡閱曆經驗不斷豐富,我們的認知發生了很大變化,似乎我們懂得很多、知道問題出在哪、會有很多自己的判斷以及主觀感受。
在哲學中“感性和理性”一直頗有争議,但有一點,對真理的追求是共通的。如果弄清楚背後的依據,我們将會少很多曲解、誤讀、中傷他人的可能。同樣,從某種程度而言,這也是在保護自己,保護思想本身,進而抵達真正的交流、靈魂式的交流和對真理的靠近。這對生活至關重要,尤其是當下資訊爆炸的時代,尤其需要一顆清醒而強大的内心去支撐行動,審視、面對、接受、适應和改變點什麼。提升自己的思想高度,高屋建瓴,深入淺出,最後落到改善生活、成長自己的層面。它有點像金字塔結構,大事由小事構成,小事可以堆積成大事,這中間的部分就是哲學提出的可能性,同時,也是生活的可能性、選擇的可能性,是社會和個人,曆史和自然,人與人關系的深刻和高度。
很多人擔心說小心被“洗腦”——那麼“洗腦”的前提是什麼呢?能被洗腦的人,他真的有腦子?如果有,他就不應該動不動用洗腦來看待思維本身。如果沒有那擔心什麼洗腦呢?無非是記住一些,認識一下,轉化為自己的,然後忘記它們中不重要的,繼續記住更多,認識更多,逐漸找到自己的主見……大腦的儲存并非無限,糾結于形式或結果,這樣隻會讓自己深陷其中或止步于此,重要的你想到哪裡去?——想到哪兒去,就應該聚精會神盯着那個方向,朝那個方向靠近,前進,然後抵達。
簡單說就是不沉溺其中,能夠随時跳脫出來,超脫出來,而不拘泥于問題本身,哪怕答非所問,或用更大的問題包裹它,讓它的局限性變成可見,可改變,甚至是創造力、想象力的養分。
比如“唯有變是不變的”,生活中充斥着這類的“噪音”,相對主義橫行,詭辯論随處可見,一時叫人難以判斷。如果用哲學去分解它,這就不再是難題了——“唯有變是不變的”,還變不變了?——你看,就這樣一個問題一下子就跳出來原來的圈,從一個更高次元去看待它,再去思考和判斷,你心裡就有底了——它并非那麼絕對!
是的,哲學——
“哲學不是要把自己掩埋于認識論的晦澀之中,而是要勇敢地探索每個知識的領域,收集一切知識,以便協調并闡明人的品性和人的生活。
哲學要解決的問題并不是藏在雲層之中那些對人類事物缺乏興趣和影響的小困惑,它要探索這個無邊無際、永恒流動的世界,以及身處其中的人類的意義、價值和可能性,這是一個宏大而全面的問題。”
當然,對某些人來說,哲學還是有一定難度的。但所謂知難者不難。
3.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學習哲學,它的先後順序應該如何選擇才能更快入門呢?哪些書籍可以幫助到我們更加深入了解哲學呢?
下面,就哲學如何入門,或者按照怎樣的順序去讀可能更能輕易找到它的命脈,當然,值得一提的是這僅限于我個人适用(這一點歸根結底還是因人而異),是以,僅供參考吧!
據《大圖景》介紹:
“在世界曆史的不同階段提出過的哲學體系沒有100種,也有50種;這些體系中可能有很大一部分不是曆史演變的結果,而是由體系創造者偶然間閃現的絕妙思想演變而來。從一個有意義、有成效的辦法出發,把它推而廣之,強行用來解釋一切現象。”
無疑,面對浩如煙海的哲學作品,如果要短時間内強行消化這些,還真有些不知道該如何下手才好。在這一方面威爾·杜蘭特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穎的視角,他讓不同哲學流派的思想互相碰撞,他豐富的哲學理論和深厚的思想底蘊為這些不同哲學流派對哲學問題的論述進行梳理、解讀,并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他告訴我們何為“哲學家”?以及那些常見的哲學主題,邏輯學和認識論、形而上學、倫理學、美學、曆史、進步、政治、宗教,他緊扣主題,從主要方面入手把握其大要,深入淺出,其清晰而生動的語言更是很大程度上為思想的傳達保駕護航。當下,市場上确實通俗的哲學類導論不乏其數,但就獨特見解而言,我個人還是推崇威爾·杜蘭特的《哲學課》。畢竟,他用一生沉浸于人類文明發展的研究和思考,是以,很多哲學問題、學習哲學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如何打開哲學,他再清楚不過了。
推薦書籍:威爾·杜蘭特的《哲學課》
古語有雲:“文可載道,以用為貴。”說到底,哲學也好,思想也好,乃至于情感,如果隻是為了表達而表達,或為了讀而讀,為了了解然後了解了之後毫無改變,這樣的學問,這樣的書籍,很難說它對于我們而言究竟為什麼存在呢?如果知識不能運用出來和沒有又有何異?說到底,還是得實用啊!所謂“君子不器善假于物也”,“善”并非是擅長,而是靈活,了解思想和行為之間的關聯,了解哲學與人文之間的關系,了解哲學如何幫助我們作出價值評價和判斷,而要靈活了解這些,杜威無疑是合适的人選。——“在實用主義家族中,杜威是一位祭酒式的人物。他不僅最系統、全面地闡發了實用主義哲學的基本主張,而且從實用主義出發,在政治學、倫理學、心理學、教育學、美學、宗教學、邏輯學、曆史學、法學、社會學等一系列領域,提出了許多極具影響力的觀點。”不僅如此,更值得一提的是他與中國的特殊淵源,其實用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比如儒家)、馬克思主義哲學之間存在着諸多交叉重疊。而研究杜威哲學,無疑有助于促進中國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發展。
推薦書籍:約翰·杜威的《杜威選集》
有這麼一句話近段時間頗為流行,“沒有科學的人文往往是愚昧的,沒有人文的科學必定是危險的。”(出處:《圓桌派》),作為職業實體學家肖恩·卡羅爾,以其從事場論、引力、宇宙學、量子力學等研究的成果結合天文學、實體學、化學、生物學和哲學共同編制成一張宇宙大圖景,緻力于尋找“符合現實最深層面的本性”的意義。作者通過探索宇宙的曆史,包括宇宙運轉和化的方式,并嘗試運用那些構成我們感覺和思考的系統的方式去解讀這個世界,了解構成我們的物質,帶領我們思考世界的本質,并最終給出如何建構意義和價值的解決方案。簡單說,他不隻從思想或人文的角度去了解世界,更是用科學的方式去解析人文,也就是哲學這一主要核心,尤其是其對“意義的追求應該如何符合現實最深層面的本性”的探索,與當下人們追求幸福、追尋意義、價值至上的價值觀,不謀而合。要接受世界的本來面目,微笑着面對現實,然後活出有價值的人生,這無疑是一大挑戰。但當我們能夠做到這一點時,相信這一切是值得的。即使不能夠,那掌握另一種了解世界、生命以及意義的思維方式、思考角度,以科學的方式更近距離審視哲學,這同樣是莫大的收獲,不是嗎?
“每當我為一件人世間的事或物心煩神困的時候,我都會仰望星空,然後告訴自己,這比起宇宙來,隻是微不足道、過眼雲煙的瑣碎事情。”
推薦書籍:肖恩·卡羅爾的《大圖景:論生命的起源、意義和宇宙本身》
“哲學最大的功能就是以智慧來慰藉人生的痛苦。”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其中有一些是可改變的,有一些是不可改變的,對于那些不可改變的,哲學無疑是一把好工具,它為我們提供一種視角,幫助我們更加坦然面對和接受現實的種種,人生的種種。哲學無疑是一種慰藉。哲學家呢?通過透視哲學家的人生,以及他們與自身信仰、真理之間的動蕩,并從中按圖索骥尋找關于真理的絲絲縷縷如何作用于人本身,如何對時代作出影響,它所帶來的慰藉隻會比學術更加生動且更具生命力。作者阿蘭·德波頓從蘇格拉底、伊壁鸠魯、塞内加。叔本華、尼采、蒙田等大師的精神世界中領會的智慧,帶領我們發現,人生的悲苦、困頓和欲望引起的煩惱在他們的智慧中都可以找到慰藉。慰藉人生的答案有主觀自找的,例如名缰利鎖,欲壑難填;有外界強加的,例如天災人禍、種種不公平的遭遇。認識它們,發現它們,面對它們,接受它們,改變它們,從哲學家那裡都可以找到解脫之道。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介紹幾位哲學家極其思想并沒有以學術性的方式書寫,它更像是寫自己的讀書心得的随筆,又像普及知識的“科普”作品,從人物的挑選、切入的角度和思想的诠釋都憑作者的個人興趣和了解,這無疑對渴望了解哲學、學習哲學的讀者是“寓教于樂”的,是易讀和好讀,同時更在很大程度讓大家更容易接受和了解哲學,是一塊很好的敲門磚。
推薦書籍:阿蘭·德波頓的《哲學的慰藉》
4.
在普通人看來,哲學語言總是怪怪的,像是瘋話、廢話和夢話的大雜燴,大而無當、玄而又玄、不着邊際。這是大多數人拒絕哲學的原因。就像哲學似乎有胡言亂語的特權,觀衆則有看不懂是天經地義的權力。哲學拒絕急功近利的人,同樣急功急利的人也拒絕哲學。淺薄勢利是任何時代都容易犯的熱病。思想性的東西最後都被安排到了一個無人之境。這樣才好,總有人希望是這樣的。就像傷口貼上一個創口貼,既不用擔心看見它的潰爛,也無需過多擔心它會繼續潰爛,還可以貼上很多創口貼,隻要願意,甚至還可以戴上面具生活。沒有想真正好的,對很多人來說,真正的好壓根不存在。他們隻懂得攀比、嫉妒、羨慕,并從中去做選擇。他們的生活也大多如此——隻是因為看見或耳聞有那麼一種生活,便生出一種沖動、一種欲望,他要這樣的生活,他要如此這般生活——實際上,他們對于這樣的生活一無所知,既不知道要付出怎樣的代價,更不清楚這樣的生活到底适不适合自己。——他們往往會說,吃美食和下廚是兩碼事,但誰也不耽誤誰,隻要吃上美食就夠了,真正去下廚?誰也不想弄得灰頭土臉,誰也不願和那些食物、油煙、鍋瓢打交道,這是不體面的。——是以,他們隻看到了結果,隻需要結果。可即使看透了這些又如何呢?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需要卻可以很少。在一個衆人都想要更多的時代,他們總是傾向于欲望而忽視真正需要。這并不能怪他們,甚至不能怪任何人,不是嗎?哲學并不解決任何問題,它隻教我們認識問題,了解和發現問題,以及從問題中找到真正的問題。
說到底是,真正起作用和能夠發揮作用的,還得具體到個人,因人而異。而如果缺乏哲學所能帶來的種種,這又是何其淺薄而表面呢?要知道,“關于生活,不止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