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82年中将楊國夫逝世,一群日本老兵到靈前祭拜,是何緣由?

前言

1982年2月,開國中将楊國夫病逝于北京。消息釋出當天,在北京的各路将領,都前往追悼會上,表達了對這位将軍的佩服與不舍。在大家沉浸在悲傷情緒中時,一群老人走進了會場,神情悲痛,直接跪倒在靈位前痛哭,當所有人知道他們身份後大吃一驚,他們居然是日本老兵!本應該水火不容的仇人,為何在楊國夫将軍逝世後,不遠萬裡到中國來悼念這位将軍。

1982年中将楊國夫逝世,一群日本老兵到靈前祭拜,是何緣由?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二十世紀初期的一天,一個結實健壯的男嬰降生在安徽省霍邱縣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家庭,這個嬰孩就是楊國夫。雖然家境十分貧寒,但父母還是對他呵護備至。但好景不長,沒過幾年,他的父母就相繼去世,年幼的他隻能跟随着叔叔一起生活。

叔叔家也和當時的大多數家庭一樣,日子清貧,小楊國夫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很早就開始打工賺錢,扛起生活的重擔。

當時村裡面駐紮了遊擊隊,機靈好學的楊國夫一下工就去遊擊隊學習,很快,他的才能被發現,成為了遊擊隊的分隊長,那也是他走向革命的開端。

1982年中将楊國夫逝世,一群日本老兵到靈前祭拜,是何緣由?

1927年快到冬天的時候,他加入了中國共産黨上司的農民協會,在那裡,他了解了關于共産黨的曆史和很多思想理念,他漸漸的被共産黨的思想所吸引。于是,第二年,他便毫不猶豫地送出了入黨申請并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共産黨員。

紅軍時期,他時刻以一個黨員戰士的标準來嚴格要求自己,幾次戰争中表現都十分出色。長征的隊伍走到嘉陵江的時候,敵人突然偷襲,他把手下的部隊兵分三路,左右夾擊,利用天然防禦工事搞好僞裝,從身後包抄,最後赢得了戰争的勝利。

他憑借靈活的頭腦和出色的上司才能,多次在革命任務中立功,并逐漸得到上級上司的重用,後來,他在建立渤海革命根據地時發揮了重要作用。

1982年中将楊國夫逝世,一群日本老兵到靈前祭拜,是何緣由?

抗日戰場上屢建奇功

1938年,抗日戰争進入到逐漸激化的階段,日本人在我方根據地大肆開展掃蕩行動,我軍損失嚴重。楊國夫經過仔細地分析研究後,他向上級指揮員提出了要集中力量強化平原遊擊戰的想法。

他的想法遭到了很多老革命的反對,他們認為,我們本身的物質條件和綜合實力就相對薄弱,如果與日本人正面交鋒,可能會帶來更大的損失。

而楊國夫卻反其道而行之,他認為,日本侵略者本身就狂妄自大,我們可以在他們還沒有徹底加強防範的時候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最後,上級指揮員準許了他的方案,後來在作戰中證明,楊國夫的想法和預判是正确的。

幾次戰鬥下來,他連續粉碎了日本人的進攻,占領一片開墾田,他命将士建立抗日根據地,為抗戰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82年中将楊國夫逝世,一群日本老兵到靈前祭拜,是何緣由?

大将之風與“敵人”的祭拜

楊國夫的大将之風,在他優待戰俘方面展現得淋漓盡緻。試想一下,在他逝世後,日本老兵為什麼會不遠萬裡來到中國悼念。

毛主席早在秋收起義時期,就在部隊中制定了“優待俘虜”的政策,這是為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這個優良的傳統在抗日戰争中也得以延續。這組成了我黨上司軍隊中重要的政治工作之一。

楊國夫也不例外,對于戰俘,一貫奉行這個政策。不辱罵,不體罰,冷了給衣穿,餓了給白面吃。我軍士兵們甚至還親自拿出自己的私人物資來接濟日本戰俘。

1982年中将楊國夫逝世,一群日本老兵到靈前祭拜,是何緣由?

自己挨餓也不餓着戰俘,這在任何國家的軍隊,都是不可思議的事情,更何況面對着曾于自己有着血海深仇的日本戰俘,他還能做到如此,真乃真英雄。

起初,日本戰俘出于虛僞的武士道精神拒絕接受我軍的好意,甚至将食物扔掉,但久而久之,戰俘也明白了,自己都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明白了中國戰士們的一片好心。以德報怨,以理服人是中華民族最為優良的品德,正是這可貴的品德在細微中感化了這些日本戰俘,讓他們感受到了大國的氣度。

1982年中将楊國夫逝世,一群日本老兵到靈前祭拜,是何緣由?

畢竟都是人,日本戰俘的價值觀也在我軍的優待中漸漸的被重新整理,他們的良知被一點點的喚醒,望着這片滿目瘡痍的土地,深深的低下了頭。是的,沒有他們的造訪,這片土地也許正長滿莊稼,孩子們在田間玩耍,大人們在忙于耕作。這讓他們想起了自己的家鄉,在那裡何曾不是這樣一幅美麗的畫面呢,反戰的思想油然而生,往後的日子将被忏悔填滿。

結言

在優待戰俘的政策下,一個又一個日本戰俘敬愛楊國夫,深深地被這種大将的氣度所折服,以至于在楊國夫逝世後,也要遠渡重洋吊唁。這些日本老兵在悼念完楊國夫之後,國家更是接待了他們。派出代表帶着他們,參觀了我們的國家。看着如此繁華的中國,日本老兵們心中五味雜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