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軍血戰渾河,白杆兵和戚家軍全軍覆沒,酉陽土兵為何突出重圍?

作者:陶唐氏

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遼東經略熊廷弼遭人構陷,被明朝免去職務。在得知這個消息後,努爾哈赤率領八旗鐵騎向沈陽發動攻擊。

明軍血戰渾河,白杆兵和戚家軍全軍覆沒,酉陽土兵為何突出重圍?

作為明朝在關外軍事重鎮的沈陽,承擔着拱衛遼東都指揮使司所駐地遼陽的重任。如果,一旦沈陽丢失,那麼明軍在遼河以東的整個軍事防禦體系就有可能崩潰的危險。時任遼東巡撫的袁應泰,開始從遼東的各堡砦抽調兵力,作為沈陽的援兵。當時的遼東地區,經過曾任遼東經略熊廷弼的苦心經營下,擁有130000人左右的龐大兵力。是以,袁應泰很快就集結了一支數量龐大的軍隊,包括步騎兵94000人,水軍7000人。此外,根據袁應泰的部署,在各路援軍抵達沈陽之後,還要有10000人防禦沈陽,10000人守衛蒲河,7000人進駐奉集。

這支部隊的兵力不可謂不雄厚,但此時的明軍早已沒有了往日的雄風,大多數隻是濫竽充數之輩,根本不具備與八旗軍進行野戰的能力。是以,真正能用于作戰的主力僅僅隻有來自浙江的3785戚家軍,來自石柱宣撫司的3800白杆兵(駐紮在遼東的白杆兵共6800人),來自酉陽宣撫司的4000土司兵(駐紮在遼東的土司兵共5000人),共計11585人左右。而此後的事實也證明,這支一萬餘人的明軍,在渾河之戰中讓數萬八旗鐵騎傷亡慘重。讓以清朝為“本朝”的魏源,也不得不感慨“為遼左用兵以來第一血戰”。

明軍血戰渾河,白杆兵和戚家軍全軍覆沒,酉陽土兵為何突出重圍?

不過,關于這場讓人血脈贲張的大戰,很多人都記住了記住了戚家軍的悲壯,白杆兵的慘烈。但是,酉陽宣撫司的土司兵在這場大戰中的表現卻着墨不多。要知道,明朝兵部尚書張鶴鳴盛贊的是“實石柱、酉陽二土司功”。是以,有必要來介紹一下這支來自重慶的,被很多人所忽視的酉陽宣撫司土司兵。

其實,早在明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熊廷弼就向明神宗上疏請求“征調酉陽宣撫司兵四千”,赴遼東作戰。熊廷弼之是以請調酉陽宣撫司的土司兵,是因為他們不僅善戰,而且對中央朝廷忠心耿耿。據統計,在明代酉陽宣撫司先後21餘次響應朝廷征調,到廣西、貴州、四川等地鎮壓農民起義,還曾經在東部沿海與倭寇作戰。是以,這個計劃很快就得到了萬曆皇帝的準許,并在當年11月,由兵部向酉陽宣撫司下發了征調令。時任酉陽宣撫司宣撫使的冉躍龍在收到兵部的調兵指令後,當即奉調率領弟冉見龍、子冉天胤和冉文光及5000土兵援遼。

明軍血戰渾河,白杆兵和戚家軍全軍覆沒,酉陽土兵為何突出重圍?

酉陽土司兵剛剛抵達遼東不久,還沒進行修正,就立即投入到了一場戰鬥之中。當時,努爾哈赤正帶兵圍攻遼陽的另一個重要屏障奉集。作為剛剛抵達的生力軍,酉陽土司兵立即被派往前線,援救被圍困的奉集。結果,酉陽土司兵在奉集城外與八旗兵進行了一場鏖戰。據記載,酉陽土司兵“列隊而出,其勢撼天動地”。已經在遼東縱橫多年的八旗鐵騎,從來沒有見過如此勇猛的明軍。結果八旗軍潰敗而走,酉陽土司兵初戰告捷,不僅打破了八旗不可戰勝的神話,更解除了奉集城的危難。之後,這支酉陽土司兵就駐守在遼東的虎皮、黃山等處。

到了公元1621年,駐守遼東的酉陽土司兵,再次參與到了救援的作戰行動中。所不同的是,此次救援的是沈陽城,而酉陽土司兵隻出動了4000餘人,與石柱白杆兵和浙江戚家軍共同組成了一支11000餘人的龐大部隊。當然,他們的面對的敵人也更加兇殘,經過多年的作戰的八旗鐵騎,戰鬥經驗更加豐富,兵力也更為雄厚,據說達到了50000餘衆。。雖然,有着諸多不同,但是酉陽土司兵的戰鬥意志并沒有減弱,對八旗軍的殺傷力也沒有減弱。在渾河之戰時,酉陽土司兵與石柱白杆兵在渾河以北列陣。

明軍血戰渾河,白杆兵和戚家軍全軍覆沒,酉陽土兵為何突出重圍?

當八旗鐵騎,發現這支人數不多,且背水列陣的“孤軍”之後,立即集中全部兵力,向酉陽土司兵與石柱白杆兵發起了攻擊。面對,八旗鐵騎的攻擊,酉陽土司兵與石柱白杆兵互相協助配合,先後打退八旗三次進攻。據《明史記事本末》的記載,“先敗白标兵(即白旗),又敗黃标兵(即黃旗),擊斬落馬者二三千人”,而且還俘獲“參将一人、遊擊二人”。雖然,酉陽土司兵與石柱白杆兵讓八旗兵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是,面對八旗兵的輪番進攻,他們根本沒有時間吃飯和休整,“諸軍饑疲不支”。同時,叛将李永芳收買了被俘的明軍炮手,利用火炮對這兩支部隊進行轟擊。

在雙重打擊下,酉陽土司兵與石柱白杆兵再也無力支撐,3800白杆兵死戰不退,“皆死之”。酉陽土司兵則從兩個方向成功突圍,與3785戚家軍彙合後,繼續在渾河南岸繼續與八旗兵進行血戰。但是,此時的八旗兵不僅在兵力上占據了絕對優勢,由于收買了明軍炮手,在武器的品質上也接近甚至超越了來自浙江的戚家軍。是以,當戚家軍“火器既盡”,雙方在進行了慘烈的肉搏戰之後,戚家軍也全軍覆沒。鏖戰一日的酉陽土司兵,再次成功突圍,回到了遼陽城。但是,還是有1000土司兵血染渾河。之後,在遼陽保衛戰中,又有700土司兵捐軀。5000酉陽土司兵,經過兩場大戰,折損1700餘人。當然,八旗鐵騎也折損了近萬人。

明軍血戰渾河,白杆兵和戚家軍全軍覆沒,酉陽土兵為何突出重圍?

酉陽土司兵在遼東經過多次血戰,雖然損失慘重,但是還能在八旗兵的包圍中殺出重圍,可見其戰鬥力之強。而酉陽土司兵戰鬥力之是以如此之強,大概原因就是經過長期征戰——與其他土司争奪資源或者聽從朝廷調遣——終于鍛煉出一支殺伐骁勇,組織嚴密的軍隊。

根據一般土司采用的軍制,我們可以得知,酉陽土司使用的是營、旗結合的兵制。根據明朝軍制,大部分土司設立了“左、中、右、前、後”五營。其中,中營由最為主要,通常由應襲長子統領,其他四營則由境内大姓或土司親屬統領。營下設旗,旗是各土司寓兵于農的一種軍政合一的組織,凡境内居民,均編入旗内。旗兵是平時生産,戰時出征,“土司各分部落曰旗,旗各有長,管轄戶口,分隸于各州司而統轄于總司”。每旗的人數不同,有的旗統轄上千人,有的則是數百人。平時,這些旗衆“散處為民,以習耕鑿”。如果遇到戰争則“調集為兵”,根據“十抽其一”的方式集結兵力。

明軍血戰渾河,白杆兵和戚家軍全軍覆沒,酉陽土兵為何突出重圍?

當然,土司抽調之人,都是日常久經訓練之人。有記載稱,在平時的訓練,主要側重三種訓練。“盾矛訓練”,這種訓練以長兵器為主,以及銅、皮、藤三種盾牌的配合使用;“搏擊訓練”,士兵則需要穿戴全套裝備,其中“盔重十六斤,襯以厚絮,如鬥大;甲重則數十斤,利箭不能入”,在穿戴好這些裝備後,再進行武器和拳腳的對練;“攀爬訓練”,由于土司大多集中在西南多山地區,是以為了攻城拔寨必須進行相關訓練。除此之外,土司還注重對士兵軍紀的訓練,并借助日常打獵和膽魄的訓練。這種訓練,對提升單兵作戰能力有着極大的幫助。

不過行軍打仗,講求的是大軍協同作戰,才能在戰場上獲得勝利。是以,酉陽土司德軍隊在臨敵之時一般采用“二十四旗”的陣法。“頭,每旗一人居前”,次三人橫列為第二重,次五人橫列為第三重,次七人橫列為第四重,又其次七八人橫列為第五重。其餘皆置後,歡呼助陣,若在前者敗,則二重居中者進補、兩翼亦然。勝負以五重為限,若皆敗,則無望矣。每旗十六人,二十四旗合三百八十四人,皆精選之兵也”。除這384名精兵之外,其餘的土司兵在後面列陣,随時對前面的“箭頭”進行補充。

明軍血戰渾河,白杆兵和戚家軍全軍覆沒,酉陽土兵為何突出重圍?

為了讓這套陣法發揮出巨大的威力,土司還制定了非常嚴苛的軍法。在土司軍法中明确規定,在作戰過程中,每一個戰鬥小組(“伍”)的成員不得為了擷取戰功,輕易脫離陣容去割取敵人首級,而是由專人負責,戰功歸整個戰鬥小組所有(“七人為伍,每伍自相為命。四人專注擊刺,三人專注割首,所獲首級,七人共之”)。同時,為了讓每個戰鬥兵員和“伍”英勇作戰,土司還制定了殘酷的連坐之法,規定“一人戰沒,左右不夾擊者,即斬;一伍之衆,皆論罪及截耳。一伍赴敵,則左右伍呼而夾擊,一隊争救之。一伍戰沒,左右伍不夾擊者,即斬;一隊之衆,皆論罪及截耳。”

可以說,經過嚴格的人員選拔,刻苦的軍事訓練,再輔以嚴苛的軍法。酉陽土司終于鍛造出一支戰力彪悍的軍隊。

繼續閱讀