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渾河戰役”中失敗的是由戚家軍訓練方式訓練出來的軍隊,并非真正意義上的戚家軍,是以不能說戚家軍在“渾河戰役”中全軍覆沒。
1、此戚家軍已非彼戚家軍
我們從曆史記載可以得知,戚家軍是因戚繼光而得名。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戚繼光為剿滅倭寇而在義烏招聘了農民和礦工近四千人成軍。之後通過嚴明的軍紀、職業化的訓練水準、東亞最先進的裝備打造出了威名,号稱“戚家軍”。
之後這支軍隊縱橫浙、閩、粵,曆十餘年,大小八十戰,所向披靡,根除了多年的倭寇之患。到了隆慶元年,戚繼光本人率領老部下3000人調往京師,督陣薊遼,編練車步騎營三萬。于隆慶二年全殲朵顔30000鐵騎,俘董狐狸侄子長昂,董狐狸僅以身免,逼董狐狸扣關請罪;萬曆三年;長秃帥兀良哈鐵騎50000入寇,戚繼光又率8000铳騎出塞包抄,全殲50000蒙古軍,活捉長秃。

到了明末踏上遼東戰場抵抗滿期八旗的“戚家軍”,主将是年近七旬的老将陳策,副将童仲揆。唯一與戚家軍有關聯的就是戚繼光的族侄戚金,但其率領的也隻是按照戚家軍訓練方法訓練出來的300親兵。整支出現在遼東戰場上的“戚家軍”已經和戚繼光無多大關系了,戰鬥力也與抗倭時期真正的戚家軍想去甚遠。
從兩者上司者及其戰鬥力可以看出。最後滅亡的戚家軍已非早先的戚家軍了,是以真正的戚家軍不是在“渾河戰役”中覆滅的。
2、兩者面對的敵人不同
戚繼光組建的戚家軍初始目标就是消滅大明沿海的倭寇之患,并依靠戚家軍的強橫戰鬥力達成了目标。之後由于蒙古人的入侵邊疆而北上,并以戚家軍3000人為底子再次訓練出一支能打硬仗的隊伍。終其戚繼光一生還未真正與滿清八旗軍隊交過手。
而到了“渾河戰役”事情的“戚家軍”面對的是如日中天的滿清八旗,号稱滿萬不可敵,牛掰的很。滿期八旗的戰法與蒙古人與倭寇是完全不一樣的,能騎射也能下馬攻堅。
3、兩者背後的支撐力量不同
戚繼光從東南抗倭到北鎮薊州期間胡宗憲、譚綸、梁夢龍,以及執政大臣徐階、高拱、張居正等人對他的工作都很支援。尤其是張居正,常把那些作對的官員調開,甚至免除職務,是以戚繼光能久鎮北邊,發揮所長。
古語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一個全力支撐的朝廷才是戚繼光能率領軍隊打勝仗的重要原因之一。
史載:新任的遼東經略袁應泰婦人之仁收留的上萬蒙古饑民,成為了後金軍的内應,斬關落橋讓後金軍攻入沈陽。
而處于“渾河戰役”的“戚家軍”則是外無援軍内有敵人,即使再強橫的軍隊也無法發揮出真正的戰力,失敗是必然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