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家庭的語言:誰有情緒,誰說了算。|叢非從

家庭的語言:誰有情緒,誰說了算。|叢非從

01

有同學說:

我的兒子8歲了,最近總是情緒崩潰。大喊大叫,稍有不順心就發脾氣。作為媽媽,我很擔心,不知道該怎麼安慰他。

叢:

是的,這個孩子經常發脾氣,媽媽來求助如何安撫他。一方面,這樣下去的确會有很多這些那些不好的後果,媽媽的擔心非常必然。但同時,這也是孩子的勝利,媽媽很擔心他,想安慰他,他成功地獲得了媽媽的注意力。

這個孩子成功地掌握了獲得媽媽關注的秘訣——情緒崩潰。

每個孩子,都在努力摸索着獲得媽媽關注的方式。每當他嘗試成功一點,他就會無意識強化這種方式。有的孩子發現乖能吸引媽媽,有的孩子發現優秀能吸引媽媽,有的孩子則發現調皮能。

是以,你可以觀察下:在你們家裡,誰通過什麼方式,會吸引走你的注意力呢?你都是用什麼方式,獲得其他成員的關注的呢?

02

這個同學做了補充:

這個是老大,還有一個3歲的老二。老二正處于搗亂期,有時候老大在寫作業或做别的,老二會來搗亂。老大就會推開老二,并說要“決鬥”,有時候老二就會哭鬧。這個時候這個媽媽說:你這麼大了,應該讓着你的弟弟。

而老大則說:“我要公平。他能欺負我,我為什麼不能欺負他!”而媽媽的反應則是:都是親兄弟,一家人,哪裡有公平不公平啊。

“大的應該讓着小的”,這句話的傷害等同于“女的應該讓着男的”,這是孤立孩子的一句話。這句話在說:我和小的是一起的,你才是外人,是不被這個家在乎的。

從媽媽的角度來說,兩個孩子都是自己的,左手右手沒有公平和不公平。但從孩子的角度來說,對方隻是個競争者,我讓着他了誰來讓着我。

更重要的是,這個媽媽在給老大展示:三歲的弟弟,通過哭鬧,可以得到媽媽的關注、保護、支援,為此不惜傷害另外一個8歲的孩子。

家庭的語言:誰有情緒,誰說了算。|叢非從

03

補充2:

我也意識到了老大對提要求和否定的話很反感,但沒想過為什麼。這樣的話不僅我在說,每當爺爺奶奶也這麼說的時候,我就會制止他們,說:你們不要再這麼說他了。

以前乖的時候,自己可以随意被人說,而媽媽不會來阻止。現在,因為他情緒敏感、容易爆發,媽媽終于開始維護他了。起碼,在爺爺奶奶面前開始維護他了。這是孩子又一次的勝利。

在弟弟、媽媽、自己的三角關系中,自己輸給了弟弟。但在爺奶、媽媽、自己的三角關系中,自己通過情緒化赢了爺奶。這個過程,完全是無意識的,并不是孩子故意的。

發脾氣,真是個好武器。

04

補充3:

我老公也經常說我:孩子這個樣子,整天脾氣這麼大,你也不好好管管。我覺得很委屈,是我不想管嗎?我也不知道怎麼管啊,我管不了啊,你對我發脾氣有什麼用呢?

這個家庭裡的爸爸對媽媽發脾氣了。雖然這個媽媽進行了反駁,但内心還是有部分認同。覺得的确應該像爸爸說的一樣,自己應該好好管孩子,應該讓爸爸滿意。可是她又做不到,是以她很委屈。一個不認同自己應該改的媽媽,表現是憤怒,是反指責 :“你憑什麼說我!你怎麼不管!”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語言。

在這個家裡,不是媽媽說了算、不是孩子說了算、不是爸爸說了算。這個家裡有一個很明顯卻又看不見的主人:情緒。

誰有情緒,誰說了算。

誰有情緒,誰有話語權。

誰有情緒,誰被照顧。

誰的情緒越大,誰得到的照顧越多。

對于這個媽媽來說,她的潛意識裡,并不想照顧任何人,她隻想照顧"有情緒的人"。誰對我的情緒大,我就去照顧誰。誰有情緒,誰就可以裹挾我。老大、老二、老公,都可以用情緒驅使我。

而我,則可以用情緒驅使爺爺奶奶。

05

對這個同學來說,她的生活就是在救火。不是在救這個火,就是在救那個火。不是在救大火,就是在救小火。

換句話說就是:她的生活總是在解決問題,解決不完的問題。是以隻好解決緊急問題,誰的情緒大,就代表了誰的問題緊急。她很累,可是沒有時間累。

她不知道該怎麼辦。

我也給不了建議。因為,她沒想過:她缺的不是方法,而是精力。一個沒有精力的人,再多方法都會無法施展,感覺自己沒有方法。

她的精力去哪了呢?一個不照顧自己的人,怎麼可能有精力。事情這麼重要、别人的情緒這麼重要,自己去哪了呢?

于是談到最後,我說了一句話:

你這麼忙,都沒有時間照顧自己了。每個人都很重要,你是最不重要的那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